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是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孩子,她出生在战乱年代,因此成长并不像一般人那样优越,在这样的背景下,她与自己的父亲建立了深厚的情感。
1976年,毛主席离世,李敏的生活就一蹶不振,陷入了长时间的低谷,更重要的是,她与丈夫孔令华的收入无法支撑家庭。
后来母亲贺子珍去世,李敏的情绪变得更加低落,身体也开始下滑,看到妻子这样,孔令华尝试各种办法帮助妻子摆脱阴影,但效果甚微。
作为李敏的丈夫,孔令华焦急不已,他决定向中央反映李敏多年来没有工作的状况,希望能够得到组织上的帮助,改善她的状态。
党中央非常重视这一情况,经过商议,决定对李敏的退休待遇进行调整。
时间回到毛主席见李敏的场景,那是1948年初,贺子珍终于带着女儿从苏联回到了中国,但当时因为身份特殊,没有见到毛主席。
至于贺子珍为何在苏联,想必我们都知道,当时毛主席为了不让贺子珍难过,将李敏送到了贺子珍身边,也就是苏联。
算起来,李敏4岁的时候就去了苏联,由于在异国他乡生活八年之久,李敏刚下火车看着眼前的祖国十分陌生。
1949年春夏之交,贺子珍的妹妹贺怡带着毛泽东的嘱托来到沈阳,她要把李敏接到毛泽东的身边去。
由于从小在苏联的缘故,李敏的中文并不好,但是她能说一口流利的俄语,还会写俄文。
在见到父亲之前,天真活泼的李敏还写了一封“可爱”的信:“您是不是我的亲爸爸,我是不是您的亲女儿?”
毛泽东收到女儿的来信十分高兴,看着李敏俏皮的语言,毛泽东也写了一封回信,并吩咐工作人员加急寄出。
当贺怡带李敏到北京时,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仍住在北平西郊的香山,听说娇娇回来了,毛泽东连忙从办公室走出来迎接,老远就向贺怡她们招呼示意。
贺怡牵着李敏的手说:“快叫爸爸!喏,这就是你的爸爸,就是给你打电报的毛泽东,赶快叫爸爸!”
李敏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爸爸,看着眼前的爸爸和国际儿童院礼堂里的巨幅照片一样,她好开心、好激动,兴奋得直接扑上前去,叫了声“爸爸!”
骨肉重逢,毛泽东自然也很感动,他一下子就把女儿抱了起来,亲了又亲,感受着亲情的温暖。
1959年8月29日,23岁的李敏同北京航空学院的高材生孔令华结婚,孔令华的父亲孔从洲原是杨虎城部下的炮兵旅长,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
1959年秋天,毛泽东亲自在中南海的家中为李敏主持了婚礼,并邀请孔从洲全家及有关亲友出席。
一年后,李敏生孩子了,那是个很胖乎的小男孩,毛泽东非常喜欢,经常会抱一抱亲一亲。
后来出于一些原因,李敏提出搬出中南海的申请,而毛主席也深知李敏的处境,因此也只能让她走,但走之前安顿李敏常回来看看她。
搬出中南海的李敏很难见到毛主席,从毛泽东患病到1976年去世,李敏就见过爸爸三次,不是她不想,而是局势导致无法看望。
后来毛主席去世后,李敏一直很伤心,第二年,也就是1977年的时候,贺子珍在一次中风后得了偏瘫症,从此缠绵病榻,卧床不起。
1977至1996年,李敏一直没有被分配工作,她在家闲着也没有人过问,而且她的状态很差。
同年3月,孔令华曾向组织上书面反映了李敏的问题,希望能对她进行一个妥善安置,这便有了文章刚开头的一幕。
1996年8月2日,总政领导看望了李敏,并转达了江泽民主席以及中央军委领导对她的慰问和关心。
面对这样的情况,孔令华和李敏一起写了一封感谢信,并托付妹妹孔淑静亲手转交给江主席。
1997年春节中办团拜会上,孔淑静将这封信亲手交给了江泽民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