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下的特斯拉:供应链危机如何处理?

鹤怡聊汽车 2025-04-09 22:06:44

这个世界裂开了,未来的路,怎么走我们需要一起试探!

芝能汽车出品

这一轮美国的关税大棒,影响是很深远的,而我们之前认为掌握了主动权的Elon Musk,也在这一轮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25%的高额汽车与零部件关税、对中国关键原材料的依赖、核心市场销量下滑、以及供应链成本飙升,给特斯拉带来很大的挑战。

特斯拉其实很早就有一些战略性的应对,通过推进本地化建厂、重构供应链网络等手段积极来应对潜在的问题,我们一起讨论这场突如其来的“供应链风暴”。

Part 1

供应链风暴突袭:

从“极致效率”到

“配套混乱”的代价

2025年美国正式宣布对包括汽车在内的关键工业品征收25%的永久关税,特斯拉这个全球化的优等生也遇到了大麻烦。

凭借极致的跨国效率建立的中国供应链体系,由于关键电池材料如石墨、正极材料等依赖中国进口,每台车的成本就会继续上升,可能会增加3000美元以上。

我们目前看到特斯拉的选择,将关税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或者选择转嫁一部分然后压缩利润空间,这是对特斯拉最为依赖的“柔性制造”能力构成根本挑战。

过去十年,马斯克打造的是一个高度全球化、协同高效、由中美共同驱动的新能源产业链,但当政治决定替代市场逻辑,这种体系就显得脆弱无比。

而特斯拉最重要的下一步,雄心勃勃的人形机器人项目,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其实从特斯拉的核心供应商的股价也能看出来。

原计划迁往海外配合Optimus人形机器人量产的中国供应商纷纷暂缓行动,甚至连成本测算都未开始,整个特斯拉供应体系的“冻结效应”——采购不清晰、订单预期摇摆、地缘风险难估。

● 从供应商的结构来看,特斯拉的成本优势和效能,是建立在中国的供应体系上的,依赖中国产锂电池、压铸件、内饰、智能驾驶模块等关键部件。

● 从压缩成本的角度,特斯拉使用的是“直接提货、直采报关”的模式,只要原产国遭受政策限制就必须独自承担关税负担——无法依赖中间渠道转嫁或豁免。

● 从中国供应链的角度,这是个好客户,也已经为特斯拉做了很多,但这次中国产业链没办法跟特斯拉一起承担成本,这个超过了所能承受的极限。

事实上,美股的这次的政策,几乎切断了10年以上的特斯拉中美合作链条,这种中长期积累的信任正被击碎。

Part 2

特斯拉怎么办:

从本地化到多元化的破局战略

● 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关税壁垒,特斯拉的“贴近市场”其实也曾经考虑的

◎ 在墨西哥新建工厂,利用USMCA协定推动零部件在北美自由流动,意在打造新的“美洲中心”;

◎ 德国柏林超级工厂也在分摊欧洲供应链风险。通过将核心产能向目标市场迁移,特斯拉力求最大化关税规避空间。

● 但问题也显而易见,并不是建设一个超级工厂,都能像中国这么快的。

在欧洲和墨西哥的本地化生产不仅意味着巨额投入,还存在技术成熟度、供应商迁移意愿、政策不确定性等多重挑战。

◎ 墨西哥工厂因地皮问题与基础设施延误尚未动工,中国产业链的供应商只收到了得州的“小订单”,与马斯克当初许诺的“大蓝图”相去甚远。

◎ 在东南亚的项目则因关税新规的不确定性被多家供应商暂缓,这都是巨大的打击。

● 面对现在的状态,特斯拉也在加快技术层面的自我修复和“去美国化”/“去中国化”布局。

◎ 通过对福特等传统车企开放超级充电标准与部分电池技术,形成“技术输出→利益绑定”的防火墙机制,可以绕开关税影响,还可塑造生态圈,从技术输出中获得收益。

◎ 特斯拉也在推进电池回收、材料再利用等战略储备。即使原料进口受限,也能通过“封闭式循环”缓冲部分风险。这种“回收自足”的路径,不仅应对环保政策,也符合逆全球化时代的资源安全要求。

这场供应链风暴,对特斯拉而言,是一次全方位的系统性考验。从原料采购、整车制造、技术合作,到市场交付,每一个环节都被迫重新评估和重构,特斯拉仍保有极强的韧性与转型能力。

现在来看,可持续发展是非常直接的,面对一个割裂的世界,我们脑子里面以为正确的事情,至少并不全对。很多事情都变化了!

供应链战略不再是成本最优,而是“安全优先”;技术自主权与本地化能力必须同步建设!

小结

全球供应链或许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链”,而是如同互联网一般的“网”:去中心化、冗余分布、容错自愈。而在这张“供应网络”中,每一个节点都需要足够的自主与协同能力,从电动汽车到整个泛科技制造系统都需要具备穿越风暴的韧性。

0 阅读:0

鹤怡聊汽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