不论一个人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获得了多高的地位,家人都是心中的软肋。
80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扩张疯狂入侵我国,给当时的社会和百姓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关键时刻一批又一批的民族义士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抛头颅洒热血。
当时的他们为了将国家从侵略者手中解放出来,年少时就离开父母和家乡,义无反顾的投身到革命事业当中,彼时的他们忘记了危险和生死,心中所留下的不过只是理想和信念,而在赶跑了侵略者后,这些革命战士的家庭大多也妻离子散、分崩离析。
团聚的人毕竟还是凤毛麟角,更多的人一边沉浸在民族解放的喜悦中,一边又为自己破碎的家庭所难过,1949年时,开国将军刘金轩听到父亲意外生还的消息时喜不自胜。
那么刘金轩是如何打听到父亲的消息,年少的他又经历了哪些变故?
刘金轩背井离乡1908年,刘金轩出生在湖南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中,只不过那时候的他还不叫这个名字,父亲给他取名为刘发宏。
年少的小发宏记忆中对父母的印象并不深,因为在自己还不到1岁时,母亲就染病去世,而父亲为了赚钱养活自己和爷爷奶奶,不得已只能去外地打工。
刘发宏深知自己家庭条件不好,小时候的他就学着大人的模样,不是上山采些果子野菜,就是到小河边坐一下午,没准能碰到几只漏网之鱼,而这也往往是他和长辈们一天中有限的伙食。
等到年纪稍微大一些了,刘发宏便托身边的长辈们介绍,去当地的地主老财家里打零工,因为年轻力壮加上头脑清醒,刘发宏也是得到了地主资本家的喜爱,而赚的这些钱他是基本没有用到自己身上的。
到了10多岁时,家里的老人看刘发宏一直不上学也不是个办法,在当地为他找了个私塾念了几天。
可刘发宏一去上学,家里的活就没人操持了,原本自己还在地主家打些杂活现在也做不了了,没过一段时间家里又没钱了,所以刘发宏上了一年多厚后还是不得已辍学回家。
18岁时,刘发宏在地里干活时偶然听到身边的乡亲们说:“你听说没,革命军要来咱们这招兵了,去了部队里也比在咱们这干受苦的强。”
也许身边的人是随口一说,可刘发宏却记在了心里,他想好男儿志在四方,总不能一辈子窝在农村吧。
多方打听后他改头换面,将名字改成了刘金轩,就是怕身边有认识自己的人劝自己回去。
刘金轩跟随国民革命军走后,他的家人仍不知道这个消息,刘金轩本以为走个三年半载到时候赶上机会还能回家看望父亲,到时候再跟父亲解释自己的不辞而别,可没想到从1926年离家到1949年他再度回家,这就不知不觉过去了20年。
他的父亲在知道儿子从军后先是一愣,随后又无可奈何的说:“孩子大了,随他去吧。”
刘金轩到底是血气方刚的汉子,他对革命的热忱是身边的同龄人不可比拟的,此时的他更多的是想为民族独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身边的党派纷争让他不得不尽早作出抉择,是继续依附国民党还是选择共产党。
解放新中国的股肱之臣1927-1930年的这几年间,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矛盾愈发明显,蒋介石背离了先前达成的共识和初衷,借着革命的幌子大肆屠杀共产党战士。
刘金轩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原先的革命战友就这样一个又一个倒在自己的眼前身边,逐渐的他对国民党和蒋介石已不再信任,机缘巧合下他见到了彭德怀,随后加入了红军。
红军显然给了刘金轩更多施展能力和抱负的机会,虽然条件差、环境恶劣,但是革命同志们心中的熊熊之火让刘金轩倍感温暖,从“反围剿”到四渡赤水再到抗日战争,刘金轩一步一个脚印,从普通战士当上了团长。
而一场场战争背后在他身上留下的伤痕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让人心疼。
一次,刘金轩在战事中腿部受了很严重的伤,医生让他静养一段时间,可当时部队正值反攻的关键时期,刘金轩哪里能安下心来坐着。
积劳成疾的他让腿部伤势更加严重,受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医生对刘金轩说:“情况不好,说不定要截肢。”
当时党内军内的高层领导对这件事情非常重视,不但派了现有的最好医疗团队,更是下了死命令:“用尽一切办法也要保住刘金轩的腿。”
手术时间已经不能再耽搁,没有麻药就让刘金轩嘴里咬着毛巾,两边还站着好几个人按压着他的身体,在几个小时的手术过程中,刘金轩昏迷醒转再昏迷好几次,这才保住了这条腿。
抗日战争后为进一步巩固我军战略地位,在太岳根据地设立军分区,刘金轩任旅长。
蒋介石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组织阎锡山布置军力向太岳根据地发动攻击,而刘金轩却接连几天率部冒着大雨在敌人赶到前占据了有利地势,这才确保了根据地的万无一失。
当时还发生了一件佚事,司令员王震对刘金轩很是欣赏,多次和陈赓提出要把他挖到自己这边来,王震还对刘金轩作出承诺:“只要你来我们纵队,我给你一个旅的过冬军需用品。”
当然刘金轩对老领导陈赓还是十分有感情的,这件事也就没有成真,不过也能看出各级领导对刘金轩的欣赏和喜爱,也足以证明刘金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展现出的个人才华能力有多么出众。
多年后的父子再重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刘金轩被任命为第十九军的军长。
刘金轩看着正在逐步走向正轨的新中国,看着阖家团圆、家庭美满的一个又一个家庭,心中高兴的同时也不免泛起了一阵苦楚,他想他的父亲了。
21年的背井离乡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换来了列强和侵略者的被打倒,换来了自己的将军,但是却没有了父亲的音讯。
在多方的打听中,刘金轩了解到在自己离开国民党加入了红军后,父亲遭到了国民党的报复打击,他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处乞讨为生,当地的村民可怜他便自发组织了捐款,这才让父亲勉强在外生活了一段时间。
听到这些消息的刘金轩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因为自己的一个决定让父亲遭受了这么多年的折磨,到现在下落不明不知是死是活,这是自己身为儿子的不孝。
刘金轩给家乡政府写了一封信,请求他们帮助找找自己父亲的音讯,哪怕是已经死了看看尸骨埋在了哪里,自己也要回去祭拜。
在等待消息的那几天,刘金轩内心一直惴惴不安,他害怕打探不到父亲的消息,又害怕打探到的消息让自己接受不了,最终是空欢喜一场。
一段时间后,刘金轩的妻子接到了家乡的来信,那天刘金轩正好没在家,等到自己回家时,妻子告诉他:“父亲找到了,他还活着。”
刘金轩听完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从结婚开始,刘金轩在家庭和工作中表现的都是一个沉稳的将军风范,此时此刻的行动表情让他的妻子也不禁感叹:“我从没见过他这样,那天晚上他高兴的像个孩子一般。”
刘金轩拿出自己的积蓄给了当地政府,感谢他们多年前对自己父亲的照顾,他把父亲接回了北京的家中,看见已经70多岁两鬓斑白的父亲,刘金轩跪倒在地,回想起这20年父亲遭受的艰难苦痛泪如泉涌。
尽管已经身居要职,但是刘金轩对自己和家人依旧要求严格,他的女儿就曾回忆说:“吃饭的时候,父亲从不要求别人为他接待,看到有人给他摆宴席,他往往一摆袖子就气走了。”
临终前刘金轩告诉自己的子女不要给自己树碑办追悼会,要将自己的骨灰撒入湘江中,因为那里有太多战友牺牲了,自己要回去看看他们,这是他毕生最后的一个愿望。
1987年4月,76岁的刘金轩因病在北京离世,一代名将在临终前仍没忘记新中国的建设复兴,病榻前他还在嘱咐着自己的子女要继续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结语:刘金轩的经历也是许多普通战士一生的真实缩影,他们为了革命年少时就背井离乡,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又献出了自己最青春的年华,而令人遗憾的是,绝大部分人在余生甚至都没能再见到至亲。
正是有这么多舍小家为大家的民族英雄才有了如今新中国的蓬勃发展,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继承他们的精神,为中华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史料来源:[1]刘国宁 刘顺宁.开国中将刘金轩[J].中国党史出版社
本文未经作者允许,禁止转载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