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爱新觉罗•旻宁跟着老爸回了一趟山海关外的故乡——盛京。在盛京的故宫,老爸特地把老祖宗努尔哈赤用过的已经破烂不堪的床铺、拐杖、桌椅展示给他看,儿啊,我们满洲就是节俭起家的,你要谨记。两年后,老爸死了,旻宁登上了九五之尊,改年号道光。他立志要成为史上最节俭的皇帝。
道光一上任,就发了一道《御制声色货利谕》,简而言之就是《大清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通知》。主要就是强调成由俭来败由奢,大清祖上创业不易,大家要不忘初心,勒紧裤腰带,准备过紧日子。道光也确实做到了。作为皇帝,他完全把节俭当做一生唯一要抓的大事来贯彻。他每天餐只吃四样菜肴,还是素菜居多。又规定除了太后、皇帝、皇后以外,非节庆不得食肉,嫔妃平时不得使用化妆品,不得穿锦绣的衣服。由于舍不得花浆洗费,龙袍他一个月才换一次,甚至破旧了也不换,专门打着补丁上朝。皇后跟了他一辈子,他就跟皇后过了一次生日——大家以为这会终于有肉吃了,结果一人一碗打卤面……大学士长龄平定回疆叛乱回京汇报工作,他请将士吃饭,结果每张桌上只有两碟小菜,无人敢动筷子,怕菜光盘净,只能无奈的空着肚子喝酒……他自己过得苦,也要求别人一样苦。专门规定六品以下,不得穿着绸缎,一律布衣布靴。1834年冬天,道光检阅京城的禁卫军,将领们提前让官兵都穿上补丁的衣服,道光龙颜大悦,马上将主管官员各升一级。穿上补丁就能升官,圣上有这种嗜好,臣子们都是聪明人,自然都懂怎么做。大家都争相拿着衣服找裁缝铺做旧,实在做不旧的,就干脆买二手衣服剪烂强行打上补丁……结果造成北京城里面旧衣贵过新衣的奇特景观。每日上朝,王公贵胄们衣衫褴褛,不修边幅,如同丐帮年会。在这种氛围下,当然也不可能讨论什么正经事,皇帝和大臣互相哭穷,交流节俭经验成为每日头条,军国大事可以不论,但是哪儿可以买到便宜蔬菜,如何将一斤米煮出五斤饭却必须弄个明白。很多大臣其实私下横征暴敛、家财万贯,根本不解民情。为了表明政治立场坚定,经常信口胡诌,用一些廉价的神话来欺骗道光,道光居然也信了。比如道光不知道民间鸡蛋多少钱,就问大学士曹振镛(此人就是“但多磕头、少说话耳”的官场圣经的发明者),曹振镛其实也不知道,随口谎称自幼患有腹胀气满的毛病,生平从未吃过鸡蛋。道光表示很满意。还有一次,道光看见曹振镛衣服上有两个很显眼的补丁,居然比自己还多一个,就问曹,你这一个补丁多少钱?曹振镛知道内务府中饱私囊的潜规则,怕说少了得罪太监们,随口胡诌说“须银三钱”。道光听后悔恨不已,说内务府那帮太监给我打一个补丁居然要我五两!五两那也是宰你呐。道光在这些明面上的事情节俭,对自己的身后大事却毫不含糊。耗费了15年时间修建自己的皇陵,仅仅因为地官渗水就认定是“豆腐渣工程”,就重新异地再建,前后造价高达440万两白银。要知道,他爷爷乾隆的裕陵才耗银203万两;他的儿媳妇慈禧虽然奢靡,定东陵也耗银200多万两……他节俭一辈子省下来的钱,都不如在修陵上浪费的多。我们都知道道光一朝,是满清衰落的开始。道光在位30年,这个号称世上最节俭的皇帝的治下,吏治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更加败坏;军事上日渐废弛,清军不堪一战;财政上年年赤字,经常性入不敷出;地方起义土司叛乱层出不穷,帝国朝不保夕……更倒霉的是,鸦片战争打开了满清的大门,上邦梦正酣的清廷遭遇了现代文明强力的冲击,拉开了爱新觉罗家不断受辱、走向灭亡的序幕。
道光也知道自己治国的成绩单太差劲,所以临死之前,专门留下遗言:不入太庙。算他还有点廉耻,知道自己不好意思见祖宗。实际上我们看一下历史上的强国,没有那个是靠节俭省出来的。节流只是锦上添花,开源才是强大根本。不思强国之根本,而求道德之末流,这就是所谓的本末倒置。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这样评价道光:“徒齐其末, 未揣其本,省衣减膳之为,治家有余,治国不足。这评价,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