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爆发时,清军为什么不组织五万弓箭手去打游击?

松鼠读书笔记 2022-01-26 18:59:33

有网友提问:“鸦片战争爆发时,英军总共也才一两万人,清军正面战场打不过,为什么不组织五万名弓箭手去打游击?”

今天就来简单分析一下:

首先,弓箭的最大射程在200米左右,有效射程在120米左右。展开战斗队形,有效射程在100米左右。

而单兵弩在实战中一般是平射,精度射击最多在一百五十米左右。且这种射击方式,临敌时“不过三发”。

骑射则更复杂,在不同的配置下,可实现20-100米的射击距离。

而此时英军装备的枪械,射程在200-300米左右。射速在2-4发/分钟,就算在实战中也是100米的有效距离。但枪械的精度明显更准、强度更高。

这是其一。

第二,指挥官素质不一样。

根据茅海建教授《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中的数据。

清朝选举武将的途径主要有两个:

一是军队晋阶;

二是武科举考试;

此外还有世职、荫生、捐纳者,但为少数。

武科举考试分为外场和内场。主要侧重外场,考骑射、步射、拉弓、举石、舞刀诸项。外场合格后考内场,考策、论两篇,以“武经七书”(《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三略》、《六韬》)为论题。

且不说武科举考试项目与近代战争的要求南辕北辙,就连这仅有的与谋略有关的内场考试,也因考生们错误百出,而在嘉庆年间统统改为默写《武经》百余字。

臂力成了选择军官的标准,竟有中式者根本不识字之事。

第三,更致命的是清军的高级指挥权,不在武将手中,而是由文官把持。

加“兵备”头衔的正四品的道员,即可节制辖境内的绿营,如台湾兵备道员可管辖正二品的台湾镇总兵。

第四,鸦片战争前,很多军官与英国商人同流合污。

1841年,两广总督林则徐革职后前往浙江军营。路过湖南时,这位已亲历战败的大吏便向当时的名士包世臣透露:

“粤营以水师为最优,其岁入得自粮饷者百之一,得自土规者百之九十九,禁绝烟土,则去其得项百之九十九,仍欲其出力拒英夷,此事理之所必不得者。”

“土规”即鸦片走私的陋规,这里的1%和99%,虽然有所夸张。但林则徐和包世臣用此等数字对照,可见问题之严重程度。

第五,军官在军队内大肆搜刮,军官与军人、百姓矛盾重重,压根不在一条心上。

有清一代士兵闹饷事件常有发生,正是对军官种种盘剥的反抗。广东绿营开赌收费,

福建水师干脆将战船租赁给商人贩货运米。

第六,兵员素质差。

清军的士兵一旦被募后,实际上就成了一种终身的职业。名义上有退伍制度,实际上并没有。1840年7月,中英的第一次厦门之战,被打死的9名士兵,年龄从二十二到五十九都有。

另外,当时的清军士兵有如今日之警察,其生活亦如警察那样上班下班。操演时,他们的妻儿还会在旁边围观。

再加上当时的清军士兵常常被克扣军饷,俸禄往往养不活一家人。所以当时的军人普遍拥有第二职业,甚至有不少军人的第二职业收入超过俸禄。遇到执行任务时,反而会雇人顶替,“军人”反倒成了第二职业。

第七,当时的后勤保障压根无法满足需求。

当时的运兵,基本沿驿道线路进行,由沿途地方官提供粮草住宿。因道路狭窄和当地供给能力有限,一两千人的军队都不能集团开进,每次只能调兵200至300人。

比如1841年4月16日,道光帝调广西兵1000名增援浙江。至战争结束,居然还有450名士兵尚在途中。从未参加任何战斗。

而当时的英国海军从南非开普敦到香港只需60天,从印度开来只需30至40天,即使从英国本土开来也不过4个多月。1841年英全权代表从孟买到澳门仅用了25天。

第八,与入侵者相比,统治者更担心民众。清军的主要作用是维持治安(“防民”),而非抵御外敌。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清军不是一支纯粹的国防军,而是同时兼有警察、内卫部队、国防军三种职能。其中国防军的色彩最淡,警察的色彩最浓。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清军不是一支纯粹的国防军,而是同时兼有警察、内卫部队、国防军三种职能。其中国防军的色彩最淡,警察的色彩最浓。

最后,清军是一只封建军队,没有任何信仰,当时也没有这么强的凝聚力。

这样的军队,平时放在军营里都不好控制。你让他们去打游击,恐怕英军还没进城,他们就先把城池劫掠一遍了。

让这种军队抛妻弃子、舍弃家业去打游击,为贵族而战,显然也是不可能的。当时清军指挥官的素质,也很难思考出系统的游击战术。

关注作者,每天阅读一本好书!觉得写的不错的朋友,可以打赏个一毛两毛的,您的肯定是我们创作的最大动力。

0 阅读:10

松鼠读书笔记

简介:每晚8点准时分享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