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一开始,黄百韬兵团就被我们给围住了。那时候,我们兵力上占了上风,粟裕定的计划,就是要在小淮海这块地方把黄百韬给收拾了,这步棋走得挺顺。不过,徐州那边儿的邱清泉和李延年可没闲着,他们一直在东边瞪大眼睛瞅着呢。还有南边的黄维兵团,老蒋一声令下,他们也跟着往北赶。
情况慢慢变成了我军和国军之间的一场关键性大战。
在这次大战的关键时刻,跟那些各顾各、队友遇困也不伸援手的国军比起来,粟裕这位战神真是高下立判。他显示出了超凡的全局眼光和不怕牺牲的勇气,用实际行动狠狠挫败了老蒋和那些所谓的国军精英的威风。
在淮海战役那会儿,粟裕到底是怎么凭借他的大局眼光,在战场上像神一样指挥作战的呢?
【刘邓有难,全力支援】
黄维的部队往北边开进后,中野立马调集了所有的野战军去挡他们的路。不过,之前在大别山那一仗,中野的重家伙几乎都丢了,轻武器和子弹也只剩下一丁点儿,连两个基数都不到。再看看对面的12兵团,装备全是美式的,咱们这简直就像是乞丐跟龙王炫耀宝贝,实力差太多了。所以,打这场阻击战真是难上加难。
不光是黄维的部队,就连老蒋后面也派来了李延年和刘汝明两支大军,这样一来,中野要对抗的可是整整三个国军的精锐兵团。
那时候,中野可真是碰到了自打建军起头一回这么大的难关。
邓老以前对中野的指挥官们讲过:
别说你们一个纵队,就算是中原野战军全打光了,剩下的队伍也绝对能横渡长江,把全中国给解放了。
中野那时候是下定决心了,就算拼到自己最后一个兵,也得拖住黄维兵团,他们就是这么一股子不要命的劲儿,冲进了淮海战场。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咱们防守得再严,黄维还是有可能随时冲进来。刘邓和陈老总在中野那边,琢磨了好久,最后决定给军委连发两封电报。电报里头,主要就是说了这么几点:
要求华野赶紧搞定黄百韬的部队,之后在原地休息调整个十来天。同时,得盯着邱、李那两个兵团,别忘了把之前一直没动的五个纵队派出去,放到南线那边,给中野帮忙,一起把黄维的部队给收拾了。
接到电报后,主席立马拍板,爽快地批准了刘邓的作战计划。
主席深知邓公的性情,明白他有着铁打的决心和什么都不怕的勇气。想想看,在大别山那段最苦的岁月里,邓公都能笑着扛过去。可眼下他却开始诉苦,这说明情况是真的到了很棘手的地步。
主席马上下令给粟裕指挥的华野,让他们赶紧调整原来的战斗计划,先别急着打徐州的邱李两兵团。得赶紧派一队主力往南去帮中野,一块挡住李延年和刘汝明,好让包围黄维的行动更顺利。还有啊,等主力部队解决了黄百韬兵团后,也得往南去,一起把黄维兵团给歼灭了。
那粟裕这边,他又是怎么反应的呢?
11月19号那天,粟裕接到电话后,回答得十分利落:
我们全力支持军委的决定和命令,南线部队计划先打李延年,接着再对付黄维的部队。同时,我们打算派11纵和13纵南下支援。到了明晚,如果碾庄的战斗顺利,我们打算从那里抽调一两个纵队南下。等碾庄拿下后,再从攻击部队里挑出四、六、八、九纵中的两到三个纵队,去增强对黄维兵团的打击力量。
说白了,就是要全力以赴,互相配合好。
粟裕下的这个决策,表面瞧着挺容易,但其实里头深藏着他身为指挥官的那种全局考虑和不为自己着想的精神。
说实话,刘邓和主席没跟他打招呼就临时做了这个安排。那时候,黄百韬的兵团还没被灭掉,周围还有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虎视眈眈。要从华野那边调兵,那压力可大了去了,更别提调走的是4、6、8、9和13这些华野的精锐纵队。但
粟裕心里明白,刘邓和陈军长那边的情况比华野还要棘手,他们对支援的需求更为迫切。要是中野那边被敌军突破了,华野紧接着也得面对敌人的猛烈反扑。想想之前,他们攻打碾庄时,中野已经挺身而出,帮他们扛了半个月的压力。现在,轮到华野该出手支援中野了。
在这紧要关头,咱们军队上下一心,不再纠结于两个野战军各自为战的想法,而是拧成一股绳,全力配合打仗。粟裕也是有大局观念的人,从刘邓那边提出意见,到主席跟粟裕通气,前后加起来不到两天。咱们军队这沟通效率高,胆子也大,硬是把原本的小淮海战役,打成了大淮海战役。
大淮海局势发展后,刘邓和陈老总对战局做了这样的安排:
刘邓大军的任务是拿下黄维,而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则挑起了两副担子:一方面要拦住从徐州来的国军增援,另一方面还得对付淮南方向的敌军,打他们的援军。
粟裕把部队划分成了三个大块。
用两个部队来挡住徐南的国军:头一个部队由五个队伍组成(就是1、3、12纵队,还有两广纵队和鲁中南纵队),它们负责拦住徐州那边的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的部队,不让它们往南去跟黄维碰头。第二个部队包括4、8、9纵队,这个部队在陶勇的带领下,打完黄百韬的部队后,就跑到头一个部队后面去建防线,继续挡徐州来的国军。这两个部队加起来一共八个队伍,都由谭振林和王建安带着。他们的任务就是别让徐州的国军跟黄维合上。
有个部队组合负责拦住淮南和蚌北的国军,就是第2、6、11、13纵队,再加上中野的11纵队,一共五个纵队。他们的任务是拖住刘汝明和李延年这两个军团的脚步。要是时机对了,就引他们深入,然后一举把他们给收拾了。
这个阶段,咱们军队管它叫“徐南到蚌北”的战斗,时间是11月20号到28号。那会儿,华野部队挺悠闲的,他们派出3个集团下的13个纵队,给中野当起了保镖。国军一看这架势,也不敢随便去增援了。
这段时间,粟裕默默地退居二线,瞅着中野部队去攻打黄维兵团。
【围歼黄维,粟裕甘当绿叶】
另一边,老蒋瞅见派去救黄维兵团的两路大军都吃了败仗,心里头更没底了。他琢磨着,要是黄维救不回来,再把徐州那30万大军搭进去,可就亏大了。所以,他赶紧让杜聿明带着徐州的国军准备撤退。这样一来,华野那边的情况就变得复杂了。杜聿明要跑,华野就得从原来的拦着敌人增援,变成追上去干掉杜聿明他们。这样一来,华野就得分散兵力去追,原本用来拦敌人的兵力就不够用了。要是处理不好,让杜聿明和黄维两个团伙趁机跑了,中野那边可就压力山大了。不过还好,粟裕一眼就看出了杜聿明想往哪儿跑,直接在陈官庄那儿把杜聿明给堵住了。
这样一来,淮海战场上就出现了个奇特的景象,整个战场被切割成了三块。
左路杜聿明率领的第3兵团被我们华东野战军11个部队团团围住,困在了陈官庄那块地方。中路呢,黄维兵团被中原野战军加上我们华东野战军的两个部队(第7纵队和第13纵队)给缠住了,而我们的另一个部队(第6纵队)则在曹老集那边盯着李延年和刘汝明的兵团。这就是后来刘帅总结的那个战术——“吃掉一个(黄维兵团),盯着一个(杜聿明兵团),夹击一个(刘汝明和李延年兵团)”。
我军尝试消灭黄维兵团时遇到了不少麻烦。尽管有陈士渠指挥的华野两个纵队,再加上特种兵纵队助阵,但中野部队损失惨重,还是没能撕开黄维的防线。这时候,战局变得有点扑朔迷离了。再看另外两条战线,华野的11个纵队正对付杜聿明,他们同样不好过。杜聿明带着邱清泉兵团一个劲儿往东南冲,想跟黄维会合。另一边,华野6纵负责牵制敌人,可蒋二公子带着老蒋的手令来了,刘汝明和李延年兵团像打了鸡血一样猛攻,6纵的情况那叫一个危急。
虽然现在咱们这边战局占上风,但要是黄维兵团跟另外两个部队联手了,那国军就有可能立马扭转局势。
到了紧要关头,才能真正看出谁是真英雄。这不,粟裕又一次站了出来,展示了他那非凡的眼光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就像之前在“徐南-蚌北”战役中那样,甘愿当配角,默默付出。
12月10号那天,粟裕给刘邓和陈老总拍了封挺有他个人特色的电报。粟谭收到后,当天就回了电。
我们打算调动三纵、苏十一纵还有鲁中南纵队(这三个纵队加起来战斗力顶得上两个纵队),再加上一部分炮兵,今晚就出发往南,去参与打败黄维的战斗。全部由陈士榘同志带着往南走,请给安排下他们的战斗任务。
粟裕的想法挺直接,就是要确保刘邓大军先对付黄维兵团。只有搞定黄维,才能让杜聿明和李延年他们打消去帮忙的念头,把这两股敌人给孤立起来。除了要解决黄维,断了杜聿明和蒋介石的后路,粟裕急着帮刘邓,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消灭杜聿明在陈官庄的30万大军,不是短时间内能搞定的。就算第2和第13兵团被围了,还是战斗力满满,想在援军到之前吃掉他们,比打黄维难多了。跟杜聿明这个不确定因素死磕,还不如先收拾已经没子弹没粮食,士气也不行的黄维兵团,这样更靠谱。所以,从这点上看,粟裕的眼光确实比国军那些将领高出不少。
这事儿表面看着挺容易,但其实是粟裕那种顾全大局的眼光和出色的指挥本事在起作用。
粟裕为了整个战局能取得胜利,他从杜聿明设下的包围圈里,调了三个纵队去支援中野,对付黄维。这么做,他是把兄弟部队的困难扛在了自己肩上,但也让自己面临着杜聿明可能趁机突围的巨大威胁。这样一来,守在陈官庄的华野部队,压力可就大了不少。粟裕这种不顾一切、敢于担当的精神,简直就是他这一辈子的真实写照。
粟裕的策略是这样的:他先把四个纵队调到南线,目的是挡住杜聿明往南冲,确保刘邓大军的侧边不受威胁。另外,他还派出四个纵队作为主要的攻击力量,从西边和北边一点点地跟敌人周旋,慢慢消耗他们的力量,并且一点点缩小包围圈。
粟裕这么做,就是为了顾全大局,他甘愿做出牺牲。而且,他深信自己的阻援部队能够顶住杜聿明的猛攻。说起来,在那场陈官庄阻击战中,战斗真是异常激烈,场面惨不忍睹。
从12月10号那天开始,南边的华野防御线上,战斗打得那叫一个激烈,每个地儿都来回抢了好几遍。华野后来战斗结束后的回顾里头说了:
宋刘(时轮培善)部队:十号那天,十纵成功打退了敌人对窦凹的进攻,十一号又两次挡下了敌人对窦凹的猛烈冲锋。到了十二号,敌人的70军,包括96师和32师全军出动,还带着八辆坦克,从早上四点就开始猛攻我们的窦凹阵地。双方打了一整天,阵地来回易手八次,最后还是被敌人给占了。我们打死了敌人副师长以下的两千多人,还俘虏了一百多。十三号,我们的前沿阵地被敌人突破了,我们一直抢到下午四点,但敌人的增援到了,阵地就被他们占了。十四号,徐小凹也被敌人攻占了。但我们还是守住了张庄、耿庄和后刘园这些地方。因为我们的突击部队伤亡太重,所以进攻就停了。
要讲围困并消灭黄维兵团这事儿,华野的阻挡部队真的是拼了老命,损失惨重,但这一切努力都超值。粟裕用了个巧妙的转移战术,说白了就是先把自己豁出去,结果呢,黄维兵团被一锅端了,同时还稳稳当当地把杜聿明给围住了。
【雨田君说】
粟裕在我军里被称为战斗天才,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他的战术多变,让人捉摸不透,虽然看上去像是在冒险,但实际上是他对战局灵活转换的高超运用。看看粟裕的表现,你就能明白,他为了战争大局,那种放眼全局的眼光和勇于担当的牺牲精神,真的是当得起“战神”这个称号。
淮海战役那会儿,不光是粟裕,刘邓也是豁出去了,心里想着就算把中野拼光,也得给华野拖住黄维。这种不顾一切的劲头,真是让人佩服。你再瞅瞅国军那边,内部斗来斗去,看着友军被围也不伸把手,这样的事儿多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