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南宋时期最杰出的抗金名将,尽管英勇事迹卓著,却遭到小人算计致命。他的母亲为了鼓励儿子为国尽忠,传说中在岳飞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字,成为岳飞英名的象征。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尽管岳飞的背后确实刻有四个字,但并非岳母所为,而且字样也并非“精忠报国”。
岳飞背后究竟刻有何字?在民间传说中,我们习惯称岳飞背上的字为“精忠报国”,这四个字象征着他对国家的无私奉献,成为他英名的代名词。然而,这四字在历史上存在争议。
根据《宋史》的记载,审问岳飞的御史中丞何铸曾目睹岳飞的背上刻有“尽忠报国”四字。原文描述:“飞裂裳以背示之,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岳飞脱去上衣,向何铸展示自己的后背,上面刺着“尽忠报国”四个大字,而且字迹刻得很深,已融入皮肤。
那么,“精忠报国”是从何而来呢?历史学家提供了一个解释,与宋高宗赐予岳飞“精忠岳飞”旗帜有关。1133年秋,宋高宗亲自为岳飞书写了“精忠岳飞”四字,并制作御赐旗帜以示嘉奖。这四字在当时广为人知,深受军民推崇。
由于“精”与“尽”读音相近,再加上旗帜的影响,这四字逐渐在民间传播开来,取代了岳飞背后的真实字样。
关于岳飞背上究竟是谁刻下这四个字的问题,历史上并没有相关记载“岳母刺字”这一说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基本上是文盲,可能连自己儿子的名字都无法完整书写,更不用说刺字了。此外,在岳飞的两部传记《金陀粹编》和《金陀续编》中,其孙子岳珂也没有提到这一事件。因此,可以推测“岳母刺字”很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传说,而非历史真相。
那么,到底是谁在岳飞背上刻下了“尽忠报国”四字呢?虽无法确切考证,但有理由相信与岳飞的从军经历有关。在第三、第四次参军期间,岳飞对金人入侵的仇恨日益深刻,誓要驱敌还国。这时,他很可能找到一个纹身师,主动要求在自己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字,以激励斗志、鼓舞士气。这四个字如同一把利剑,时刻提醒着岳飞勿忘血仇、勿忘使命。
在公元1122年,年仅19岁的岳飞第一次踏上征途。当时,北宋正面临来自北方的契丹族辽国军队的威胁,面对这一强大的敌军入侵,北宋朝廷紧急征调并组建了一支名为“敢战士”的特种部队。
岳飞,年轻而充满力量,毅然报名参加了这支特种部队。凭借着出色的枪法和马术,他很快在新兵中脱颖而出。
然而,三年后,岳飞的父亲不幸离世,他只得告别军队,回乡守孝。然而,对抗金国的责任再度召唤,岳飞毅然重返战场。这一次,他加入了一支名为“效力士”的特种部队,这是一支由自愿入伍的高手组成的精锐之师。
在效力士的岁月里,岳飞参与了多场与西夏和契丹的边疆战事。一次,当西夏军袭击边塞时,岳飞带领一小队战士奋勇反击,成功击退敌军,使他一战成名,得到了统帅的表扬。
然而,在效力士部队长期效力的准备阶段,北方传来了噩耗——金人攻破了北宋都城汴京,徽、钦二帝被俘。北宋节节败退,岳飞成功突围,带着家人南下避祸。在老家逗留了一年后,岳飞决定再次从军,投奔南迁的朝廷。
岳飞多次向赵构进谏,主张与金人决一死战。然而,赵构不愿正面交锋,只想退守江南。岳飞见赵构缺乏与金人正面血战的决心,心生不满,多次率领精锐北上,试图收复河北失地。
尽管获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赵构的猜忌,岳飞最终被贬出军营,结束了第三次从军生涯。
到了1130年,金兵大举南下,兵锋直指长江。这一次危机促使赵构让步,他起用岳飞,希望岳飞能再次率军抵御。岳飞来到前线,见到士兵们惊恐逃散,他奋然挺身而上,策马怒吼,激昂慷慨。在岳飞的感召下,宋军重新振奋,金军的攻势受到遏制,这便是岳飞轰动一时的“泸水之战”。
这场战斗成就了岳飞的威名,很快许多热血儿郎纷纷投奔他的麾下,岳家军由此诞生。在随后的十余年中,岳飞带领岳家军多次大破金军,光复了襄樊、郾城等失地。
然而,岳飞的英勇事迹却在其后遭遇到小人的陷害。奸臣秦桧见势不妙,决定除去岳飞这个心腹大患。他用计调回岳家军的竞争对手,监视岳飞的一举一动,并散布谣言,诬蔑岳飞谋反。
秦桧收买了岳飞手下的党羽,指使他们向宋高宗进谗言,说岳家军蔑视朝廷,有叛变迹象。宋高宗本不以为然,但在生母韦贤妃的唆使下起了疑心,下令岳家军停止前进。岳飞在接到“十二道金牌”后,只得率军南归。
1131年10月,秦桧趁宋高宗生日之际,以莫须有的“谋反罪”逮捕岳飞,将其投入牢狱。最终,岳飞在41岁的壮年含冤而死。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岳飞留下了千古绝响的“天日昭昭”!尽管他含冤离世,但他的忠良之志在民间沸沸扬扬,人人都为之痛惜。
直到20年后,秦桧死于车裂,继任的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昭雪,为他立庙。然而,这一切已经太迟,岳庙再也听不到岳飞铿锵誓言,只留下几声走马萧萧,杀气冲天……。
结语
历史的教训无情地告诉我们,一个民族要自强,国运要昌盛,必须培育出无数像岳飞那样视死如归的忠勇之臣。否则,国将不国,江山如散沙,荡气回肠终难留!
就你特么知道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