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原先年挺厉害的,为什么从第二,变成四线?

晓山看旅游攻略 2025-03-16 05:49:13

在长江中游南岸,鄂东南丘陵与江汉平原的交界处,黄石市曾以"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的美誉,成为湖北仅次于武汉的工业重镇。这座因矿而兴的城市,曾以全国十大钢铁基地、三大铜冶炼基地的辉煌成就,支撑起湖北工业的半壁江山。进入21世纪后,黄石却在城市能级排名中不断下滑,从"湖北第二城"的光环中褪去,逐渐沦为四线城市。

黄石的工业文明始于殷商时期的青铜冶炼,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印证了其三千年的采矿史。1954年大冶铁矿的发现,让黄石正式成为国家战略资源基地。至1978年,黄石工业产值占湖北全省的1/4,钢铁、煤炭、建材三大产业占比超80%,形成"钢城""矿城"的鲜明标签。

在"三线建设"战略中,黄石成为重点建设城市,1960年代引进的日本三井式焦炉、德国连铸机等先进设备,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的冶金基地。1980年黄石被列为全国14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率先推行"利改税"改革,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黄石形成了"一业独大"的畸形结构:1985年全市GDP中重工业占比达82%,第三产业仅占15%。这种产业单一性在1980年代后期开始显现危机,1988年全市工业品库存积压达4.2亿元,占全省库存总额的30%。

进入21世纪后,黄石遭遇双重打击:一是矿产资源枯竭,大冶铁矿可开采储量从1980年的20亿吨锐减至2010年的不足5000万吨;二是全球产业转移冲击,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国钢铁产能过剩达3亿吨,黄石钢铁企业陷入严重亏损。

在武汉城市圈建设中,黄石被定位为"先进制造业基地",承接产业转移效果有限。2008-2018年,武汉GDP增长3.2倍,而黄石仅增长1.8倍,差距持续拉大。2016年黄石人均GDP为5.8万元,仅为武汉的52%。

2000-2020年,黄石常住人口从289万降至268万,而武汉同期增长32%。更关键的是,25-44岁青壮年人口占比从35%降至28%,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2019年黄石制造业用工缺口达1.2万人。

黄石在2010年提出"打造武汉城市圈副中心",产业转型举步维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仅占全市1.2%,2020年虽建成黄石科技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为武汉的1/10。传统企业如大冶特钢,2022年研发费用占比仍不足1.5%,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城市空间布局呈现"多中心碎片化"特征,2020年建成区面积仅120平方公里,而武汉已达1220平方公里。公共服务方面,三甲医院数量仅为武汉的1/5,高等教育资源缺失导致人才流失率高达67%。

黄石被武汉、南昌、长沙等中心城市挤压。2021年黄石港货物吞吐量仅1200万吨,而武汉阳逻港达1.3亿吨。高铁网络中,黄石站日均发送旅客量不足武汉站的5%。黄石在2017年抓住机遇,将PCB产业作为突破口,建成全国第三大PCB产业集聚区。2022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800亿元,占工业比重提升至23%,诞生了沪士电子、定颖电子等龙头企业。

依托矿冶文化资源,黄石打造了国家矿山公园,将百年矿坑改造为工业遗产旅游区。大冶铜绿山古矿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23年文旅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带动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40%。

与武汉共建"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功能区",2022年承接武汉产业转移项目127个,投资额达480亿元。鄂州花湖机场的投用使黄石迈入"临空经济"时代,物流时效提升60%。美国匹兹堡、德国鲁尔区等转型成功案例,黄石面临特殊挑战:一是缺乏高等教育资源支撑创新生态;二是区域竞争中处于"虹吸洼地";三是生态修复成本高昂(大冶湖流域治理需投入超百亿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