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一部城市形象片揭开了成都的一大气质,成都人却讳莫如深

思炊烟 2024-03-30 17:50:34

成都人,一直以休闲享乐,不思进取的形象示人。

也难怪,大街小巷人满为患的茶馆儿,公园里,树阴下绵吞吞,懒洋洋的人们。

成都人民能把休闲和安逸过到了天花板级。

在全国人民眼里成都人就是这么的无奋斗精神。

其实,我们都被表相给迷惑了!

而且,也不知是哪位大家,把乐不思蜀的成语推广至小学读本。

由此,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蜀后主刘禅就是贪图享乐的"带头人"。

即便是,后来有后人给他正了名,说他是为了蒙蔽司马昭,在和老头儿斗智斗勇。主要目的是让蜀地子民免受战乱之苦。他才是大智慧。

但是,四川人民喜休闲舒适的形象却根深地固怎么也改不了了。

20年前,我刚来四川的时候,成都给我的整体印象就是这样的。

那时候我还是个热血沸腾的青年。身上还有一股"太阳出来喜洋洋,扛起锄头上山岗"的精神。

当时的我觉得成都就是个大茶馆儿。我这碗茶早晚会变成一碗连我自己都不愿意喝的"温吞水"。

没想到在不断的了解后,我才发现成都这种表象后,确实有着人家讳莫如深的气质。

也可以说是一种智慧!而且,这种智慧就藏在青瓦红墙之间。也藏在成都人的茶碗里。

直到多年前,成都请著名大导演张艺谋,给成都拍了一部形象片,才把成都的这一大气质给揭开了。

原来,她是一个文化底蕴如此深厚的城市。

当时,大导演张艺谋送给成都一句十分诱人的广告语:"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并且这句话一夜之间被广为流传。

早在百年前,清代大才子,金圣叹也曾用类似的方式来评价过成都。只不过,他说:"成都是一座离开了又想来的城市。"

而且,他回到家乡长洲后,还写过一首想念成都的诗。其中两句是:"余生得至成都去,肯为妻儿一洒衣。"

既然,金圣叹,张艺谋两位古今文化名人都这么英雄所见略同,那么成都必定有着吸引文化人的气质,一定是文化底蕴。

明代何宇度在《益部谈资》中说:"蜀之文人才士,每出,皆表议一代,领袖百家"。

这话不假,成都人司马相如便是一例。西汉末期的杨雄也是古今不多的百科全书式大学问家。他集文学,哲学,语言学家于身,他也是不折不扣的成都郫都区人。

唐代女诗人薛涛也是成都当地人。

明代的大才子杨慎出生在新都区。

反观历史长廊,成都不仅文化名人辈出。

她也是文人雅士休养生息挥散诗文的地方。

在古代,特别是文化发展鼎盛的唐宋时期很多外藉诗人和画家都纷纷入蜀,在这里留下了丰硕的创作成果。

他们也纷纷受到了蜀中先民的友好接待。

据记载,唐初四杰的王勃,卢照邻,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和参岑,画圣吴道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唯物主义诗人刘禹锡,著名大诗人元稹,李商隐,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等数不胜数的文化名人都曾在不同时期在成都游历和定居过。

从而,留下了,自古诗人例到蜀的说法。

由此看来,成都人的包容和友好是古以有之的优秀品质。

成都崇尚文化的气质是生在骨子里的。

有人说,成都人的文化气质,有赖于休闲之都这张王牌。

正因为休闲,这里的人才淡定自若,用成都人自己的话叫"稳得起"。

"稳得起"才有心境去推崇文化。自古以来没有谁可以在兵荒马乱中还可以高唱大江东去的。

而成都人那种"稳得起",恰恰也在茶馆文化里。

成都的茶馆乍看只是休闲娱乐之所。只有身处其中,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沟沟壑壑。

和茶馆一样能表现成都人文化气质的还有两个地方。

一是送仙桥,二是大慈寺。

送仙桥是成都大的古玩市场。是成都文人喜欢去的地方。也是能体现成都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在这里珠宝玉器,文房四宝,金石字画,古旧书籍,古今家具,编织艺术,手绣腊染,紫砂奇石,乌木根雕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这里同时拥有的是厚重的历史和闲适的情怀。

在成都,大慈寺是座货真价实的古建筑。三进建筑曲径通幽。成都的文化人也喜欢往这个文化长廊里跑,写字的,画画的,拍照的以及单纯仰慕文化的都有。这里也被称为成都文化的肺。

综上所述,成都人祟尚文化的气质是与生俱来的。

但是,成都人却有句话,"成都是放不下一张书桌的地方"。

殊不知,成都一直为人文历史这张大书桌留有席之地。

成都人自古的尚文气质还有一个很好的例证。那就是"千年石室"中学。

由于,成都人的讳莫如深,外地人难免会一眼被眼前的茶馆文化给迷惑了。

匆匆来去的人们,也没有时间去探寻红墙绿瓦间的日月星辰。所以慌乱间拍了一张人间烟火的闲散,就草草给成都做了个定义。

这也就是为什么成都在许多人眼里成了不思进取的代名词。

小伙伴儿们,有没有对成都刮目相看,反正我是这样的!

0 阅读:3

思炊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