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说婚姻问题,继续流泪。听说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有些男女青年时兴“半婚”、“干婚”、“不婚”等婚姻模式,而且后头还缀个“主义”。
对这些新兴的婚姻模式我不太懂,应该不多吧!我懂的是“换婚”,或曰“换亲”。在河南农村有不少亲戚朋友,常去农村,见过不少“换亲”的,有些在身边。所谓“换亲”,是指两个家庭互有儿女,为了各自的利益,彼此将自己的女儿互嫁给对方儿子。说具体点,“换亲”这事大多发生在农村,发生在贫困户,发生在有儿有女的贫困户。这家有一对闺女和儿子,那家也有一对闺女和儿子,这家父母和那家父母一商量,公平交易,互惠互利。两家闺女和儿子“换亲”,这样就成全了两对姻缘。“换亲”主要是为了解决自家儿子的婚姻难题,不“换”可能成“光棍汉”!谁叫家里穷呢?盖不起新房,送不起彩礼,姐姐或妹妹做点贡献和牺牲吧!“换”出门去。在“换亲”过程中,姐姐或妹妹的爱情不被重视。她们只是种“商品”,是“交换条件”,只要让哥哥或弟弟能够娶到媳妇,姐姐或妹妹就不得不被“换”。同样的道理,哥哥或弟弟娶的媳妇,同自己的姐妹同样的情况,“换”来的。在农村,我为一位硬气的小伙子感动:“我宁愿打一辈子光棍,也不让我妹嫁给她不愿嫁的男人!”这样的硬气小伙不多,大多男男女女,换来换去。要问“换亲”的婚姻有爱情吗?降低标准,不问有无爱情,问问有感情吗?这个话题好回答,也不好回答。看婚姻,特别是贫困落后地方的婚姻,即便不是“换亲”,又有几个感情?几个爱情?有几个真的嫁给了心爱的“二黑哥”?有几个真的娶到心爱的“小芹妹”?在类似《小二黑结婚》的戏文里多,现实生活中少。所谓自由恋爱、美滿婚姻,我想,只要贫富有差距、贵贱有区分、素质有高低,自由、美滿只能相对而言,哪有那么多珠联璧合、琴瑟和鸣?至于“换亲”,恐怕还会继续“换”下去。“泪腺”不断,泪流成河,甚至泪流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