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说围城里的人想出来,但没有人告诉你有些逃出来的人又偷偷钻回去了。前些年嚷嚷着要"提前退休"的财务自由人士,最近正排着队往写字楼里挤——这年头连自由都开始内卷了。
老张捧着杯星巴克坐在工位上发呆的时候,茶水间传来了实习生们羡慕的议论声:"听说张总早就财务自由了,回来上班纯属是体验生活呢。"
图片取自网络
他苦笑着抿了口拿铁,杯底沉淀的咖啡渣像极了他那套空置了两年多的商铺——租不出去又卖不掉,每月还要倒贴三千物业费。
三年前老张可不是这个光景。当时他把公司股权套现了八位数,银行卡里每天躺着收利息。朋友圈不是三亚冲浪就是大理民宿,配文永远写着"归隐江湖"。
可是就在上个月,这位昔日的"人生赢家"悄悄更新了领英状态,把10年前的老东家重新填进了工作经历里。
这年头财务自由人士集体返岗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您猜怎么着?前年还开着保时捷送孩子上国际学校的王姐,现在天天挤地铁到前公司报道;住着江景大平层的李总,最近在朋友圈卑微求人脉:"有没有朋友公司缺顾问?"
当年让人躺赢的三大法宝,现在全成了烫手山芋。银行定期利率从四年前的4%跳水到1.1%,800万存进去月利息还不够买两箱茅台。
图片取自网络
那些指望"一铺养三代"的主儿,现在看着满大街"旺铺招租"的红纸直发愁。最惨的是股权玩家,昨天还在酒局吹嘘"公司马上就要上市",今早就收到限高令。
有个精明的房东给我算过账:他在朝阳区有套市值千万的学区房,挂出去半年无人问津,转租每月八千还得包物业。去年冬天暖气费差点没把他心疼哭——租客开地暖26度,他蹲在屋里看着温度计直哆嗦,愣是没敢说半个字。
更魔幻的是写字楼市场。我认识个老板在国贸有半层楼空着,最近在业主群发广告:"免费提供场地给创业者,只要帮忙交水电物业费"。结果第二天来了个做直播的团队,把他精心设计的CEO办公室改成了带货直播间。
财务自由这事儿就有点像海市蜃楼,你追它跑。十年前月入三万就能横着走,现在年薪百万照样焦虑。有朋友说得妙:"所谓自由就是挣得比花的多一块,问题是这一块钱永远在通货膨胀。"
前两天碰到老张在便利店买便当,他指着15块的盒饭自嘲:"我现在可自由了,能在肉末茄子和宫保鸡丁之间随便选。"收银台贴着招聘启事,我俩相视一笑——说不定哪天,我们又得在这见着哪位"前自由人士"来应聘夜班理货员。
图片取自网络
说到底,财务自由从来不是终点站,而是动态平衡的艺术。就像打游戏通关后突然更新了资料片,你以为能卸甲归田,结果系统提示:请充值续费您的人生VIP。
那些重返职场的老江湖们,或许正在用简历书写新时代的生存智慧——毕竟在这个魔幻的世界里,能持续赚钱的手艺,才是真正的硬通货。
现实中哪里有什么真正的自由,不过是换个笼子跳舞罢了。现在茶水间最时髦的问候不是"跳槽了吗",而是"你自由到第几阶段了"。
听说已经有猎头公司推出"自由人返岗套餐",包含心理建设、履历美化和前同事偶遇剧本演绎———这服务该叫赎身呢?还是叫回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