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毛泽东在听取叶剑英汇报时,突然询问:那个谭政哪里去了?

不急不躁文史 2024-04-01 20:58:36

1975年,党中央主持召开了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除了中央军委常务委员会的委员之外,各总部领导人、各大军区的负责人都参加了这次会议。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讨论国际国内形势、部署军队全面整顿,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将在此次会议上做出重要的工作汇报。

当全体与会人员都在认真倾听叶剑英的汇报之时,坐在主席台上的毛主席却有些心不在焉,他时不时地抬头,环顾四周,仿佛是在找人。

当叶剑英的汇报快要结束时,毛主席突然询问道:“那个谭政哪里去了?我怎么一直都没有看到他啊?”

毛主席的话让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感到非常为难,他们情不自禁地看向叶剑英,而此时毛主席也转向了叶剑英,眼神中既有期待也有询问。

叶剑英想了想,回答道:“谭政的情况比较特殊,等大会结束后,我慢慢跟您解释。”

谭政是谁?他为何会让毛主席如此惦念?而叶剑英口里的特殊情况又是怎么回事?

首任秘书

1906年6月14日,在湖南湘乡楠竹山村的一个谭姓家庭里,一个男孩出生了,伴随着婴儿的啼哭声,全家人喜逐颜开,父亲谭润区笑着为他取名为谭世名,期望他长大后可以有所作为,举世闻名。

在家人的期待中,谭世名一天天长大,到了该读书的年纪,父母便把送到七星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那一年,他只有6岁,却已经认识了不少字,是全村人公认的小小神童。

1923年,17岁的谭世名早已成长为一位俊秀少年,眉宇间透着浓浓的书卷之气,在县立东山学堂求学期间,他有机会接触到新文学,阅读了包括《新青年》在内的大量进步书刊,在得到革命思想启蒙的同时,也开始积极投身到反帝爱国运动之中。

1927年春,在妻兄陈赓的影响下,有感于革命时局的谭世名决心投笔从戎,他毅然放弃了安稳闲适的教师生涯,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走上了革命道路,并从此正式改名为谭政。

自从参加国民革命军后,谭政充分发挥了自己在文学文字方面的才华,先后在各级部门担任司书、书记工作,凭借着扎实的古文基础和一手好字,成为部队内响当当的一支笔杆子。

与此同时,谭政也工作中结识了更多的共产党员,受进步思想影响,他的革命志向日渐明朗,南昌起义之后,他又参加了秋收起义,并有幸遇到了那个足以影响他一生的革命领路人——毛泽东。

毛泽东与谭政虽然同为湖南人,但最初两个人之间并不相识,但随着谭政在工作中的才华渐露,毛泽东慧眼识人,将年仅22岁的谭政选定为 “前委书记官”,专门负责文字撰写工作,成为他身边名副其实的的首任秘书。

能够成为毛泽东的秘书,这让谭政倍感荣耀并暗自发誓绝不能掉链子,在那段时间里,他几乎与毛泽东形影不离,兢兢业业地做好各项文字起草、记录和誊写工作。

无数个夜晚,当大多数人都休息了,毛泽东办公室里的灯仍旧亮着,他和谭政两个人依然坐在桌前奋笔疾书,许多重要文稿抄了改,改完再抄,伟人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深深地影响着谭政。

那个时候,谭政所起草的每一份文件都要经由毛泽东过目,而对于每一份文件,毛泽东都会认真修改,细到文稿标题、文字文法以及标点符号都不会有一丝马虎。

由于熬夜久了,为了克服疲倦,毛泽东总习惯抽烟,耳濡目染之下,谭政也学会了抽烟,对此,毛泽东心疼地开玩笑说:“我这个大烟筒熏出了你这个二烟筒!”

事实上,谁不知道抽烟、熬夜这些习惯都会有损身体健康呢?但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为了更为重要的革命事业,他们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牺牲小我。

作为秘书,谭政虽然只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了一年多,但这段工作经历对他的影响还是非常深远的,无论是伟人的远见卓识,还是伟人的工作态度,都让他发自肺腑地感到敬佩,激励着他在此后的工作中不断前进。

一心谈政

1929年,按照党中央总体部署,谭政被派往到红四军第三十一团担任党委秘书,临别之时,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道:“记住,政治工作是我们的生命线,什么时候都不可放松!”

就这样,带着毛泽东的谆谆教导,谭政来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上,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倾注在军队政治工作事业上,用实践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一心谈政”。

毫无疑问,战争年代的政治工作是非常难以开展的,几乎随时随地都要面临各种突发事件,时局不稳、人员流动频繁,这些都为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重重阻碍。

然而功夫不怕有心人,尽管条件艰苦,但是也都被谭政一一克服,而他的绝招便是“见缝插针”,尽可能地合理利用时间,抓住一切机会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长征开始以后,谭政被任命为红一师的政治部主任,当时的红一师作为右路纵队的开路先锋,肩负着冲破敌军封锁线的重任,沿途不能擅自停留,针对此种情况,谭政便采取了边行军、边进行思想动员的工作方法,

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在紧抓军队思政工作的同时,谭政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自律精神,即使在极为艰苦的战斗条件下,他依旧克服身体和环境的双重困难,坚持召集各级政工干部进行工作部署,竭尽所能地做好部队的各项政治工作。

对于谭政来说,白天,是要在严峻的战场上迎接无休无止的敌人进攻;夜晚,则是在昏暗的灯光下及时写好政治工作报告。

正是由于谭政的笔耕不辍,到长征结束之时,他已经写作完成了几十万字的总结报告,为我军今后的政治工作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字财富。

作为军队里首屈一指的笔杆子,谭政的文章自然是妙笔生花、字字珠玑,可是生活中的他却是不善言谈,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沉默寡语的,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文人的气质。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份沉静,让谭正养成了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而这对于从事思政工作的他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思考总能给他带来新的灵感,使他在遇到问题时更能结合实际,提出更加有建设性的意见。

在抗日战争期间,谭政撰写了不少关于军队政治工作方面的论文,这些论著不仅有力地指导了部队内政治工作的开展,而且在理论和思想上起到了团结广大军民的号召力量,从而激发起全民抗战的热情。

对于这些思想深刻且见解独到的文章,毛泽东赞赏有加,他曾当面夸奖道: “你这是在用笔战斗,谭政,谈政也。”

谭政对此谦虚地说道:“这些文章是在您的指导以及各级干部的帮助下完成的,属于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我只是把它们写了出来。”

1944年4月11日,在西北局高干会上,受党中央委托,谭政作了《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这是继《古田会议决议》之后政治理论建设上又一个光辉的历史文献,标志着我军政治工作理论进入到成熟时期。

成功平反

新中国成立以后,谭政被任命为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在主持全军政治工作期间,他将毛主席对他的期望记在心间,把全部精力倾注于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事业之中。

在战略决策上,谭政高瞻远瞩,高度重视全军文化教育的普及工作,亲自主持制定了教育大纲、十年规划等重要文件;在具体实践中,他坚持原则、任人唯贤,认真贯彻党中央的指导方针,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

眼见着全军思想政治工作逐步进入稳步发展阶段,谭政的心中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然而没过多久,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波却让他感到措手不及,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动荡,他本能地想要去力挽狂澜,却不想反倒深陷其中。

1960年10月,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谭政以莫须有的罪名而受到错误的批判,不仅被撤销了职务,还遭到了关押,彻底失去了人身自由。

对于谭政的悲惨遭遇,毛主席并不十分清楚,只是以为他被调任至外地工作,对于自己身边的第一任秘书,伟人的心中还是十分挂念的。

1975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召开,由军委副主席叶剑英主持,集中讨论了军队整顿工作,并由此拉开了全面整顿的序幕。

在如此重要的会议上,毛主席却没有看见谭政的身影,这让他感到非常诧异,于是在听取叶剑英汇报之时,他忍不住询问道:“那个谭政哪里去了?”

对于毛主席的骤然询问,叶剑英一时间也不好回答,等到会议结束以后,他专程来到毛主席身边,将谭政的事详详细细地说给他老人家听。

谭政的故事几句话便能说清,可隐藏在背后的辛酸却让毛主席半晌无语,许久,他才缓缓说道:“谭政是个好同志,对于他的人品,我是可以打包票的!”

就这样,在毛主席的亲自部署下,党中央对于谭政进行了重新调查,最终成功平反,在被关押了长达9年以后,谭政终于得以重获自由。

此时的谭政虽然早已不再年轻且身体衰弱,但是他却没有选择安度晚年,而是继续投入到工作之中。

在最后的那段岁月里,谭政不仅多次亲临海岛体察部队生活,还以病体之躯撰写了《八路军政治工作的回顾》、《东北野战军平津战役政治工作》等文稿,为全军建设留下了一笔珍贵的历史资料。

1988年11月06日,82岁的谭政在北京因病逝世,走完了其不平凡的一生。

结语:

于战场而言,古人常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但谭政却用事实证明,书生同样可以征战沙场,从“投笔从戎”到“用笔战斗”,他历尽艰辛、百折不挠,用手中之笔书写出了绚烂人生。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