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3000㎡安心菜场开业每月369赶场背篼农享免费专区

呼吸地带 2025-04-14 15:26:45

清晨六点的加州街头还泛着薄雾,73岁的周婆婆已经挎着竹篮等在卷帘门前。这位住在龙湖花园二十年的老重庆,听说家门口要开大菜市,特意带着孙辈来"尝鲜"。随着"哗啦"一声响,安心菜场加州店的金字招牌在晨光中亮起——这座闲置三年的老超市,终于以全新面貌回归市民生活。

安心菜场加州店

一、老超市变身烟火集市走进挑高六米的敞亮空间,337个摊位像棋盘般整齐排开。生肉区的钢架还留着超市货架的痕迹,水产区的瓷砖地面却已改成防滑槽道。"当初接手这个'铁壳子'可愁坏了我们。"项目负责人张宇摸着后脑勺苦笑。这位85后重庆崽儿毕业于西南大学建筑系,带着团队把超市的仓储动线改造成环形购物通道,保留的12根承重柱如今挂满辣椒大蒜,成了天然的货品分区标识。

最让老街坊惊喜的是,原本冷冰冰的收银台区域,现在变成了能摆30张方桌的熟食区。开业当天,二十多家重庆老字号集体入驻:从磁器口的陈麻花到涪陵的油醪糟,空气里飘着熟悉的麻辣鲜香。住在丁香路的赵大姐端着酸辣粉直感慨:"以前买完菜还要跑三个地方买调料,现在转个身就齐活了。"

二、369赶场日唤醒山城记忆"嬢嬢,新鲜折耳根要不要?"每月逢3、6、9的日子,菜场中庭就会支起红帐篷。这是张宇团队特意设计的"赶场日",72岁的非遗传承人王桂花正在教年轻人包叶儿粑。她手上沾着糯米粉,嘴里念叨着:"我们年轻那会儿,赶场天背篼要装五十斤米,现在摆摊还能吹空调哩。"

这些充满仪式感的传统市集,藏着张宇的童年记忆。这个在渝中区长大的孩子,每周最期待的就是牵着爷爷的衣角去七星岗赶场。后来老市场拆迁,他特意在硕士论文里研究传统市集改造,如今终于把理论变成了现实。现在的赶场日不仅有老手艺,还有大学生创业的"改良版"怪味胡豆,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奇妙交融。

三、背篼菜农的春天在菜场西南角的"助农专区",65岁的菜农老刘正把沾着露水的莴笋码成小山。过去他在人行道摆摊,总被城管追着跑,"现在有了固定摊位,每天多卖三十斤菜不说,还能给孙子辅导作业。"说着掏出手机展示孙子的满分试卷,脸上的皱纹笑成了菊花。

这个200㎡的免费专区,是张宇和街道办"磨"了三个月的成果。他们走访了周边37个流动摊贩,发现八成都是六旬以上老人。现在不仅提供电子秤和遮阳伞,还请来农技员教大家用抖音直播卖菜。开业首日,专区就卖出了1.2吨农产品,相当于过去半个月的销量。

四、智慧菜市的新玩法"王婆婆,您订的土鸡蛋到货了!"在自助寄存柜前,工作人员正帮老人扫码取货。这座看似传统的菜市,藏着不少科技巧思:每个摊位都有电子溯源系统,扫二维码就能看见蔬菜的"成长日记";顶棚的智能温控系统会根据人流自动调节温度;就连垃圾桶都装了称重传感器,提醒保洁员及时清理。

最受欢迎的是自助结账通道,68岁的李大爷举着老年手机学扫码:"姑娘你看,这个'摇一摇找优惠'的功能好耍得很!"菜场还开通了银发专线,子女在外地也能帮父母手机下单,两公里内免费配送。开业三天,线上订单就突破2000单,其中六成来自老年客户。

暮色渐沉时,菜场亮起暖黄色灯光。张宇站在二楼的观景平台,看着楼下熙熙攘攘的人群,想起爷爷生前常说的话:"菜市是城市的肚皮,要装得下山珍海味,也要容得下萝卜白菜。"如今这个承载着三代人记忆的空间,正用新的方式延续着山城的烟火气。

0 阅读:0

呼吸地带

简介:解码社会呼吸|净化信息雾霾|你的呼吸重塑真相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