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战后心里挺不是滋味,直愣愣地说:“要是当时我能全盘做主,淮海战役的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言语间尽是遗憾和自责。
在淮海战役里,他亲自在前线指挥,好几次都提议要改变战术,说咱们得先把刘伯承的中原野战军给打败,然后再专心对付解放军的包围。
但蒋介石每次都死活不同意那些请求。黄百韬、黄维的部队一个个被打垮了,就连杜聿明提出的突围计划也没被采纳。更糟糕的是,情报还被泄露了,这让他在战场上完全没了主动权,只能被动挨打。
在各种重重困难下,杜聿明被困得死死的,国民党军在徐州的防御线也开始一点点崩溃。
战斗前夕,两边都在悄悄谋划,做好万全准备。
1948年那会儿,国共之间的内战打到了关键时刻。解放军在东北那边已经明显占了上风,国民党呢,就把防守的重心放到了华东地区。
解放军里的毛泽东、周恩来、刘伯承、陈毅等领导快速商量对策,打算在淮河、运河那块地方集结大军,跟国民党军队打一场关键的消灭仗。
毛泽东提出了一个打仗的策略,那就是“把兵力聚拢,一个一个消灭敌人”。他指导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南方和北方两条战线上,把国民党军队团团围住,目的就是要一口气把他们的主要力量都干掉。
对国民党那边来说,淮海战役那可是关乎中原地区前途的大事,弄不好还会动摇他们对整个南方的掌控。蒋介石把守住淮海看作是头等大事,铁了心要守好这个“中原大门”。
他指派徐州“剿总”的头儿刘峙来掌管淮海一带的战事,还特别把杜聿明提拔为副司令,专门管前线的具体安排。蒋介石不停地给刘峙和杜聿明下命令,让他们“死也要守住徐州”,强调每个阵地都不能轻易丢掉,必须死守到底。
杜聿明根据战场上的情况琢磨,淮海战役要想赢,关键就是得把敌军的主力给打垮。
他提议蒋介石采用机动的“兵力集结”战术,觉得眼下的局面,最好是把劲儿使到一块儿,专门对付解放军的中原野战军,特别是刘伯承和邓小平带的那支队伍。
杜聿明出了个主意,说咱们得先打退刘伯承,然后再转头去攻打华东野战军,这样咱们就能掌控战场上的局面了。但蒋介石没搭理杜聿明的这个建议,还是坚持要咱们死守阵地,结果杜聿明的这个法子也没能用上。
碾庄之战,黄百韬的部队被打垮了。在那场激烈的战斗中,黄百韬兵团陷入了重重困境,无法突围。经过连续不断的激战,他们的战斗力逐渐耗尽,士兵们疲惫不堪,士气低落。最终,这支曾经强大的部队在碾庄地区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彻底失去了战斗力,走向了覆灭。这就是碾庄之战的残酷现实,黄百韬兵团在此战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辉煌。
1948年11月头几天,淮海大战正式开打。咱们解放军从东边和西边两个方向一块儿使劲,猛攻徐州,首先就把国民党的黄百韬部队给团团围住了。
黄百韬的部队守在徐州的外头,就像是徐州防线的大门。粟裕将军带着华东野战军,动作飞快地就把黄百韬的部队给围在了碾庄圩那片地方。他们的打算是,先把这支部队给吃掉,好给打破徐州防线找个缺口。
黄百韬那边的情况很快就传到了指挥部,杜聿明马上就跟蒋介石和刘峙说,得赶紧派人去帮忙。他心里明白,黄百韬的兵团有多重要,要是不马上增援,东线整个防线可就危险了。
蒋介石心里头觉得黄百韬自己能想办法“冲出去”,就叫他死守在那儿等增援。可杜聿明心里头直打鼓,他明白,被围的时间一长,黄百韬的部队伤亡肯定越来越大,想冲出去就更难了。
黄百韬的兵团被解放军围了好几天,炮火连天,打得他们快没子弹也没吃的了,而且一直等不到援军。黄百韬不停地联系上面的指挥部,结果得到的消息还是蒋介石让他“在哪儿死守别动”。没办法,黄百韬只能硬着头皮,带着部队继续撑下去。
杜聿明多次跟蒋介石说,希望他能派兵来帮忙,但蒋介石就是铁了心要他们“坚守”。没过几天,黄百韬的部队就被打得全军覆没了,徐州防线东边的部分也完全垮了,这样一来,杜聿明可就更加被动了。
打完仗以后,杜聿明对黄百韬兵团被打垮这事,心里头挺不是滋味。他回想起来,要是那时候蒋介石能点头让援军去救黄百韬,情况说不定能好转。但黄百韬的部队一垮,徐州那边就危险了,解放军的包围圈一点点往徐州中心逼近。
黄维的部队独自闯进了深处,结果后面的增援队伍被挡住了。
黄百韬的部队被打败后,蒋介石知道了战况有多危急。他怕局面会乱套,就赶紧让黄维的部队从南边快点往北赶,去帮徐州那边。他的打算是在解放军把徐州围得更紧之前,把兵力重新聚拢起来,守住徐州的防线。
黄维带领的那支国民党军队,可是蒋介石手里的得意之作,对他期望老高了,催着他赶紧奔徐州去。但没想到,解放军那边耳目灵通,一听说黄维要来增援,立马就行动起来,摆开阵势,把黄维的部队结结实实地圈在了双堆集那儿。
黄维被敌军紧紧包围,他试着好几次冲出去,但都没成功。手下士兵伤亡很大,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
杜聿明在前线收到消息,说黄维被敌军围住了,他二话不说,又赶紧给蒋介石提议,说得赶紧改变打法,把黄维兵团调到徐州边上,好保住国民党剩下的战斗力。
蒋介石还是坚持“原地不动,死守阵地”的命令,让黄维必须撑住,等待进一步指示。黄维拼尽全力在困境中挣扎,想找机会冲出去,但每次尝试都被打得惨败。最后,黄维的部队几乎全打光了。
黄维的部队被打垮后,国军防线就完全垮了。这样一来,杜聿明在徐州那边可真是孤立无援,处境越来越难了。
徐州的外围防线已经挡不住敌人,杜聿明好几次都提出想撤退,想保住剩下的人马,可蒋介石就是不让撤,硬是要他们“坚守到底”。
杜聿明回想起来,黄维兵团那会儿输了,他心里真不是滋味。他觉得,要是早点把黄维的部队撤出来,至少还能留点战斗力在手上。可偏偏蒋介石的命令一来,徐州的防线就算是彻底没戏了。
情报外泄加上内部意见不合,导致防线彻底垮了。
战役越打越激烈,解放军一步步收紧包围,杜聿明慢慢察觉到,解放军好像总能事先摸清国军的行动路线,这让战场上的每一个布置都显得咱们很被动。
杜聿明压根儿没想到,徐州那边“剿总”的参谋长郭汝瑰,其实是共产党藏在国民党里的眼线。郭汝瑰就利用他手头的权力,悄悄把国民党指挥部的作战安排,还有蒋介石下的每一道命令,都给传了出去。
甚至把前线的全部防御安排都透露给了解放军指挥部。有了这些情报,解放军就能在各个战场上准确行动,把国民党各兵团团团围住,再逐个击破。
杜聿明对此一无所知,一直想不通为啥解放军总能料事如神,提前知道他的打算。原来是因为郭汝瑰把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消息透露给了解放军,这样一来,杜聿明手里的指挥大权就慢慢被架空了,变得没啥实权了。
每次他打算弄个防守方案或者改改打法,解放军老是能抢先一步把防线布置好,搞得国民党军队很被动,杜聿明经常是一点准备都没有就被打个措手不及。
围困的情况越来越紧,杜聿明手下的士兵在解放军的不断攻击下,人数越来越少。他好几次跟蒋介石说,不如放弃徐州,还能留点人马,但蒋介石就是不听,非要他们死守到底。
杜聿明在指挥部里头急得团团转,心里头的压力越来越大。他自个儿明白,援军老是不来,徐州的防线怕是要撑不住了。解放军那边打法越来越顺手,他自己呢,被敌人围得严严实实,想脱身都难。
杜聿明聊起淮海战役结束后的事儿,总说当时指挥上被各种束缚,蒋介石又太倔。他挺遗憾地说,要是早点把内部情报被泄露这事儿查清楚,可能战争结果就大不一样了。
杜聿明心里清楚,国军之所以一步步走得那么艰难,最后还陷入了死胡同,全都是因为内部有问题,再加上蒋介石硬是不肯变通,非要死守那些指令。
他好几次回想起来都说,前线情报混乱,上面的人迟迟拿不定主意,害得他在战场上没法自己做决定。
杜聿明被抓后,有些感慨地说:“如果当时能让我一个人说了算,淮海战役的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