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过一个比喻,说地球就像一颗生鸡蛋,最外面硬的外壳就是我们地壳,硬壳下面的蛋清液体,便是由炙热岩浆组成的地幔,更深层的蛋黄则是由铁、镍、硅等物质构成的熔融态的地核。不过蛋壳是为了保护里面的蛋清、蛋黄,而地壳并不是为了保护地幔,相反地幔运动恰恰地壳地质活动的能量来源,地壳更像是漂浮在地幔“铁水”上的冷却层,不同冷却层便是各大板块,发生激烈运动时,便有了火山和地震。
地震又双叒叕来了
近日,土耳其连发两次7.8级大地震,震源深度为20公里,震中均位于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震中300公里范围内有33座大中城市,距离震中近的加济安泰普本身还是土耳其第六大城市,拥有超过200万人口,以及十多万叙利亚难民。截止到发文地震已经造成土耳其5894人死亡,34810人受伤。于是,地震,这个自201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原本感觉已经远离我们的词,再次迅速走进我们的视线中心。
这次土耳其地震发生的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位于土耳其东南部,与发生汶川大地震的龙门山中央大断裂带一样,都属于走滑型断裂带,这是一种横推断层,能引起断层两侧彼此相对水平的滑移,是容易产生大地震的断裂带类型。而土耳其,虽然深居欧亚非三大洲的腹地,但却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96%的领土均处于地震带上,所以地震正是土耳其最频繁的自然灾害之一。
造成土耳其多地震的始作俑者,根源就是土耳其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其南是非洲板块,其东是阿拉伯板块,这两个板块每年以1.3厘米到2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与正在向东南移动的欧亚板块相挤压,这个运动速度虽然与印度洋板块俯冲欧亚板块的每年5厘米尤为不及,但对于整个地质板块来说必然要积蓄巨大的能量,当能量释放时,除了火山,便是地震了。
阿拉伯板块运动与安纳托利亚地块西移
GPS观测显示土耳其缓慢向西运动
所以地震的定义,便是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应力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若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构造地震,约占全球天然地震的90%,释放能量约占地震总能量的99%,也是破坏性最大的地震。构造地震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板块断裂的形成或断裂的重新活动。而土耳其境内恰恰分布着两条主干左旋的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和主干右旋的北安纳托利亚裂带。
但地震活动就像在和人类的科技与经验挑战似的,人们至今都很难准确地预报地震的发生。实际上早在2020年,土耳其西部的爱琴海海域就发生6.6级地震,造成116人死亡,很多专家认为这次地震已经释放了板块累积的应力,没想到3年后,更大的地震接踵而来,而且是两次7.8级,而土耳其上次经历7.0级以上地震还是在1999年,当时也是在西部,造成了1.7万人死亡,4.4万人受伤,3万多人下落不明。
实际上,在第一次7.8级地震才过去24小时内,土耳其当地就已发生约百次4级以上的余震,范围超过300公里,其中距第一次大地震发生仅9小时后还发生过一次7.5级的余震。这些频繁余震表明,在土耳其的地下,多个断层发生了显著运动,这不是一个单点的应力释放,板块之间的稳定相持还未完全形成。再加上震区人口密度高,楼房抗震等级较低,造成惨重人员伤亡也就难以避免了。
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了吗?
回想自2008年汶川8.0级大地震到2022年6.8级的9·5泸定地震,不光中国,世界范围内的地震带似乎变得颇为活跃,比如2004年印尼的9.1级地震,2010年智利的8.8级地震,2011年日本的9.0级地震、2012年苏门答腊岛8.6级地震、2013年巴基斯坦7.7级地震、2015年尼泊尔7.8级地震、2018年印尼7.5级地震、2021年海地7.2级地震...,一连串的火山和地震灾害让人心慌慌:地球怎么啦?难道地壳真的进入到了活跃期?
要知道,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交会处,是世界上地震最为频繁、强烈的国家之一。打开《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你会发现一条条地震带就像一道道阴影地投在中国大地上。你的家乡也许正位于某条地震断裂带上,你工作的城市地下也许正隐藏着某个断层……地震与我们中国人的距离,从来都不是那般遥远。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记录统计,世界上每年发生的地震绝对超乎大众的想象,约有500万次,其中有感地震仅为5万多次,那些造成破坏性较大的7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有十几次,而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平均每年只有1次左右。可见地震越大,发生的机会就越少,地震增加一级,地震发生的机会约少90%。
而此次的土耳其地震也是2023年至今以来的最强地震,今年全球共发生六级以上地震13次,其中7.0级以上4次,最高震级便是本次地震。这也是土耳其100多年来发生的最强地震之一,震中威力约为130颗原子弹持续爆炸了43秒。要知道一场8.0级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座100万千瓦的电厂10年发电量的总和。
特别是7级以上地震的震源还比较浅的情况下,危害性更大。地震学上,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被称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越浅,地震对人类活动造成的伤害就越大。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震源深度仅为14公里。而此次土耳其地震的震源也只有20公里,可想而知,地震的威力有多大。
地震之后我们该思考什么?
土耳其地震发生后,中国于2月7日就第一时间启动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机制,决定向土耳其和叙利亚提供紧急援助。首批将向土耳其提供4000万元人民币紧急援助,包括派遣重型城市救援队、医疗队,并提供土方急需的救灾物资。协调向叙利亚提供叙方急需的救灾物资,并加快落实正在实施的粮食援助项目。
在祈福灾区之余,我们不免要思考,对于不可控的地震灾害,我们人类文明要如何面对?首先需要言明的是,就像全球气候会有有冰期和间冰期之分,地壳运动也是有时缓慢、有时剧烈的,那么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就成了我们人类躲避灾害的最佳选择。可是,地震能预测吗?实际上,这是一个令全世界的地震学家都感觉尴尬的问题。
这是因为有三大因素决定了地震预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首先是地球的不可入性,作为地壳运动的能量来源,相比人类翱翔太空,进入高温高压的地球内部不知要困难上多少倍;然后是地震规律的异常复杂,不仅受制于地震类型的差异,还跟当地基岩的刚性有关;最后就是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也就是说地震常发生在板块交界带上,但并不是所有板块交界地都会发生地震。
简而言之,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的预报,特别是临震预报就目前技术水平是难以实现的。那么对于地震,我们就能坐以待毙吗?不,这不是中华民族的性格,尽管这次土耳其地震距离我们很远,但下一次地震离我们有多远呢?我们又要怎么未雨绸缪呢?
这个限于篇幅,下期再叙。
参考文献:《汶川地震文献综述》--蓝煜昕;
《地震勘探》--董敏煜;中国地震局官网;
《突发!土耳其发生7.8级地震 多地目前仍余震不断》--新京报;
上期回顾:秦岭:分隔南北的中央山脉,影响中国历史文化演进的“国之龙脉”
备注:本文仅为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转发。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