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形依旧枕寒流:关于藏书这件事

陆逊看历史 2023-06-29 07:22:00
我和书,在十五岁以前是没有缘分的。我家世代贫农,十五岁以前,我生活在一种精神的匮乏之中。乡下从前是没有图书室的,现在也没有,不但现在没有图书室,现在我们村里的小学都快办不下去了。我从小被教育要节约,因此,去收割后的田地里捡麦穗,也是常有的事情。而且被规定,不捡到一定数量不能回家。这真是个艰难的任务。捡麦穗是第一步,还要拿棒槌把麦穗脱皮,变成麦粒,才能换西瓜吃。这些经历,大概一直延续到我走出县城以前。书,对于乡下的,除了课本以外的人们来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东西。虽然,我们很早就被告知要努力学习,好好读书。这种语境下的“好好读书”并不包括读课本以外的书。如果读了,就是不务正业。乡下的匮乏,不仅仅是物质的匮乏,精神也同样匮乏。十五岁以后,我开始了自主的买书习惯,那时候买书不讲究版本,甚至也不讲究正版与否。我记得很清楚,我读初二的时候,一周是二十五块钱生活费,一本盗版的四书五经合订本需要八块钱。我买一本回家,剩下的十七块钱要拼凑一下应付一周五天的生活,日子不可谓不拮据,但我也因此知道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那本四书五经的合订本是在书摊上买的,由于书摊时有时没有,我就把目光投向了书店。乡下的书店,大概多是一部分销售教材教辅,一部分销售课外读物。我也因此收藏了韩寒的杂文,青年文摘,治家格言一类的书。韩寒的一句“七门功课红灯,照亮我的前程。”为我上学时期课程的不努力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借口。《读者》杂志里有“格言”系列,我常摘抄来看。那些格言,清新脱俗又有哲理,一下子很吸引我。我还在书店里买到过毛主席诗词,那本诗词集包含书法作品。后来,当别人在课堂上背书,背单词的时候,我背诵毛主席诗词,那也是我最早接触毛体书法。但藏书不尽然是快乐,也有很多痛苦处。我到了县城以后,每周末都带书回去已经是一种常态。家里是没有书房的,造房子的时候,我爸爸也没有想过要单独留一间书房。所以买来的书,起初是先堆在床上,后来是放在柜子里。堆在床上的那些,一些亲戚和左邻右舍来我家串门或者做客,他们会说三道四,说我在浪费钱。那时候,我只是一个中学生,并不能赚钱,所以只好由他们说去。他们是不理解的。我理解他们种地的辛苦,他们却不能理解我读书的快乐。现在看,藏书的习惯积累,在于问题的不断被发现。在读书的过程中,有连续不断问题的被发现,自然也有连续不断的书买回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又自然而然的过程。只是,我是农村孩子,家里穷。买书,定价几十元几十元的书,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过错。可,读书问学,又有什么错呢。说起藏书读书,自然不能不提文学。最初喜欢文学也没有特别的缘由,在初中课堂上被语文老师多次表扬,算是缘由之一。如你所知,小孩子都喜欢被表扬的感觉。一次考试成绩被表扬,就会自发的希望有下一次考好的机会。我对于文学的兴趣,就是这样慢慢积累起来的。后来,一个人在外面漂泊,生活的苦痛不言而喻,文学或者书籍于我,更多的是种麻醉剂。人是需要麻醉的。只是麻醉剂各自不同罢了。有些人以酒,有些人以色,有些人以财,只是我以书来麻醉自己而已。这可能是天性所致。渐渐的,书多成为了一种负担。我记得读大一的时候,我有八个编织袋的书,寝室里上下铺之间的柜子,被我塞满了书,却仍然塞不下。我至今仍然记得,有一年的清明节前后,我背着一编织书,祖母帮我背着棉被,走在晨风里的场景,而那次,也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她。而后的不多久,她就与我们相隔阴阳了。学生时代,在自己的生活费里扣除一部分买书,都是常有的事情。或者忍饥挨饿去买书,也是常有的事情。我对于书的执念,刻在了骨子里,流在了血液里。当年我顽劣不堪时,爸爸问及我的理想,我说要像易中天一样有学问。爸爸听到以后嗤之以鼻。他已经过世多年,当年他嗤之以鼻的这句话,至今我仍旧在努力着。事实上,我只有一年的大学生活,就由于各种缘由离开了学校。初初离开学校的时候,我去了北京,当时希望有机会可以去北大中文系做一名旁听生,但北大附近的房租太贵,我租不起房子,甚至连一张课程表都没有拿到,旁听的愿望,只能落空。后来,我在洛阳街头卖过水果,在北京街头摆过地摊,在成都乡下闭门写作,在全国多个省市都多少游荡过。生活的艰辛,在曾经的岁月里,是那么的司空见惯,只是在许多个漫长的,难眠的晚上,书对于我的滋养,是一直存在的。我在卖水果回来的深夜,灯下展卷读《说文解字》,我在北京大兴昏暗的出租屋里,读李敖先生嬉笑怒骂的文章,读胡适先生“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在成都乡下,在一望无际的葡萄园旁,读梁启超“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北大旁听虽然与我无缘,但我的精神,我的思想的形成,却深受北大五四时期人物的影响。当然,后来有幸遇到一些师友,茶余饭后,可以有问学的机会。但更多的,只能自学。所以,以三轮车夫的身份进而被录取为复旦大学博士生的蔡伟先生的经历,给了我很大动力,他写在日记本上的“积微言细,自就鸿文”几个字,更被我拿来做微信签名,以时刻提醒自己。在陌生人海里飘荡的十多年间,我还算刻苦自励,以希望开拓自己的眼界。因为我知道,返回学校进修的机会希望渺茫,但我要做出一点点改变,如何改变呢,最实际的方法就是读书。虽然,当时读书,也看不到一点希望。生活就是这样的,你在做着许多无用功,但恰恰是这些无用功,让你变得还有一点用。离开学校以后,我遇见了一些以前在书本上看到的人,或多或少的有幸与他们在现实中有了一些接触。我感到了一些理想与现实交织的错觉。这种错觉,是让人开心的,同时,也让我更加清醒,就是需要更加努力,以期走到更远方去。也许现在的社会充斥着各种读书无用论,充斥着各种激情与速度的传说。快节奏快得让人头晕目眩。但我们仍然需要安顿自己的身心。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再过一千年,仍然会照耀史册,熠熠生辉。因为这些诗句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深处最美好的情感。千年以前和千年以后,都是一样的。我们借由这些美好,让希望延续。现在,近十年之久的积累,我的藏书,已逾万册了。万册书,虽然耗费了一些钱财,但它们让我拥有了一颗透明的心灵。世事艰辛也好,快乐也罢。晨昏忧乐之间,有它们为伴左右,总觉多了一寸安静之地,让疲惫的心灵,有处可依。读书藏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走向。虽然回望来时的路,不如意处许多。但“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通过藏书,我获得了一点内心的平和,理解了生命的精彩纷呈与不容易,学会了一点点修身养性的方法。书于我而言,又不仅仅是书了。它成了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夏夜凉风,一如当年。回望与希冀之间,一些如烟,一些又不如烟。浮沉之间,我还算站稳了脚跟,没有如浮萍一样随波逐流,此一点,似可宽慰自己。虽然已过而立,但还好没有虚度年华。

0 阅读:4

陆逊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