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这一曲艺形式成型不过百年历史,他最早是典型的地摊文化,很多人喜欢,但是流传范围不广。走上大舞台,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最近曲协的声明又把相声之争推向风口浪尖,很多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很明显,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源。

要想了解纷争产生的原因,必须先了解相声的发展历史。相声在清末才逐步成型,流传于北京天桥以及天津劝业场,后来在南京夫子庙产生了南派相声。不管在哪里,相声都是底层的地摊文化的代表,为了吸引人,在内容上含有很多低俗成分。一直到解放前,相声一直活跃在最底层,地摊,茶馆,个人堂会是主要的表演场地。
解放后,文化百花齐放,随着电台、电视这样的传播媒介的发展,相声迎来了很现实的挑战,因为很多相声包袱适宜于底层的地摊文化,但是放到电台、电视,正规的大型演出现场就不合时宜了。想要推广,必须改变自己,丢掉一些东西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老一辈相声表演艺术家,为了能够在取舍上符合大众传媒做了很多工作,他们必须在趣味性和可观赏性损失最少的情况下,使相声能够符合大众传媒的要求。
要知道,我国文化部门对大众传媒有着严格的审查制度,对用词和内容都有较高的要求。这个要求对相声、二人转这样的底层文化简直是毁灭性的,要知道,这些文艺形式能够为广大底层大众喜爱的原因就是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的同时非常的生活化。很多民间俚语是其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很多内容也很难登上大雅之堂。

相声面临的困境很明显,相声本来是一种基于底层的小众文化,但是这种形式获得了很多人的喜欢。文化部门对此也十分重视,但是想要推广,所面临的问题也很多。
没有经历过那场相声大变革的人很难体会其中的难处,相声如何在保持雅俗共赏的同时让内容和语言都能通过严格的审查,其中的困难远超我们的想象。相声的创作面临的各种限制完全可以用束手束脚来形容,但是为了相声能够得到大发展,从小众文化发展为大众文化,老一辈相声演员和创作人员付出了巨大努力。而且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相声从小众的地摊走向全国,成为我国为广大人民接受的大众文化。这一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值得老一辈相声演员骄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品、短剧、小电影等艺术形式得到发展,以前以广播电台为主要传播途径时,相声更有优势,但是电视这一影像传媒占据主流传媒后,相声表演形式单一的的劣势逐渐显现,小品对相声产生了巨大冲击。相声开始走向衰落。
但是互联网又给了相声一个发展的契机,因为互联网传播更为自由,没有了束手束脚的审查,相声逐步回归地摊文化的自由特点的同时,又借助互联网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郭德纲相声就是典型的示例,相声的内容更丰富了,趣味性明显得到了提升,相声下滑的形式被逆转。

郭德纲对相声艺术的发展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的反对?这一点都不奇怪,前边我们分析过了,相声为了从小众的地摊走向大舞台,成为全国人民都喜爱的大众文化,老一辈相声演员差不多奋斗了一生。其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在保持相声的通俗的同时不再低俗,能够通过各种审查,使相声能够广泛传播。他们热爱相声,为相声的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没有他们,相声可能像二人转那样,很难走出东北。可能至今还在地摊上小范围流行。有过这样的经历,使他们对相声产生一种超乎常人的关心,唯恐相声回到以前的老路,成为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地摊文化。
任何事物都要符合时代的特征,相声也不例外,假如把郭德纲相声放互联网还不普及,收音机和电视台为主要传播途径的时代,他的相声很难通过审查,根本没有被大家接收的机会,更谈不上什么对相声艺术的普及和发展做贡献。只有在互联网发展的现代,相声被束缚的手脚得以释放,创作更加自由,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贴近底层生活。艺术形式反而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
所以细究起来,还真谈不上什么谁对谁错。老一辈相声艺术家对相声的推广功不可没。郭德纲相声为颓败的相声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他们都是相声发展史上的功臣。相声未来的发展还有很多不可预见的阻力。我们能看到老一辈相声艺术家因为束手束脚,限制了相声的发展,但也不能忽略,底层相声也出现从通俗向低俗发展的趋势。如果不加控制,相声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声名狼藉,这是老一辈艺术家最担心的。

归根结底,相声的发展瓶颈是如何掌握通俗和低俗之间的界限。相声之争其实就是在矫枉过正和无底线之间扯皮。无法界定平衡点,争论就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