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1月5日,紫禁城储秀宫里,19岁的溥仪正和皇后婉容突然接到冯玉祥下的公文,要求他们三小时之内必须搬出紫禁城!敬懿和荣惠两个太妃哭天抹泪,绍英拿这个理由去协商,结果只多争取了三个小时。
其实,溥仪早想到会有这一天……
0
1
早在两三年前,溥仪就以赏赐为名,把珍奇字画、金玉珠宝“赏赐”给溥杰等人,让他们帮自己运出了紫禁城。这其中,就有举世闻名的《步辇图》《历代帝王像》《阆苑女仙图》《五马图》等。
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大概共发生过四次特大书画被毁灭的浩劫。
第一次发生在南北朝时期,当时梁的首都江陵(今荆州)被围,梁元帝萧绎把他收集的历朝书法名画和图书典籍24万余卷一把火烧毁。
第二次是隋炀帝杨广在公元616年巡幸扬州时,专门装了一船珍奇书画随行,船在大运河遇险沉没,绝大部分书画永远葬身水底。
第三次是唐朝,李世民用船护送缴获的王世充、窦建德的珍藏书画到长安。大船被河水吞没,整船书画珍宝遭遇覆灭之灾,保存下来的不过1/10。
但损毁最大的一次,却是“小白楼书画浩劫”。即1924年溥仪携带从宫内偷窃的大批国宝级字画、图书先到天津,后到东北,这些国宝,很多后来被变卖、送人、偷走而不知所踪。
而有一个宝贝,溥仪珍而重之,让人缝在自己贴身的棉衣里。在一次又一次的搜捡中,他都贴身保存。这是什么宝贝呢?
这就是——乾隆帝田黄三联玺。
0
2
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曾这样描述:“我手头有一套乾隆的太上皇玉玺,这是用一块田黄石精雕的由三条链子连在一起的三颗印,是我很心爱的东西。”
三联玺是由两枚方形、一枚椭圆形的印章用雕锁链联接而成。左边的是“乾隆宸翰”,正方形,高1厘米,边长2.6厘米;中间的是“乐天”,椭圆形,高1厘米,长径3厘米,短径2.3厘米;右边的是“惟精惟一”,正方形,高1厘米,边长2.6厘米。
乾隆皇帝的印章共有1800多方,几乎相当于康熙、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朝皇帝的总和。而他经常用的印章也有500多,不过在这么多的印章中,用田黄制成的三联印章唯此一枚。这枚三联玺因为独特魅力深受乾隆喜爱。
这三联玺是田黄石做成。田黄石只有福建寿山一块不到1公里的水田底下的砂层里才有,非常稀少,是寿山石系中的瑰宝,有“万石中之王”尊号,自明清以来就被印人视为“印石之王”。而且,田黄石的“黄”又和皇帝的“皇”谐音,所以它更得到皇家的喜爱。
而且这三联玺的制作也是巧夺天工。三块印章是由石环组成的石链子连在一起的。但每个石环还都是完全闭合的。工匠们用的是一种被称为活环链雕的技术,直接将石头镂空雕刻成一整条链子。
过去素有“一两田黄一两金”“黄金易得,田黄难求”的说法,从稀缺的用料和巧夺天工的技艺来看,可见三联玺的价值!
0
3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人们为了援助前线的战士,纷纷捐款。溥仪思前想后,最终还是依依不舍地将这件随身宝贝捐给了国家,为此专门写了一封信:
我希望将我家存的宝贵的古物田黄石精致雕刻的图章三件(连锁结成一个)和另一件田黄石图章,献给祖国,做博物馆的陈列品,供给各界人民的观览。如蒙政府采纳,我非常觉得光荣和感谢……
就这样,乾隆帝的田黄三联玺自1924年被溥仪带出宫,辗转多年后终于又重回紫禁城。
收藏家马未都曾说:“这件三联玺在它制成到出宫的过程中,如果有一次稍有不慎,就会断裂。但是历经了千难万险,流传了那么多年,它居然没有损坏,这也许是天意。”
如果你去故宫博物院,可以去看看这田黄三联玺,感受它背后一段颠沛流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