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的人民大会堂,毛主席亲自接见郑维山,对他评价道:“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你们这些人物都是风风火火雷厉风行......”
正如毛主席说的一样,郑维山为人耿直,向来不唯上、只唯实,坚持真理,同时作战本领极强,多次打赢艰难战役。
在特殊年代期间,他这样的性格自然是不肯遭受污蔑的,最终落得个软禁8年的下场。
在他历经艰辛出狱以后,想见一见老首长徐向前的他却被婉言拒绝,徐向前说:“我们还是不见了吧!”
那么,为什么徐向前元帅会说这种话呢,郑维山将军有着怎样传奇的革命经历?
一、农家出身的战将郑维山郑维山,1915年时生于河南省新县脊洼村,虽然出身贫苦的农家,但他有一位好父亲—郑国祺,在黄麻起义时,郑国祺带领新县农民积极响应红军号召,后任脊洼村苏维埃主席,认真学习了群众理论、马列思想。
少年时期的郑维山就这样深受父亲的影响,13岁时就参加了当地的童子军,15岁时带着同乡的70余名伙伴一起正式加入红军,展现了极强的组织天赋,同年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加入红军以后,郑维山在军队中碰上他人生的重要贵人—徐向前将军,他被安排当师长徐向前的传令兵,徐向前将军性情和善,最早的时候当过小学教员,特别喜欢郑维山这种机灵又年轻的小伙子,徐向前便在空闲之余教授他领兵作战的知识。
三年过后,18岁的郑维山因各方面表现都十分突出,开始担起红9军27师政委的重担,即使在年轻且朝气蓬勃的红军政委队伍中,他也算是年纪最小的那一批。
在平时的战场上,郑维山的作战风格以“夜老虎”的名号著称,最擅长打夜战,在黄猫垭战役中,他率领3个团的战士深夜奇袭二郎山,全歼了川军1.5万人。
在红军艰辛的长征中,他跟随部队三上雪山、三爬草地,时刻在生死存亡的边缘挣扎。
1936年底,作为徐向前元帅的手下,他也率领了一支88师参加西路军的西征,指挥了诸多经典战役,西路军被西北军阀马步芳围追堵截,郑维山也数次身历险境,一场战役中他身先士卒第一个冲锋鼓舞士气,自己最后因为头部负伤昏迷不醒。
在这种紧急关头,还好祁连山下一个山村的百姓相信红军,选择承担巨大风险帮助郑维山,在马家军查到村子时把郑维山隐蔽在了一个山洞里,这使得郑维山最终得以逃脱了马家军的搜捕。
郑维山在清醒之后感激当地的老百姓,并婉拒了老百姓让他在当地暂住的建议,说:“党和红军还需要我。”接着就沿路行乞回到了延安。
在路上,他一边走一边流泪,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为死去的战友们报仇雪恨。
1949年8月,郑维山觅得机会,在解放西北的战役中主动申请作战,率领63军参加了兰州战役,兰州城内的总指挥已经由马步芳换为了他的儿子马继援。
马继援见到曾经的手下败将,叫嚣道:“10万人马也攻不下兰州,我要让彭德怀(时任一野司令员)栽在兰州城下,尝尝我马家军的厉害。”
对于曾让红军吃过苦头的马家军,彭德怀十分重视,特意派遣郑维山攻打最为难攻也最为重要的兰州东大门,郑维山接到命令,带着一肚子火气,缜密地安排作战计划,经过一番血战拿下了兰州东大门,第一个打进了兰州城,逼得马继援不得不乘坐飞机逃走。
郑维山率领部队打扫完战场,策马来到兰州城外的一座小山上,向着河西走廊方向连鞠三躬,动情地说道:“战友们,今天我郑维山带着部队回来了,你们放心,我为你们报仇了!”
想起当年西路军缺粮少衣、医疗物资贫乏的景象,和如今解放军一片大好的形势,当初牺牲的战友们已然见不到现在解放军军队的盛状,这位沙场战将默默留下了两道泪水。
二、出奇制胜的郑维山回到延安以后,郑维山奉命进入延安抗大学习,经过进一步深造后,郑维山的军事才能已经出类拔萃,继续在后方以政委身份开展政治工作是有些屈才了,所以在1947年时他由原先的政委职务转为负责指挥战争的晋察冀野战军三纵司令员。
在猛将如云的部队环境里,郑维山以“能打”而闻名,郑维山率领的三纵也有“华北劲旅”的威名,在华北战场上,郑维山展现出了充分的军事作战本领。
在1947年秋的清风店战役中,上级下令让郑维山率领三纵撤出所驻扎的定兴、固城一带,继续西攻涞水地区。
然而,郑维山认为兵者诡道,选择就地坚守,他给上级发出一封言词激烈的电报:“不准备撤离,我们没有考虑打涞水的想法,我们的意见是在现地坚持不出,争取情况的变化。”
这封电报,若是别人写的一定会遭到野司领导的批评,但这是一向作战风格诡谲的郑维山发出的,野司领导便决定先暂时观望,让他放手搏一搏试试。
郑维山的这一坚守政策让敌军感到十分奇怪,敌军经过商量,一致认为郑维山的部队中可能有极为重要的人物,所以不敢轻易进攻国军部队,以保证有生力量。
在这种判断下,敌军派出大量部队进攻清风店,郑维山设了埋伏地点,敌军一到,部队尽数杀出,最终全歼敌第3军,活捉了敌军长罗历戎。
领导在收到战果时,连连赞叹,自此更加信任郑维山的用兵。
清风店战役虽然战果辉煌,但对于名将郑维山来说,还算不上巅峰,在举世闻名的抗美援朝战役中,郑维山才是真正打出了自己人生中最为辉煌的一战。
1951年,郑维山以19兵团副司令员的身份,与司令员杨得志一起赶赴朝鲜战场,1952年6月,郑维山调任到第20兵团代司令员。
1952年时,38线并不是像今天的一道直线,而是在金城位置向北突出了十多公里,这意味着敌人始终牢牢把持金城这一战略位置,并向北不断对我军阵地进行蚕食。
我方阵地在金城一带呈“凹”字形,敌人阵地则成“凸”字形,为了改变这一被动的局面,郑维山经过大量的侦察,有了一个极为大胆的设想。
在召开的军事作战会议上,郑维山向在座包括许世友、李天佑等将领介绍了一个从未有人设想过的战术—敌前阵地大潜伏战术,即在敌人凸字阵地的不远处偷偷设下伏兵,伺机杀出,从而将敌人凸出的那部分兵力全歼。
刚到朝鲜的第3兵团司令员许世友被这战术都吓了一跳,说:“我打仗素来是冒险的,可是你(郑维山)比我还冒险啊!”
郑维山笑了笑,回应说自己这个计划虽然大胆,但他有很大成功的把握,因为近期来志愿军一直采取防守姿态,敌人绝对想不到志愿军会在敌军阵地前那么近的距离设下埋伏。
有人担忧地说:“哪怕是一个人动一动,整个计划就可能全盘失败啊。”
郑维山也点头对这个说法表示赞同,回应道:“我同意,可再好的战术也需要优秀的战士去执行,对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我相信他们能做到这一点。”
6月9日,60军的3500多名官兵携带轻重武器悄悄摸到了敌人阵地前沿,最前方的突击连成员嘴里含着郑维山刚发的糖果,离敌军阵地连200米都没到,大家都抱了必死的决心。
在收到发起进攻的命令后,山坡下的潜伏部队立刻向各自的目标发起冲击,勇猛的战士们如神兵天降,仅用1小时就歼敌1个团大部,开创了现代化条件下白天大规模潜伏作战成功的案例,取得了战役的大成功。
三、软禁8年建国后,郑维山因为深受党组织的信任,担任了北京军区司令员的职位,负责保卫中央安全。
在十年动荡期间,北京军区的地位十分重要,这时郑维山便受到了一些有心之人的攻击,为了保护自己曾经的战友,郑维山在被抄家前一言不发,最终落得个调离原职、在安徽隔离的下场,实际上也就是被软禁了起来。
郑维山的爱人孙景波,连带着他们最小的儿子一起都被关了起来,因为长时间的幽闭,导致孙景波患上了精神病,反复几次住院病情也没有好转。
1978年,回到中央重新任职的胡耀邦是郑维山的当年战友,当时郑维山任第三纵队司令员,胡耀邦任第三纵队政委,他们一文一武,是著名的黄金搭档。
胡耀邦在回到中央后第一时间打听老战友郑维山的下落,没想到大家谁也不知道,原来郑维山被软禁起来以后,代号是“老关”,看守郑维山的部队官兵都不知道这位老关是开国中将郑维山。
郑维山一把老骨头了,在狱中却要常年被迫劳改,身体状况特别差,见到老战友惨状的胡耀邦见到好友惨状流下了泪,回到中央第一时间决定主持郑维山的平反工作。
经过党中央的细细调查,终于认为当初攻击郑维山搞“华北山头主义”的理由靠不住,他身上还有许多问题并没有搞清楚,但郑维山头上这顶最大的黑帽子至少被摘下了。
被软禁8年之久的老将军郑维山得以重见天日,感慨万分,这几年来的大起大落让他想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出狱的他只想再见一见那些还活着的老朋友们。
其中,引领他走向革命道路的徐向前元帅,是他最想见到的人之一,然而,徐向前对此回应道:“还是不见了吧,郑维山的事我一开始不清楚真实情况,所以没有第一时间给他作证,使他这么一个好人被关了8年,我不好意思见他。”
郑维山闻言默默点头,离开了徐向前家。
1982年时郑维山身上的问题被全部调查清楚,获得了彻底的平反,被重新安排到兰州军区担任司令员,临行前,邓小平亲自接见他,对他说:“作战问题你是内行,我不多参与,我主要强调军事之外的两点,一要绿化大西北,造福国家子孙后代;二是要培养至少10个能打仗的接班人。”
郑维山立下军令状,保证一定完成任务,在兰州军区工作的日子里他尽职尽责,为西北边防和绿化工作做出了极大贡献。
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5月6日郑维山艰难写下遗言:“我快不行了,不要给我再用贵重药,把钱留着解放台湾,加速军队现代化,我死后的遗体可以捐给医疗事业,继续为祖国医学做贡献。”
5月9日晚21时10分,一代名将郑维山宣告病逝,享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