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俄罗斯军工领域迎来开门红——仅一个半月便斩获45亿美元军售订单,阿尔及利亚豪购苏-57隐身战斗机、S-400防空系统等装备的消息引发全球关注。这一成绩不仅印证了俄制武器在国际市场的韧性,也让外界再次聚焦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微妙平衡:中国军工是否仍需以俄为师?答案或许藏在中俄30年军贸史的脉络与博弈中。

《俄制武器的“逆袭密码”:实战背书与地缘政治杠杆》
俄罗斯军工的强势回归,核心在于其“战场即广告”的独特逻辑。以S-400防空系统为例,其在叙利亚和乌克兰冲突中拦截无人机、导弹的实战数据,成为土耳其不惜与美国翻脸也要引进的关键理由。苏-57虽未大规模参战,但俄方通过局部冲突验证其部分子系统性能,加之阿尔及利亚等传统俄制武器用户的政治信任,使其在非洲和中东市场占据先机。这种“用实战换订单”的模式,恰是西方制裁下俄罗斯破局的关键。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俄制武器的“非技术竞争力”。对许多国家而言,采购俄制装备不仅是军事选择,更是政治站队。例如,阿尔及利亚选择苏-57而非美国F-35,既源于其与西方关系的结构性矛盾,也因俄方提供灵活的支付方式(如资源置换)和地缘安全保障承诺。这种将武器销售与地缘战略深度绑定的策略,使得俄制武器在特定市场形成垄断优势。

《中俄军贸30年:从“学生”到“合作者”的蜕变》
中国曾是俄制武器的最大买家,30年间累计采购额超400亿美元,涵盖苏-27战斗机、S-300防空系统、“现代”级驱逐舰等核心装备。早期引进的核心目的是填补技术代差——1990年代,中国空军主力仍是歼-6、歼-7,而苏-27的引入直接推动空军进入三代机时代,并通过技术消化催生了歼-11系列国产化机型。这种“引进—仿制—创新”的路径,在防空导弹、潜艇等领域同样奏效,例如S-300的技术吸收助力红旗-9诞生,基洛级潜艇的消声瓦技术推动了039A型潜艇的降噪升级。

然而,2010年后,中俄军贸逐渐转向“选择性合作”。中国减少整装采购,转而聚焦单项技术合作。典型案例如AHL重型直升机项目:中方出资要求联合研发,俄方提供核心技术,最终实现100架直升机的本土化生产。这种模式折射出中国军工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定制”的转变——不再满足于成品进口,而是通过资本与技术置换,推动自主产业链升级。

《中国军工的“学”与“不学”:超越模仿的逻辑》
俄制武器的持续热销,是否意味着中国仍需效仿其发展路径?答案需分维度审视。
《技术层面,局部领域仍需补课》。例如航空发动机,尽管国产涡扇-10已逐步成熟,但苏-35配备的117S矢量发动机仍为歼-10B、歼-20的推力矢量技术研究提供参考。此外,俄在高超音速武器、核动力潜艇等领域的先发优势,仍值得中国跟踪学习。

《但战略层面,中国已开辟独特路径》。与俄罗斯依赖军售拉动经济的模式不同,中国军工更强调“军民融合”与自主创新。例如,俄制S-400的出口依赖政治捆绑,而中国红旗-9凭借性价比和独立于地缘纷争的中立性,成功打入土耳其、沙特等市场。再如无人机领域,中国“彩虹”“翼龙”系列已形成对俄制产品的全面超越,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50%以上。

更关键的是,中国军工的竞争力正从“硬件出口”向“体系输出”跃升。俄罗斯的军售以单件装备为主,而中国能提供从卫星导航(北斗)、指挥系统到后勤保障的全链条解决方案。这种系统性优势,在泰国VT-4坦克采购、巴基斯坦“枭龙”战斗机合作项目中已初现端倪。

《未来竞争:合作与博弈的“双螺旋”》
中俄军事合作的未来,将是“竞合交织”的复杂图景。一方面,两国在应对美国战略挤压时仍需抱团,例如联合研发高超声速武器、共建太空防御体系等;另一方面,在非洲、中东等第三方市场,中国无人机与俄罗斯战斗机的客户重叠度日益增加,隐性竞争不可避免。

对中国而言,俄制武器的“风光”背后暗含警示:过度依赖单一技术来源或市场策略的风险。俄罗斯因西方制裁被迫加速进口替代,计划2025年前将国产军工比例提升1.5倍,而中国早已通过“双循环”布局规避类似风险。未来,中国军工的挑战在于如何将技术自主性转化为规则制定权——例如主导国际军控标准、构建以自身为核心的防务合作网络。

《结语:超越“师徒叙事”的新范式》
俄制武器的45亿美元订单,既是其传统优势的延续,也是地缘裂痕下的特殊产物。中国军工的崛起路径则证明,真正的“超越”不在于复刻他国模式,而在于构建自主创新生态。从苏-27到歼-20,从S-300到红旗-9,中国已完成从“学生”到“同行者”的转身;下一步,或将以“体系赋能者”的身份,重塑全球防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