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与大英帝国的第一次交锋:鸦片战争差点提前六十年开打?

松鼠读书笔记 2024-07-26 18:16:35

乾隆时期的一条司法潜规则,差点让中英大战提前开打。

最后,这场关于英国想实现“治外法权”的外交风波是如何收场的呢?

(全文3200字,建议先收藏后阅读,避免后续找不到)

公元1784年12月,广州外洋的洋面上突然来了一群黑压压的船队。

那些船队身上都挂着一幅幅以前从没有见过的旗帜,那旗帜红白相间。

看着竟有些像“米”字,显得诡异又瘆人!

来的船队也不像商船,因为他们的船舷上都露出一排排黑洞洞的炮口。

人们数了一下,发现竟有足足二十多艘。

心里顿时一惊!

要知道,这样一支船队可以与广州水师有一战之力了。

难道又要打仗?岸上的人们心里顿时升起了一丝不安。

只见这些船队不顾广州水师的警告,径直开进了珠江内河。

一直开到黄埔港才停下,还和清军的岸防炮台发生了交火。

他们强大的火力让清军占不到一点儿便宜。

见此情形,岸边的人群顿时发生骚乱。

人们惊慌失措,四散而走。

一时间,广州城内草木皆兵、人心惶惶。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

这些英国舰队为什么会突然兵临广州城呢?

这一切还要从一个月前说起。

一个月前,广州发生了一起命案。

这个命案的案情很清晰,不算复杂,就是英国的一艘商船在进入广州做贸易时。

因为一个水手前一晚宿醉,在放礼炮避让其他船只的时候。误伤了国内的一艘卸货船,造成一人死亡两人受伤。

原本按照清朝法律,误杀只需赔钱坐牢即可。

但在乾隆时期却有一个潜规则,那便是——洋人犯法,罪加一等!

也就是说,英国人不光得赔钱,还得赔命。

所以英国人不干了,他们便去找自己的靠山——“大班委员会”。

大班委员会是干嘛的?当然不是管理幼儿园大班的。

而是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广州城内设立的办事处,作用是保护英国商人的利益。

在与贸易国发生冲突时,偏袒英国商人。

办事处的权力很大,必要时可绕过东印度公司直接联系英印政府。

这种类似的办事处,英国在全球还有很多。

最终目就是倚仗英国当时如日中天的国力,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治外法权。

霸道至极,无耻至极!

自然,大班委员会毫不犹豫的接过了英国商人的求助。

并且表示:“他们丝毫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一定会让英国商人安全的回到国内”。

此时,接到案件的两广总督孙士毅也犯了难。

原本他也想和稀泥、息事宁人,但此前的乾隆已经多次下旨。

明确表示:“凡洋人犯法者,一律不能按大清律判罚。而是要罪加一等,该游街的判流放,该流放的判无期,该无期的判死刑”。

而英国又是广州的关税大户,广州又是乾隆的纳税大户。乾隆一多半的钱都来自广州,而广州一多半的钱又都来自英国。

他不想因为这件事得罪英国人,毕竟如果因为这件事弄丢了乾隆的钱袋子,乾隆到时候一定会怪罪下来。

但是如果这件事现在处理不好,乾隆现在就会怪罪下来!

于是,思来想去的孙士毅决定给英国大班委员会写一封信。

信里给出了三点意见:

1、误伤人命的英国水手必须接受清政府的审判,至于量刑方面,他可以向乾隆求情,争取宽大处理。

2、英国方面必须向清政府、受害者家属道歉。

3、必须足额赔偿受害者,花钱消灾。

孙士毅自以为这一处理方式将会是两全其美,既照顾了清政府的颜面,又照顾了英国人的脸面,皆大欢喜!

但是没想到,人家英国人压根儿就不理他!!!

原来,此时负责英国大班委员会的官员名叫庇古。

庇古自诩为“中国通”,一向看不起这些大清官员。

在他眼里,这些官员不过是一些“欺上瞒下、胆小怕事,无论大小事都希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鼠辈罢了。

所以在接到孙士毅的信函后,此人就轻蔑的放到了一边,没有捎回任何话!

信使回去将英国人的态度告诉了孙士毅,孙士毅勃然大怒。

想自己一个堂堂的两广总督,大清国的封疆大吏。

竟然被一个蕞(zui)尔小邦所轻视,于是他决定亲自前往兴师问罪。

来到大班委员会,孙士毅劈头盖脸就问:“你们到底什么意思,究竟打算怎么办”?

庇古头也不抬地回答到:“那些口供都是你们的一面之词,不足为信。根据我们大英帝国疑罪从无的原则,我已经让他们回国了”。

“什么”!

听闻此言的孙士毅当即愣在原地,他没想到英国人已经狂妄到了这种地步。

于是他决定不再忍让,决定上点儿手段。

让英国人知道,谁才是广州城真正的老大!

回到总督府的孙士毅立即开始部署抓人,他不信那个水手真的跑了。如果他真的跑了,那就抓船上的其他人。如果一艘船的人都跑了,那就抓其他船的人!

第二天,清军就包围了英国商馆。

将犯事商船的大副抓了回来,并再次致函大班委员会。

“务必按照之前提出的要求办理,否则就留下这个大副抵罪”!

孙士毅信心满满,他觉得。这一次英国人一定会被他吓到,将人乖乖交出来。

但是没想到,事情的发展再一次超出了他的意料。

有英印度政府支持的庇古非但没有把人交出来,还反将他一军:

庇古竟然联合法国、丹麦、葡萄牙、美国、西班牙等国的商人,一起向他施压。如果清政府不放人,他们就集体罢市!

这些商人之所以答应和庇古一起向孙士毅联合施压,一是看有英国人带头抗事,二是觉得一旦成功便能实现治外法权。妥妥地低风险高回报,于是纷纷加入!

这下轮到孙士毅傻眼了,难道真的要因为这件事停掉中西方贸易?那乾隆的钱袋子怎么办?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孙士毅觉得有必要向乾隆报告一下当前的事态了。不然照这么发展下去,他可担不起这个责任。

他在奏折中这样写道:“洋人最担心的是‘罪加一等’的政策,如果陛下同意不判处他们死刑。让他们多赔一点钱,我觉得他们是能接受的”。

没多久,孙士毅就接到了乾隆的批示。批示里,乾隆将孙士毅狠狠臭骂了一顿。

并明确表示:“我才不管这帮夷人赔多少钱,我不稀罕他们那几个臭钱。我就一句话——一命抵一命,不管是不是误杀”!

既然乾隆已经明示,孙士毅只能照办。

当晚就将乾隆的旨意告诉了庇古,这下轮到庇古震惊了。

因为在这个自以为是的英国人的眼里,大清官僚都是一帮欺软怕硬、色厉内荏的货。孙士毅是,乾隆也是!

没想到这次居然要来真格的,看来他也应该来点真格的了。

于是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只可惜,这次他打错了算盘。

在北京接到奏报的乾隆彻底被激怒,他没想到这个叫英吉利的小国居然敢如此胆大包天。挑战他的权威,真是最该万死!

他立刻作出如下部署:

1、分化瓦解洋人——让孙士毅明确告知荷兰、丹麦、美国、法国等国商人,这次行动只针对英国人。与他们无关,他们该怎么做生意就怎么做生意。好处少不了他们,但如果他们继续执迷不悟、一意孤行,那就别怪我乾隆不客气了。

2、发动贸易战——明确警告英国商人,如果你们坚持不交出凶手。那以后就别来中国做生意,你不干有的是人干。他早就收到情报,法国和荷兰是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如果英国退出了中国市场,正好由这两个国家补上空缺,不用担心财政亏空。

3、立即命令福建水师赶往广州协防。

4、立刻诏令广州城内的重炮步兵前往港口布防。

话说,在康熙时为了收复台湾。按照荷兰标准建造了一批战船,这批战船上下有三层。高度可达十几米,可安火炮四五十门,火力不输英式战船。

后来台湾被收复,这些战船一部分被拆卸掉。另一部分则安放在福建水师,现在正好用来对付英国人。

而且为了获得更大的火力优势,在福建水师出发前。乾隆还下令按照欧洲现行标准,对其进行加固升级。

做完这一切,轮到英国人傻眼了。

一觉醒来,自己的盟友全跑了不说。家门口还被火炮团团围主,港口外的舰队也被清军重重包围。

这下,这个英国人终于感到了害怕。

一是,现在英国的火力不占优势。

二是,他现在还没有出城。一旦爆发战争,第一个死的就是他。

于是,这个傲慢的英国人终于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决定前去认错。

他来到总督府,交出犯案凶手。同意由清政府进行审判,并让来犯舰队撤出广州。

1785年1月8日,命案发生后的2个月。

罪魁祸首终于在广州城南被执行绞刑,为了震慑其他商人,乾隆还特地命令广州城内的所有外国人都必须到现场观看。

这是英国历史上,唯一 一个在海外被管辖国“从重处罚”的英国人。

这场外交风波最终得以平息。

2 阅读:704
评论列表
  • 2024-07-26 21:40

    满清见洋跪,崇洋媚外是满清的传统。

    用户11xxx62 回复:
    那是清朝后期
  • 2024-09-02 11:08

    对付这些外国人,在中国犯法,就该往死里打

松鼠读书笔记

简介:每晚8点准时分享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