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风口上,猪都能起飞”。就像任何一次“风口”来临一样,眼下的新能源车之战,也是“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机会之争。
细数下来,过去十年不乏风口之争,诸如团购、共享经济、社区买菜等,最终皆以寡头的胜出而落幕。
而2024年注定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巅峰对决之年。
谁是搅动的鲶鱼?
有诞生和崛起,就有消退和覆灭,一个时代、一个产业无不是如此。
今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定增长,1-2月份,市场占有率达到30%。
伴随行业快速崛起的,是同业的凶猛厮杀。
新入局者搅动着一池春水。华为、小米等消费电子巨头加快步伐,跨界入局。
3月28日,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汽车宣布,小米SU7正式上市,SU7标准版售价21.59万元。
有知情人士称,京东汽车和小米汽车将进行深度合作,包括小米充电桩送装一体服务、配套轮胎销售等。
华为不断向技术领域深耕。近日,其申请的“报警方法、装置以及智能驾驶设备”专利公布。智能驾驶设备中的报警装置,将第一唇部特征信息输入到唇语报警模型中,当用户遇险时,车辆能够识别唇语并报警。
与此同时,业内企业境遇分化也更趋明显,有的飞速冲刺,有的偃旗息鼓。
一方面,比亚迪、理想等头部攻城略地,抢占市场。
3月25日,比亚迪宣布,第7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车型为全新腾势N7,该车将于4月1日正式上市。
过去一年,理想汽车连续突破月销三万、四万、五万的关口。截至2023年末,共交付37.6万辆车,同比增长182%,超额完成目标。
另一方面,威马、拜腾、雷丁、奇点汽车等选手深陷泥淖,纷纷倒下。
1月3日,威马汽车公告称,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于2023年10月7日受理了其预重整申请。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造车新势力,威马汽车曾是资本追捧的宠儿,累计募资超410亿元。然而在成立7年后,售出车辆仅有10万辆的局面下,2022年陆续被曝出工厂停产、经销商闭店等负面消息。
拜腾成立之初也可谓星光熠熠,团队中不仅有原东风英菲尼迪总经理戴雷、被称为“宝马i8之父”的毕福康等核心人物,硬件上还有完备的整车制造工厂,但却出现了交付难产,被挂上“烧光84亿元造不出量产车”的名头。
还有,融资总额一度达到170亿元的奇点汽车不仅没能交出量产车,还在2023年被安徽省铜陵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受理破产清算。
有着“老头乐之王”称号的雷丁汽车,虽然主攻3万—5万元的A00级纯电微型车市场,但名气与销量却跟不上,拖欠经销商货款的消息屡屡被爆,企业信用一度破产。
此外,腰部企业也遇波折。3月22日,阿里出售3300万股小鹏汽车的美国存托凭证(ADR),持股从9.23%降至4.94%。
今年初,哪吒汽车发布2023年数据,公司累计交付12.75万辆,同比下滑约16%,只完成目标的51%。已然从尖子生的行列中跌落。
大浪淘沙,更残酷的淘汰赛还在持续中。
争夺焦点有三,机会留给谁?
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比拼的是品质和创新,关键是看谁能够在这条赛道上坚持得更久、跑得更远,谁能够抓住用户占领市场。
1、首当其冲的是“卷”价格。
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接连降价引发连锁反应,2024年的价格战更不遑多让。
今年1月,多家新能源品牌宣布了降价信息。
1月1日,特斯拉官方宣布Model 3后驱现车保险补贴6000元,同时推出低息金融政策,限时购买Model 3/Y最高可省2.3万元。
同一天,哪吒汽车也宣布下定哪吒AYA/哪吒X/哪吒S/哪吒GT,即可享受5000元哪吒新年专享红包好礼,针对这四款车型还分别推出多重购车福利。
1月11日,理想官宣降价,根据不同车型版本,降价范围在3.3万-3.6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蔚来、阿维塔、零跑、极氪等都推出了限时购车权益,优惠程度在1.3万-3.7万元不等。
降价是为了销量,抢占市场份额。即便车企们再不愿意,也不得不硬着头皮打这一仗。
当然,价格战也加速了行业的出清,两极分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相较之下,规模不足的玩家们显然会被抛弃。
2、如果说降价是短期战,那么智能驾驶就是长期战。
尽管“智能化是最主要的比拼维度”已是共识,但在实际市场竞争中,智能驾驶并没有成为车企们的竞争力。
2023年上半年,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还在说“智能驾驶都是忽悠”。然而,时过境迁,从 2023 年下半年,比亚迪就选择大幅投入智能驾驶,并寻觅智驾芯片的高阶人才。据悉,目前比亚迪智能驾驶团队有3000多名软件工程师、1000多名算法和硬件工程师。
截至2023年底,华为相应的人才规模约为3000人,小鹏约有1200人,理想约有900人。
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智能驾驶对于销量的帮助越来越明显。有数据,新款问界M7超过5万张的订单里,大约有3.3万台是智驾版。
另一方面,在智能化的下半场,科技化是国产品牌向上的关键。有预测,2024年包括硬件标配(软件付费)在内的NOA搭载率将突破10%。
3、抓住用户,讲好故事。
今年初,哪吒汽车CEO张勇的发文“检讨”中直言:“传播方式老旧,有好的东西说不出去。”就是其当前存在的问题之一。
的确,如何让消费者认可品牌,讲好故事也是关键。
在这一轮的竞争中,车企想脱颖而出,既要满足消费需求,还要塑造新消费观念。
《2023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洞察》报告称,“从新兴赛道到大势所趋,用户群体的扩张,也意味着消费者端呈现出更精细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群体正展现出年龄年轻化、地域广泛化、消费高质化、教育高知化等特点。”
以小米汽车为例,作为拥有强大流量群体的消费电子龙头,小米汽车初期可能并不缺乏客户基础。但若想分得新能源车市场这个巨大的“蛋糕”,小米汽车在中后期还需要不断挖掘和完善其产品塑造和产品定位的能力,才能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
新能源车巅峰之战:让子弹再飞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