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掌管东北行营后,为何让罗卓英当副手,而非擅长打仗的薛岳?

梅姐爱生活吖 2025-03-15 17:50:17

在解放战争的东北战场上,我军大步挺进辽阔的东北大地,搞起了根据地建设。经历了“三下江南”和“四保临江”这些大战役,并且都赢了,东野部队算是稳稳地在东北站住了脚跟。还有啊,杜聿明在四平战役被打败,这也意味着我军开始反攻了。慢慢地,东野从守变成了攻,形势对我们越来越有利。

虽然国军还占着沈阳、长春、锦州这些大城市,但明摆着,除了铁路线和海边那几个城,他们能动弹的地盘是越来越小了……

在这种情况下不太顺心时,老蒋也打起了换人的主意。

那时候,东北那旮旯的国军头头儿,一个是管行政的行营大当家熊式辉,另一个呢,是副手杜聿明,他领着东北保安的兵马跟咱军队干架。这俩人被大伙儿戏称为“俩瘸腿搭档”。

这俩人在国军里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早些时候还给东野惹出了不少乱子。要是把他们中的那个换掉,那就得找个更厉害的角色去东北顶上。

琢磨来琢磨去,老蒋最终拍板,让那个被叫做“小委员长”的陈诚去东北挑大梁。

陈诚得知自己要去东北当大官后,他立马就想到了跟了自己很多年的罗卓英。他决定派罗卓英去东北,担任那里的军事头头,给的职位是东北行营副主任。罗卓英就这么带着任务,前往了东北。

这个行为让陈诚系里的一个人大吃一惊,这人不是别人,正是薛岳。

说到陈诚系统里打仗最厉害的角色,那肯定是薛岳。想当年,薛岳当九战区老大的时候,罗卓英还只是他手下管着集团军的总司令呢。

为啥老蒋会让陈诚去东北呢?还有,在挑个帮忙打仗的副手时,他为啥选了罗卓英,而不是薛岳呢?

【陈诚入主东北】

咱们说说为啥老蒋会挑中陈诚吧。

或许不少人会纳闷,老蒋要换将领时有挺多人选啊,像白崇禧、李宗仁这些都能挑,咋他就偏偏相中了陈诚呢?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老蒋心里头想的头号人选并不是陈诚,而是桂系的头头李宗仁。

东北那边情况越来越糟,挡不住地往下掉,老蒋为了挽回局面,给出了他对东北问题的应对办法:

为了改变东北的战局,老蒋下了决心:第一步,要缩减管辖的地方,根据现有的兵力来调整;第二步,得把东北的军事和政治指挥系统合并起来,好让权力和责任都统一。说的缩减管辖地,就是得放弃一些外面的小地方,把兵力都集中到大城市去坚守;而合并东北的军事政治指挥系统,就是把东北行营和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这两个指挥部门合成一个来管。(《解放战争·上》王树增)。

老蒋心里盘算着,想让那时在北平行营当头的李宗仁再挑个担子,就是兼任这个重要职位。他还琢磨着,要把华北和东北两块地方合一块儿,弄成一个大战区来管。

李宗仁心里琢磨,老蒋这招并非真心提拔他,而是想让他站前台,当个摆设。那俩地方的部队,不是国军亲信就是傅作义的绥远军,压根没人鸟他。这职位看着光鲜,实则没实权,还不如直接回绝了呢。

李宗仁回绝后,老蒋没得选,只能把目光投向他的心腹陈诚。

对陈诚而言,能去东北那可是他巴不得的好事。

另一方面,1947年1月份,他顶着参谋总长的头衔去了华东战场监督战事,亲自掌舵对抗华野的军事行动。但在华东那会儿,陈诚的表现真是一塌糊涂。鲁南、莱芜还有孟良崮这几场仗,国军都被我们在战场上给打垮了,马励武、李仙洲和张灵甫的部队,全都被我们消灭干净。

陈诚是直接的头头儿,那会儿他差点儿就被其他几个派别铺天盖地的指责声给淹没了。再加上别的战场老打败仗,身为总参谋长的他,肯定得背这个锅,一下子就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

对陈诚而言,换个新环境,说不定是件挺好的事儿。

另外,东北那地方,简直就是个资源满满的宝地,还是个战区呢。那儿的物资多得是,而且守在那儿的,全是国军里的顶尖高手。八个军里头,有五个是全美式装备的(新1军、新6军、13军、53军、71军),还有三个是半美式装备的(52军、60军和90军)。要是能管上这支队伍,那不光是把财富之地捏手里了,还能让土木系的势力大涨,这么好的事儿,谁不想干呢?

所以,一听说老蒋提名让自己去东北,陈诚心里头那个急啊,恨不得立马坐飞机过去,好好干一番事业。

那时候,陈诚究竟有多急不可耐呢?

1947年4月份,陈诚还没到东北那会儿,他就已经悄悄派了亲信去东北,目的就是为了搜集熊式辉和杜聿明在那里时干的那些贪污受贿的事儿……

因此,熊式辉在见杜聿明时,气得直接开骂,指责道:

陈诚这家伙现在闲得慌,净琢磨些歪点子。有确切消息传来,说他在关内指挥的几场仗都打输了,想跑到东北来露露脸,挽回点尊严。现在他正琢磨着怎么对付我呢。我要是走了,你估计也挡不住他,咱俩得合计合计怎么对付这个难缠的家伙。

但不管熊式辉心里头多不满,陈诚还是踏上了去东北的路,并且他还带上了一位得力助手,专门负责东北战局的指挥,这人就是罗卓英。

【为何副手是罗卓英而非薛岳】

当东北那边的国军里头,还有我们这边的人,瞧见陈诚带来的东北行营副主任,不是国军里号称战神的薛岳,反倒是罗卓英来指挥作战,大家都惊讶得不行。

说起来打仗这事儿,薛岳那能力,可比罗卓英强太多了。

抗战那会儿,薛岳和罗卓英在第九战区,一个是头儿,一个是手下。罗卓英虽说名气大得很,有“走遍天下威名扬,十四年里他最强”的说法,但他打仗也不是回回都赢。他出名的那些大战,比如上高、高安、长沙这些会战,其实都是薛岳在背后指挥的。在第九战区那会儿,罗卓英自己带的兵打仗成绩不算多好,南昌那一仗还被日军追着跑呢。

离开薛岳后,罗卓英的战斗成果并没见长太多。

第一次远征时,罗卓英的指挥真是一塌糊涂。他的表现远不如手下大将杜聿明、戴安澜和孙立人他们。特别是撤退那会儿,他慌里慌张的,一点时间都没留出来安排撤退,结果日军就跟在他们屁股后面追,他们一路乱窜逃到了印度。打那以后,罗卓英就再也没上前线打过仗,抗战后期他一直待在后方,就像个旁观者一样。

抗战打完了,罗卓英因为陈诚的推荐,就当上了广东省的一把手。

另一边,薛岳在抗战结束后仍然坚守前线,到了解放战争刚开始那会儿,他一直都是徐州那边绥靖公署的主任,主要跟粟裕的华野部队打交道。不管打得咋样,薛岳始终是冲在最前面,再加上他之前打日本鬼子那会儿的战绩,确实不简单。

因此,要说薛岳在军事上的本事,那肯定是比罗卓英要强得多。

为啥陈诚不让薛岳上场呢?

说白了,答案挺直接的,罗卓英是更合适的人选。

首先,罗卓英是排在第二位的头头,而薛岳呢,算是支系里的。

陈诚刚到东北那会儿,心里头还是美滋滋的,毕竟他是去干一番大事业的,当然得带上自己的心腹去享福。虽说薛岳也属于土木系,但他只是个边缘人物,跟罗卓英没法比。到了东北,不仅要跟敌人干仗,还得替陈诚接手地盘,这种事儿,自然得用自己人才放心。所以,薛岳就被晾在了一边。

再者,薛岳这人主意大得很,根本不听指挥,这让陈诚没办法精细地安排调度。

薛岳这人挺犟,就连跟陈诚相处时,也常闹矛盾。在第九战区那会儿,他俩因为打仗的事儿没少吵架。到了华东,陈诚绕过薛岳直接指挥,结果李仙洲在莱芜被我们给收拾了。单说打仗,薛岳是个挺靠谱的战友,但要做下属,他可真不算合格。

陈诚心里盘算着要在东北当家做主,手握所有指挥的大权,像薛岳这样有自己想法的将领,肯定不会乖乖听他的话。

最终,薛岳在华东战场接连吃了败仗,陈诚见状,也不敢轻易任用他了。

那时候,薛岳在国军里头比陈诚混得还惨。华东那边出了事儿,锅全让他背了,之后同事们就一直对他指指点点。最后,他只能在南京混个参军长的闲差。要是再派薛岳去,那些反对的人肯定会拿他们俩在华东的战绩说事儿,陈诚当然也不想让人揪住这个把柄,所以,他当然也不愿意让薛岳去。

但说实话,陈诚和罗卓英这对搭档,在东北待了近一年,他们的战斗成果并没有比“熊式辉加杜聿明”的组合好多少,甚至可以说还差了点儿。

尤其是罗卓英的表现,简直是一塌糊涂。

陈诚让他出任副主任,主要是想让他接替杜聿明之前的工作,顺便帮忙整理军队,负责打仗。不过很明显,罗卓英一个人管好一个战区还是挺吃力的。想当年在远征军那会儿,他就经常被杜聿明当面质疑,两个人老吵架。这也说明,罗卓英的胆识和决断力,跟薛岳、杜聿明他们比,还是差了点儿。

在东北的好多时候,罗卓英给人的感觉更像是陈诚的跟班,而不像个能给出好点子的副官,所以在军队里他的威信并不高。到了1947年冬天,国军的新5军被打得全军覆没,廖耀湘和陈诚就为了这事儿吵翻天了。他们吵的重点是罗卓英到底有没有给廖耀湘打电话,让他去帮忙。廖耀湘一口咬定罗卓英没跟他说这事儿,要是换成薛岳,廖耀湘就是有十个胆子也不敢这么说……

说白了,陈诚在东北那边打仗,老是输,他副手罗卓英也得背点锅。

他本应是负责战场指挥的,可罗卓英却老是跟着陈诚那一套来指挥。大家都知道陈诚指挥水平不行,但他也没去阻止这位老上司的胡乱指挥,这实在是失职啊。

要是薛岳来了,事情会咋样呢?

没错,国军在东北的失败,不光是因为军事上不行,而是经济、人口、后勤管理这些方面都落在了下风。就指望着一个将领打仗打赢,那怎么可能呢?

要是用李宗仁和郑洞国两人的观点来表达,那就是

东北那边情况不妙,迟早得全丢,谁也救不回来,陈诚更不是能扭转大局的人物……特别是带大军打仗这块儿,他跟杜聿明将军比起来差远了,后面东北战场上的事儿更是把这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不少国军的支持者心里琢磨,要是陈诚和薛岳联手,能扭转国军在东北的颓势,那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0 阅读:42

梅姐爱生活吖

简介:梅姐爱生活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