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要“动真格”?催三胎不成,专家出的“好主意”,你赞成吗?

张先生说知识 2024-08-21 01:12:18

开放三胎政策已经3年有余,其收效如何呢?

我们首先看一组数据,2021年我国全年新生儿数量是1062万,2022年为956万,也正是在这一年,我国首次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到了2023年,全年新生儿数量进一步下降到902万。

可以看到,三年来,尽管国家给予了大量的鼓励政策,但收效甚微,新生儿数量可谓断崖式下降。

而2024年是为农历龙年,在传统意义上,原本人们更应该倾向于生育一个“龙宝宝”,但即使在传统观念的加持之下,2024年上半年的新生儿数量也仅有427万。

由此估算,全年新生儿数量可能会低于900万。可见,三胎政策的实际作用远逊于预期。

为什么人们不愿意生育了?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学问题,因为生育意愿的变化是非常多重因素叠加导致的。

从规律上看,生育意愿的高低,与社会整体受教育程度以及经济发达水平呈反比。

直白点说就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经济越发达,人们的生育意愿越低,这一点不但在诸多发达国家身上有明显的印证,在我国其实也符合相对应的规律。

例如2023年,我国生育率最高的五个省份是西藏(13.72‰)、贵州(10.65‰)、宁夏(10.02‰)、海南(9.28‰)、青海(9.25‰)

无一例外,上述省份都属于欠发达地区,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教育发展水平,都处于全国相对落后的水平上。

为什么越富裕,受教育程度越高,人们的生育意愿越低呢?原因也并不复杂。

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说,随着经济发展,技术革新,整体社会生产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农耕社会,社会生产是以家族为单位的,需要注意的是,家族与家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在古代,越大的家族,其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往往也越高。

这是因为在农耕时代,生产的方式非常简单,家族为单位的群体就可以完全胜任农耕的整体工作要求,只要有足够多的劳动力,就可以生产出客观的财富。

而在大机器生产时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家族所能够承载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够完全胜任生产的要求。

例如生产一台汽车,这绝不是一个家族能够胜任的。

这个时候,社会的生产结构就变成了专业化工厂为单位,普通人参与生产的方式则转换为负责整个流程中的一个部分。

可以看到,过去,人们的付出是收获了整个生产过程的全部产出,而现在我们的付出只换得来我们付出的时间和经历所等值的钱财。

所以,家族的生存土壤消失了,毕竟你也许做汽车行业,你的姐姐也许是做房地产的,你的哥哥也许是做金融的,每个个体都可以通过独立的参与社会劳动,实现生存。

所以,家族不见了,转换为家庭,通过生育来实现家族繁衍,以及提升家族整体财富的基础也消失了。

这就是为什么,越富裕的国家和地区,反而对于生育的意愿越低。

同理,教育水平的提升,一方面客观的提高了人们的整体生育年龄,在过去,大学教育没有普及的年代,很多人十八九岁,甚至更年轻的时候就做了父母。

而现在同样的年纪,我们还是一个学生;另一方面,教育本身也会促使人们自我意识的萌发,大家会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而非把一切寄托在后代的身上。

生育意愿的高低还与整体社会压力相关联

尽管过去几十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仅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一二百年所走的路,这的确是人类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个奇迹。

但飞速发展本身,也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的难题。

比如人们收入水平的上升速度,可能远远不及房价及各项生活成本上升的速度。

比如我们的各项社会福利制度,也远远及不上人们的预期。

再比如,传统观念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也不可能通过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迅速抹平。

以上种种,都会对生育意愿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具体来说,近些年,伴随着房价的上涨,以及各项生活成本的上升,年轻人的生活压力非常巨大。

尤其是身处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一方面要面对高昂的生活成本,一方面要应对来自工作的各种压力,不单单是工作的难度和强度,还要耗费更多的时间,比如最近这些年坊间热烈讨论的996,007,就是工作对人们施压的最典型案例。

说的更直白一点,赚钱的难度挺高,工作的时间挺长,那么谈恋爱的精力就挺少,生育就需要做更多的心理建设以及财力储备,可以说高昂的生活成本是最佳的绝育药。

另一个层面来看,传统观念和现代文明在当前这个阶段又是交织的,年轻人的父辈,其实是成长于传统观念的熏陶中。

他们对于传宗接代,成家立业,还抱有极其强烈的期待,但年轻人因为受教育程度更高,则更加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生活质量的提升。

这也诞生了一个很显著的社会现象,那就是催婚和催生,道理上看,长辈催婚催生应该是利于人们提升生育意愿的,但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对传统观念的认同感更低,越是催促,反而越激发了年轻人的反感和拒绝。

再加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其实并不会选择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要么是去更大的城市发展,即使是在同一个城市,也更愿意分开居住。

父母对于年轻人的掌控力实际上越来越弱,这也导致了生育这件事,往往成了年轻人和老年人博弈的焦点,而博弈本身大幅延后了生育的年龄。

要知道如果人们平均在20岁就生育,那么每100年将诞生5代人,而如果人们平均在25岁才生育,每一百年只有4代人。

国家要动点什么真格呢?

说实在的,从发达国家的历程来看,当一个国家陷入低生育率的窘境之后,想要把整个社会从低生育率的境况中拉出来,几乎没有成功的先例。

对于我国来说,这同样是一个很艰难的事情。

但综合来看,国家能够实施的措施无非是经济措施和政策措施。

经济措施简言之就是发钱,当然发钱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减税,奖励,免费教育。

要么让老百姓少花钱,要么让老百姓多收钱。

这些措施能够在客观上起到一些作用。

但实际上,以我国的人口基数和地区差异来说,这样的经济刺激措施,能够给老百姓带去的实际好处是十分有限的。

如果,发钱的速度赶不上花钱的速度,发钱的力度赶不上花钱的力度,那么想要单纯通经济手段实现生育率的逆转,恐怕也不乐观。

因此,也有专家开始提出一些极端的方式,例如限制继承权,把生育与养老金挂钩,甚至与医保金挂钩。

但这些极端的政策既不具备实施的基础,也会更大程度上引发民众的反感,因此,也只是一些专家的口嗨之论罢了。

而政策措施其实显得更为多样化,例如完善社保体系,减少人们的后顾之忧,再比如引导发展育婴,育幼产业,不要让生育和养育占据人们的时间,再比如给予企业更多的扶持,让企业消除对于女性生育和养育的担忧,从而消除性别歧视。

但以上种种,同样对于生育而言仅是一个辅助的作用,很难从根源上解决人们生育意愿的提升,毕竟以上种种能够实现效用的前提是老百姓迫切需要生育,得有这样的前提,才能去计算优劣势。

如果年轻人本身就不愿意生育,那么生育之后所谓的减轻压力,都是无稽之谈。

毕竟生育和养育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耗费整个家庭数十年的漫长旅程,相比于必须有个孩子,生得起,养的好,为子女负责,可能更加戳中年轻人的心。

解决人口问题,并不简单,甚至其复杂程度是当前所有的社会问题中最复杂的,对于国家的政策,我们应该给予包容,对于正处育龄的年轻人,更加需要理解。

1 阅读:490
评论列表
  • 2024-09-05 09:18

    让她生,谁来养?

  • 2024-09-04 17:56

    给我发一个老婆我可以生四五个[笑着哭]

  • 2024-08-26 13:20

    以前生多了罚款,现在不多总奖励是没用的,自己一日三餐都成问题,何况结婚生子[捂脸哭]

  • 2024-09-03 16:07

    简单,不生的罚款

张先生说知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