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驶入”上海车展:智能座舱的狂欢与隐忧
AI大模型上车,这到底是科技进步的福音,还是“拿着锤子找钉子”,硬往汽车里塞“不稳定因素”?
最近,这事儿在汽车圈里吵翻了天。说白了,大家伙儿担心的不就是安全嘛!
工信部那边也发话了,要“降低频繁OTA,做好版本的风险管理,验证充分再上车”。
你品,你细品,这话说得够明白了。
别动不动就搞OTA,升级是好事,但别把车主当小白鼠啊!
就拿理想汽车来说,2024年5月,不少车主反馈,OTA升级后导航出问题,车机卡到怀疑人生。
你说这体验,谁受得了?
这还只是小毛病,万一OTA把刹车系统给整崩了,那可就不是闹着玩的了。
监管出手,那是必须的。
但话说回来,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新技术。
这不,2025年的上海车展上,智能座舱那可是绝对的C位!
各家厂商都铆足了劲,想在智能化这块儿“大蛋糕”上多分一杯羹。
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成了大家比拼的焦点。
现在的趋势是啥?
功能集成呗!
伟世通、中科创达、德赛西威这些大佬,都盯上了座舱域控制器,死磕高通芯片,目标就是把各种功能都集成到一块儿,提升CPU的性能。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的数据,2024年,中国乘用车前装标配座舱域控制器交付量达到了673.19万辆,同比增长超过70%!
这数据,够炸裂吧?
而且,本土厂商像德赛西威,市场占有率那是相当给力。
看来,国产替代这事儿,在智能座舱领域也开始加速了。
伟世通也不甘示弱。
在2023年的CES展上,他们推出了Phoenix™数字座舱解决方案,各种炫酷的功能,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不得不承认,这些国际大厂在技术积累上,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也有厂商不走寻常路。
均胜电子就比较“贪心”,想把所有好东西都塞进智能座舱里。
在上海车展上,他们搞了个沉浸式智能座舱,融合了AI大模型、可折叠方向盘、电动安全带、DMS、光场屏等等等等,十几种技术!
而且,均胜电子还和嬴彻科技搞了个合作,在嬴彻科技的下一代重卡上用上他们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
要知道,重卡司机那可是常年跑长途,有个舒适的智能座舱,能大大减轻他们的疲劳,提高安全性。
科大讯飞呢,则把重点放在了AI大模型上。
他们觉得,AI大模型能大幅提升座舱的感知和交互能力。
2024年6月,科大讯飞还发布了星火认知大模型V3.5版本,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方面更上一层楼。
AI大模型这玩意儿,到底靠不靠谱,还真不好说。
比如,你让它给你推荐个电影,它可能给你推荐一堆“烂片”。
华为在2024年北京车展期间发布的“乾崑”智驾方案,虽然没直接涉及座舱,但它强大的芯片算力和算法能力,也对智能座舱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就像一对“好基友”,互相配合才能玩得更溜。
再好的技术,如果用不好,也可能变成“坑”。
有些厂家为了宣传“智能”,恨不得把所有新功能都往车里塞,但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安全、可靠、好用的智能座舱,而不是一堆花里胡哨的“摆设”。
汽车智能化,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
智能座舱的未来,应该是安全与创新并重,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最后把消费者给“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