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8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披露了一起触目惊心的间谍案件——代号“冬夜”的境外勾连间谍活动被国家安全机关成功破获。案件主犯尼某身份特殊,不仅曾服役于军队,还利用退伍军人身份和反侦察能力窃取军事机密,其作案手法之隐蔽、危害性之深远,再次为国家安全敲响警钟。

《“冬夜”账号背后的双面间谍:从退伍军人到国家叛徒》
据调查,尼某早年因违纪被部队强制退伍,档案中留有污点,这为其日后心理失衡埋下伏笔。退伍后,尼某长期对社会不满,逐渐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锁定。境外势力通过金钱诱惑与心理操控,诱导其以“冬夜”为代号,在社交平台上频繁传递情报。为掩盖行踪,尼某甚至冒用一名八旬老人的身份注册账号,利用老年人活动轨迹简单的特点规避侦查。

尼某凭借服役期间掌握的军事知识和反侦察能力,多次潜入深山中的军事基地,拍摄敏感设施照片和视频,并通过加密软件将资料传输至境外。其泄露的信息涉及部队部署、装备参数等核心机密,一旦被境外势力掌握,可能对我国国防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国安布网:七天六夜的“雪地伏击”》
国家安全机关在发现“冬夜”账号异常后,迅速锁定尼某的真实身份,并对其展开全天候监控。由于尼某作案地点位于地形复杂的深山区域,且冬季大雪封路,抓捕行动面临巨大挑战。国安人员冒着严寒,在军事基地周边连续蹲守七天六夜,最终在尼某再次作案时将其当场抓获,查获作案工具及未及传输的涉密文件。

此案侦破的关键,在于国安机关对境外间谍活动规律的精准预判。当境外情报机构要求尼某获取更多军事基地信息时,国安部门提前布控,利用技术手段截获指令,最终实现“人赃并获”。这一行动不仅展现了国安部门的专业能力,也揭示了境外势力对我国军事领域渗透的迫切性。

《间谍渗透的多元化:从金钱诱惑到“温情陷阱”》
除尼某案外,近期国安部门还披露了另一起典型案例:某企业运维人员欧某因被境外间谍以“问路”为由搭讪,逐渐陷入情感和金钱的双重圈套,最终窃取公司涉密文件并潜逃。欧某被捕后供述,境外间谍通过长期“情感投资”降低其戒心,再以高额报酬诱使其犯罪。

此类案件暴露出间谍活动的两大特征:
1. 《目标精准化》:境外势力倾向于锁定涉密单位人员、退伍军人等具备信息获取便利的群体;

2. 《手段隐蔽化》:从直接金钱交易到伪装成“慈善家”“学者”进行长期渗透,甚至利用网络虚拟身份远程操控。

《 国家安全防线:全民参与方能筑牢 》
近年来,我国间谍案件呈现高发态势。从2023年曝光的侯某某案(被美国策反长达10年),到2025年韩某某案(核心涉密人员主动叛变),境外势力的渗透已深入经济、科技、军事等多个领域。历史教训同样深刻:1996年台海危机期间,因叛徒泄密导致军事行动受阻,更凸显保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对此,国家安全机关已采取多项应对措施:
- 《技术升级》:通过大数据监测异常网络行为,如高频次访问涉密文件、非常规时段登录等;

- 《制度强化》:对涉密单位实行分级管控,限制核心数据的外接设备使用;

- 《全民动员》:开通举报热线,鼓励公众对可疑行为进行监督。

《结语:国家安全无小事,警惕暗处的“眼睛”》
尼某与欧某的落网,既是国安部门的胜利,也是对所有公民的警示:在信息高度流通的今天,国家安全防线需要每个个体的守护。无论是退伍军人还是普通职员,一旦放松警惕,都可能成为境外势力的突破口。唯有筑牢思想防线、严守保密纪律,方能将间谍活动的“星星之火”彻底扑灭。

(本文综合自央视新闻、国家安全部通报及权威媒体报道,案件细节均以官方披露信息为准。)
应种事,必须要杀,否则起不到惩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