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两者都与年龄相关并且经常共存。长期高血压,特别是血压控制不佳,左心房结构改变和扩大、心房电重构和纤维化,所有这些都可能有助于房颤的发展。 高血压的常见并发症,如左心室肥厚、肾功能不全、心脑血管疾病等又被认为是房颤及其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房颤患者高血压的诊断血压测量主要采用诊室血压测量和诊室外血压测量。诊室外血压测量包括动态血压监测和家庭血压监测。对于心律失常患者,自动血压测量仪器在测量收缩压时可能准确,但在测量舒张压时存在误差。二次改良柯氏音法在房颤患者血压的测量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且临床操作过程较改良柯氏音法简便且用时相对更短,值得临床推广。

1、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的降压目标
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的降压目标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血压控制目标,各国最新指南均提出了明确的降压目标,但目前对于高血压合并房颤的降压目标仍存在争议。国外有研究提出,房颤患者因为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从保护重要脏器等角度出发,血压应维持相对偏高水平,提出应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血压值上限;在房颤患者中,房颤患者的最佳血压目标可能高于一般人群。一项来自韩国的研究显示,对于接受高血压治疗的房颤患者,120~129/<80mmHg是最佳血压治疗目标。更积极的血压控制可能在改善左心室肥大、心肌纤维化、舒张功能障碍和逆转心房扩张和结构重构方面受益。

高血压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房颤卒中风险系统评价中,高血压病史使卒中风险增加1倍。高血压也容易发生出血,特别是颅内出血。在目前用于治疗房颤的ESC指南中,血压水平升高是导致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的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在预防血栓栓塞和大出血方面,持续的血压控制是必要的。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高血压和房颤之间的紧密关系,意味着对血压的良好控制可预防高血压患者的新发房颤发生风险。研究表明,治疗后收缩压低于130mmHg的高血压患者与收缩压≥142mmHg的患者相比,新发房颤的风险降低。

此外,有效的抗高血压治疗与卒中发生率的降低有关,与所用的药物无关。理论上,通过预防左室舒张功能障碍,从而预防心房舒张和扩张,所有抗高血压药可能有效降低房颤事件的风险。

总之,高血压和房颤经常共存,高血压在导致新发房颤和转为永久房颤中起重要作用。为了改善预后,正确的血压测量、房颤的检测以及这些患者的治疗是必不可少的。抗高血压药物,可降低房颤发生和复发的风险。

尽管如此,仍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例如房颤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压靶目标,需要进行大规模随机研究,以确定抗高血压治疗在降低房颤风险方面的作用,并评估房颤高风险的高血压患者早期开始抗凝是否能改善预后。更好地认识高血压与房颤之间的关系,可以减轻心血管疾病的负担。
我是来自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的谭红伟医生,欢迎各位读者交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