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如何过冬取暖?没想到《甄嬛传》是个科普片!

瑞知道讲故事 2025-01-02 11:17:26

进入腊月,正是二九的天气,俗话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冬寒料峭。那么,古代人都是怎么过冬的呢?在古代,用火、取暖甚为不便,在寒冷的时节,劳苦大众饮食不温的情况是较为常见的。

0

1

至于富贵人家,首先想到了《红楼梦》里,众人芦雪广吃鹿肉作诗,“老婆们拿了铁炉、铁叉、铁丝来,”几个人“围着火炉儿,便要先烧三块吃。”

黛玉笑道:“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广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广一大哭!”

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

宝钗笑道:“你回来若作的不好了,把那肉掏了出来,就把这雪压的芦苇子揌上些,以完此劫。”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诗《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寒冷冬日,邀好友把酒作诗,多么雅致。

可见,“围炉而坐”是古代冬日里常见的居家景象。大户人家公子小姐婆婆媳妇们围着火炉,吃着鹿肉,喝着酒,做着诗,小日子滋润得很。

0

2

《甄嬛传》里“破产姐妹”贞嫔、康常

在安陵容宫里烧冒烟煤

那么古代人如何取暖呢?白居易还有一首诗《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记载了当时卖炭从业者的生活艰难。可见,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木炭是最受中国人欢迎的取暖用品。

那时候宫廷和富贵人家取暖基本要靠笼炭火,而且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

紫禁城储秀宫里的地暖

秦汉时期出现了火墙,最早是宫廷里用,秦朝的咸阳宫遗址中就有火墙。火墙内部中空,从里面把墙烧热,这样屋子就暖和了,西方的壁炉大概也是这样的原理。

乾隆年间,宫廷用炭量惊人,当时标准为:每日,皇太后一百二十斤、皇后一百一十斤、皇贵妃九十斤、贵妃七十斤、公主三十斤、皇子二十斤、皇孙十斤。“皇帝妃嫔中答应、常在等地位低下的人就没有资格使用炭盆取暖”。

至于火炉中作为燃料的木炭,质量上乘的叫“红罗炭”。这些木炭,看上去乌黑发亮,能够长久的燃烧,火力比较旺盛,不但不冒烟,还没有异味,对室内空气的清新没有很大影响。

0

3

古代还有一种便携式的取暖物件,名曰“汤婆子”。这种取暖物件最晚在宋代出现,直到现代还有地方在使用。一般是金属或陶瓷材质的,形状类似一个没有壶嘴的大水壶,里面加满热水,外面再套上布套,睡觉时就能放进被窝取暖。

汤婆子民间叫的比较多,《甄嬛传》里也出现过,手炉是明清帝后、嫔妃们常用的取暖神器,宫里的就比较讲究了。除了造型独特之外,还会在炭炉上加“雕着镂空花纹的罩子”。这个罩子还可以是熏笼,可以加上香料用来熏香,还可以熏衣服、熏被子。

电视剧《甄嬛传》里还提到“椒房之宠”,是甄嬛以钮祜禄甄嬛回宫,册为熹妃,住在永寿宫。里边就解释了,花椒不仅可以当作香料,还“性温”,将其捣碎了和泥涂在墙壁上可使人感觉到温暖,以花椒为保温材料的“温室”相继出现在西汉皇宫和贵族家中。以后朝代也会用椒房显示尊贵。

而对于穷人来说,一来买不起木炭和煤炭,二来没有厚衣服取暖,熬过冬天不容易。穷人最常用的室内取暖办法是烧炕。火炕是古时候火墙的衍生品,在东北、华北地区都很流行。直到现在,我国北方农村的一些地方,还在用这种方法取暖。

招待客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招呼客人“进屋上炕”。而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和火炕密切相关,有句话说“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人们向往的幸福生活。

冬天里,炕烧得热热的,被窝里躺着,真的很舒服!不得不赞叹老祖宗们的智慧。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