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战友周总理的去世,对朱德打击特别大,自此之后,朱德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糟糕,而朱德好像也预感到,自己留在世上的时间不多了,开始拼命工作。
一次,朱德在会见外宾时,突感风寒,染上了感冒,高烧不退,但朱老总却只顾忙于工作,没当回事,结果引发了并发症,导致他的病情恶化,虽然医生竭尽全力,想挽救住他的生命,可最终还是败给了病魔......
朱德去世七个月后,汪东兴突然接到了朱德夫人康克清写来的一封信,康克清在信中向汪东兴汇报了三件事,并请汪东兴审处。
那么,这到底是三件什么事情呢?
一生俭朴 不搞特殊的朱老总朱德朱老总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付出的太多太多了,待到新中国成立之时,他已年过六旬,但他却没有丝毫倦怠,又继续投入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
朱老总功勋卓越、德高望重,这是众所周知,不可否认的,但他却从来不以功高而自居,他自始至终将自己视为普通劳动者,生活俭朴,不搞特殊。
作为普通百姓的咱们,根本不知道,朱德家当时在中南海可是最有名的困难人家,这主要是因为家庭成员多,需要接济的亲戚也多。
当年,朱德老家的亲人们为了支持他读书和革命,不顾自家困难,给他提供了不少帮助。
朱德记得这份恩情,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便让家族的兄弟姐妹,每户都送一个孩子到北京来读书,总共有十几个孩子,都住在他的家中,孩子们的日常开销、上学的费用,都是朱德自己掏钱来负担。
党中央得知朱德家里的困难情况后,曾打算给朱德增加些补助,但朱德却拒绝了。
其实,按照正常情况,朱德已被授元帅军衔,他完全可以按照元帅的待遇标准领取工资的,但他却觉得自己当时在军队中,没有担任具体职务,因此拒绝按照元帅待遇领取工资,这样一来,他和夫人康克清的工资,加到一起,才和一个元帅的工资差不多。
据朱德的女儿朱敏回忆说,她父亲一直保持着战争年代的俭朴习惯,一双拖鞋,鞋底都破的不像样子了,但他就是不让换新的,总是说补补还能穿;他的被褥、床单以及洗脸的毛巾,都是破的实在不能用了,这才答应换成新的。
他有一个保温杯,塑料外壳都裂了好几道缝了,但他就是舍不得换新的,用胶布粘一粘,继续使用,这个保温杯,至今还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他每顿饭都特别简单,一般就是一碗米饭、一盘炒菜(里面偶尔会放少量的肉)和家里自己腌的小咸菜。
三年困难时期,老家经常有亲戚来,粮食吃超了五十多斤,工作人员提议,粮食差额可以让机关给补上,但父亲坚决不让搞特殊,最后按照父亲的办法,全家人每天就吃菜糊糊,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硬是用这个“以瓜菜代饭”的办法,将吃超了的粮食,给补了回去。
朱德经常和孩子们谈起那些在战争年代,为革命流血牺牲的老战友,他说自己是他们当中的幸存者,只能为革命继续奋斗,没有权力去贪图享受搞特殊。
周总理去世 朱德悲痛不已朱德在生活上拒绝搞特殊,但在工作上,却搞起了“特殊”。
1974年,已是88岁高龄的朱德,看到周总理的病情加重,于是便考虑着要对老战友进行特殊照顾,照顾的办法就是自己替周总理多承担些工作,以此来减轻老战友的肩上的重担,之后,大量的外事活动便由朱德来负责了,他开始频繁的会见外宾。
朱德毕竟年纪大了,终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很快让他的身体垮了下来。
1975年7月11日,朱德正准备动身前往北戴河去疗养一段时间,却突然接到周总理想见见他的电话。
其实,朱德前两天就想去看望周总理,但得知周总理的病情加重,担心自己去看他,会影响到他的正常治疗,再三犹豫之后,便放弃了去看望总理的想法。
而周总理得知朱德要去北戴河疗养,这一去最少也得两三个月,他感觉到自己的病,恐怕等不到朱德回来的那一天,于是便决定在朱德去北戴河之前见个面。
当两位老友相见后,朱德看着消瘦憔悴的周总理,心中一阵酸楚,他紧紧握着周总理的手,关切的叮嘱老战友,一定要好好休养自己的身体。
周总理笑着点了头,随后也关心对朱德说道:“老总啊,最近工作强度那么大,可辛苦您了,这次到北戴河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吧!”周总理边说边招呼朱德坐下来聊聊。
周总理看到朱德的动作有些迟缓,关切的问他是不是需要换一个再高一点椅子坐。
朱德则摆摆手表示不用换,这个椅子就可以。
因为朱德患有糖尿病,需按时按点的吃饭,所以两位老友交谈了不到半小时,便依依不舍的握手告别了。
朱德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上了车,周总理一直目送着车子离去,直到看不见了车子的踪影,他才让工作人员搀扶着回病房。
朱德怎么都没想到,这次相见,竟然是与周总理,在这个世上的最后一面。
周总理的病情恶化得很快,1976年1月8日9时许,周总理的病房外面,为遇紧急情况而专设的电铃,突然急促的响起,大家心中暗叫“不好”,纷纷急速的跑向病房。
此时,病床旁边的监护器上,显示的周总理的心跳次数在持续下跌,医生们迅速投入到了急救中,各种抢救措施都用上了,可是最终还是都失败了,人民的好总理就这样离去了。
周总理去世后,组织上并没有马上将这个噩耗告诉朱德,因为当时朱德身体状况也不好,刚从医院住院出来,组织上为了避免他伤心过度,所以决定过段时间再告诉他。
谁知,在晚上八点的时候,朱德却从收音机中,听到了周总理已经逝世的消息。
朱德怎么都无法相信这是真的,但当收音机中传出哀乐,家人们顿时个个泪流满面,此时,朱德才不得不相信,周总理,他最亲密的老战友,真的离开这个世界了,泪水瞬间模糊了他的双眼,随后顺着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流落了下来。
1月11日上午,年迈的朱德拄着手杖,颤颤巍巍的来到了北京医院太平间大厅,参加周总理的遗体告别仪式。
当他来到灵床前,看到静静的躺在花丛中的周总理时,他再一次泪流满面,低声呼唤着周总理的名字。
在行完了鞠躬礼后,他慢慢挺直身躯,缓缓的抬起右臂,庄严的向着周总理的遗体行了一个军礼,然后才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之下离去。
周总理的追悼会,朱德本身是要去参加的,可谁知,在上车准备出发时,他的双腿突然发软怎么也抬不起来了。
就在他又急又难过的时候,工作人员提醒他,可以在家里打开电视剧参加追悼会。
就这样,朱德站在电视机前,怀着对老友的哀思,随着悲凉的哀乐,流着泪,目送着缓缓移动的灵车。
朱德去世后 康克清向汪东兴汇报了三件事老战友周总理的去世,对朱德的打击太大了,但朱德却丝毫不顾自己身体虚弱,仍然坚持废寝忘食的工作。
康克清心疼的劝说他注意身体,但他却总是这样回答说:“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不大好,恩来又不在了,现在,我能尽多大的力就尽多大的力吧。”
由于过度的劳累,朱德的老毛病肺炎犯了,家人劝他休息,但他却不肯,他说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要抓紧时间多为党做点儿工作,因此,他一直带病坚持工作,会见外宾。
1976年6月21日,按照工作安排,朱德准备会见澳大利亚总理,但谁知对方却因临时有事,推迟了会见的时间,朱德在会见室等待时,因为冷气开得有些低,而朱德穿的有些单薄,因此着了风寒染上了感冒。
这样的感冒对年轻些的人来说,可能没什么,可对于朱老总这位年岁已高,身体又异常虚弱的老年人来讲,那可就不一样了。
朱老总回家后,便开始高烧不止,然而要命的是,他还一心忙于工作,觉得吃点感冒就没事了,结果却引发了重病,一下子便卧床不起了。
随着病情急速恶化,朱老总预感到自己的时日不多了,在临终之前,他向夫人交代了三件事:第一,这些年他的工资除了花销,还攒下了两万多元,这些钱,不留给子女,全部作为党费上交给党,另外,他有一件比较昂贵的虎皮大衣,基本没怎么穿过,与钱一并上交给党组织。
第二,他生病后,党组织为了照顾他,专门为他定制了床和轮椅,这些也交给党组织,送给那些更需要它们的人去用。
第三,他有600首诗词还未来及出版,如果党中央需要的话,他便无偿提供。
1976年7月6日下午,90岁高龄的朱德走完了他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
一生节俭的朱德病逝后,夫人康克清流着泪,让儿子赶紧回家,去找一件像点样的衣服,给朱德换上,可找来找去,却找不到一件像样的,众人的眼睛再一次湿润了。
处理完朱德的后事,康克清又对他的遗物进行了整理,随后又给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汪东兴写了一封信,向他汇报了朱老总在临终之前交代的那三件事,并特意在信的最后强调了一句:请您审处!
在朱德逝世7个月后,国家基本上已步入正轨之时,康克清将这封信交给了汪东兴,
汪东兴读完这封信,也不由的被朱德的高尚品德和对党的一片赤胆忠心感动的泪流满面。
结语:朱德朱老总自从加入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后,他便把自己的全部献给了党,为了革命的成功和新中国的建立,他的付出和贡献日月可鉴,但他却总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多,不够好,即使在自己生病期间,他也硬挺着坚持工作。
在他生命垂危之时,他想的依然是党和国家,因此在他的三件遗愿中,没有一分钱是留给自己的子女,而是将所有的积蓄和有些价值的东西,都上交给了党和国家。
当国人在新闻中了解到朱老总这三件遗愿后,无不落泪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