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嘉定州桥老街的法华塔下,一座也就300平不到的江南小屋就映入眼帘,“嘉定竹刻博物馆”在绿植环抱中静静地迎接着四方游客。
我久闻嘉定竹刻为嘉定非遗文化保护项目,也在上海博物馆欣赏过若干竹刻艺术品,为艺术家在江南常见植物——毛竹上的画和字所折服,入住嘉定后也多次在州桥老街和古漪园的展陈中欣赏过古今名人的竹刻艺术品,那天是专程去“嘉定竹刻博物馆”参观欣赏列入非遗文化目录的嘉定竹刻藏品,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艺术滋补。
博物馆不大,主要分为明清时代和现代两大展区,约有百余件展品,主要是书画臂搁、笔筒和竹根雕三大类,细细欣赏,件件都是精品,书画臂搁的画都是留青刻,无论人物还是山水都是栩栩如生,一刀一刀真见功夫,书画臂搁的字也是留青刻,那书法作品或草书或行书都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堪比纸质书法作品。笔筒和竹根雕的雕刻和我们常见的浮雕、深雕和镂空雕相结合,利用毛竹的特点,把人物、花卉、动物的特点展现的生动逼真,真是一件作品就是人们喜爱的艺术品。

竹刻艺术在中国源远流长,可以从远古的“竹简”算起,是记事作画的载体。嘉定竹刻始于明盛于清,日衰于民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申遗成功以后,嘉定竹刻这朵小众艺术瑰宝又在嘉定地区绽放(见有标价的竹刻艺术品),使人们又能欣赏到将要失传竹刻艺术的新作品。
竹刻是一种小众的艺术品类,它分为阴刻、浮雕两大类,由于毛竹是一种特殊的母材,它的硬度和纹理不同于木材,又都是弧形的,一幅好的作品既要处理好弧形对表现物的变形难题,又要处理好竹板(筒)的硬滑难度,所以对工具都有特殊的要求,要成就一幅作品,竹刻艺术家所付出的辛苦远大于木刻作品。





























从嘉定竹刻博物馆出来,在州桥南大街的一间工艺美术品(非遗教学中心)的会馆中,我看到展陈了不少竹刻艺术品(主要是臂搁),这都是嘉定竹刻申遗成功后,嘉定地区新老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我看出了作品既继承了传统技艺,又有所创新,彰显了新一代艺术家的艺术天赋和辛勤劳作。









竹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竹为材,融合了雕刻技艺和人文情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虽为小宗,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在文化繁荣发展的今天更应传承发扬光大,今天能在嘉定竹刻博物馆参观欣赏,说明了嘉定政府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的决心。
为嘉定政府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