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平原的璀璨灯火与川西高原的壮美风光之间,川东北的丘陵山地始终笼罩在朦胧的薄雾中。这片占四川省总面积23%的土地,似乎永远停留在"革命老区""秦巴山区"的标签里。
同样被群山环抱的重庆万州,凭借长江黄金水道崛起为区域枢纽;贵州的喀斯特地貌中生长出大数据产业集群。反观川东北,嘉陵江与渠江交汇处的南充,铁路密度仅为成都平原的1/3,高速公路网在巴山深处戛然而止。

川东北构成了成都平原的天然屏障。从剑门关到米仓道,历史上40%的入川战役在此展开。现代战争虽不再依赖关隘,但保留一定程度的战略纵深仍是国防智慧。2016年某次跨区演习中,川东北复杂地形被设定为战略预备队集结地域。
成都平原城市群过度集聚带来的风险,需要空间层面的对冲机制。川东北保留着全省38%的基本农田、45%的森林覆盖率,这个"战略备份区"能在极端情况下保障2000万人的基本生存需求。

川东北持续二十年的人口外流,表面上呈现"发展乏力—人口流失"的恶性循环。但若将视野扩展到全国劳动力市场,会发现这里实则是中国制造业的"隐形兵工厂"。东莞36%的模具技工、苏州28%的电子装配工来自川东北。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强化劳动技能培训,中职教育对接珠三角、长三角用工需求。达州职业技术学院与67家沿海企业建立"订单式培养"机制,这种"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模式,使川东北成为沿海经济的人力资源蓄水池,同时避免了本地工业化带来的社会成本。
2022年川东北劳务收入达3800亿元,是本地财政收入的6.2倍。更重要的是,外出务工群体在沿海积累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正在通过"回流创业"形成独特的反哺机制。广安临港经开区60%的企业由返乡人员创办。
在阆中古城,汉代天文学智慧仍指导着农事活动;在巴中乡村,宋代水利工程至今滋养着万亩良田。这种农耕文明的完整保存,绝非发展滞后的标志,而是应对文明危机的战略性选择。当全球都在寻找后工业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方案时,川东北成了中国传统智慧的基因库。

通江银耳采用千年"青杠树—耳棒"共生系统,单位产值是工业化种植的4倍;南充丝绸业复兴宋代"桑基鱼塘"模式,形成闭合生态链。这些实践正在改写现代农业的定义,证明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可以碰撞出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川东北农村仍保留着完整的宗族网络、乡规民约,离婚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青少年犯罪率不到城市地区的1/3。这种社会资本在数字经济时代展现出意外价值,拼多多42%的农产品上行掌柜来自川东北,宗族网络天然转化为电商信任链。
因为川东北富裕了,不用在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