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都成悬河,为什么不把河底的泥沙挖走,让黄河整体下移?

晓山看旅游攻略 2025-03-20 05:10:50

黄河最著名的就是地上河,虽然是地理现象。但也有很大的危险性,而且也是有一定人为因素,就是对于上游生态破坏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导致。黄河现在的下游,是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这已经是黄河标志性特征之一。黄河下游河床普遍高出两岸地面3-5米,河南开封段悬河高度达10米,山东济南洛口段河床比市区地面高4-5米。

这么看,并不是只有河南段是处于地上的,而且是在黄河下游的河南、山东两省都有出现这种情况。从郑州桃花峪至入海口约768公里的河段中,泥沙大量淤积导致河床不断抬升。河南新乡至郑州段的河床平均比降仅0.12%,水流缓慢这给泥沙沉积有一定帮助。

高悬河床的形成,是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有关。每年约4亿吨泥沙被输送至下游,1/4淤积在河道内,其余堆积在入海口,形成三角洲。历史上,黄河26次大规模改道,每次改道,新河道就会因为泥沙淤积被抬高,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现代水利工程,部分缓解了问题,但悬河隐患依然威胁沿岸7500万人口和5.4万平方公里农田的安全。

对于黄河这么多泥沙,难道不能挖吗?黄河泥沙首先是可以用来建筑、固堤,但实际情况是现在大规模采沙被严格限制。无序采沙对掏空河床,形成深坑,导致水流紊乱,这样反而加剧河堤风险。有些沿线采砂留下的深坑,都能达到30米。堆积在河道的剩余泥沙会阻碍汛期行洪,2018年就发生过相应的事故。还有,河沙属于国家矿产资源,采砂必须要国家统一管理。

20世纪50年代,中国用“放淤固堤”技术,利用泥沙加固堤防,累计使用10亿立方米泥沙,降低防洪成本30%。2025年,下水的“浚澜”轮挖泥船,让黄河泥沙下降有了技术支持。建造的这条船,挖深达25米。不过单靠人工挖,也是杯水车薪。黄河每年淤积的泥沙量有4亿吨,像“浚澜”轮这种船,每小时挖泥量只有3000立方米,全年无休仅能处理0.26亿吨,不到淤积量的7%。而且这是不变的数字,加上黄河每年还在带来泥沙,比如中游黄土高原每年仍向河道输送16亿吨泥沙,可以说活效果不大。而且大规模人为搞,只会加剧破坏河床生态系统。

并不是我们这么想,外国人也这么想过。比如说1950年代苏联专家建议全面下挖河床,但计算发现需移除150亿吨泥沙,相当于三峡工程土方量的30倍。

黄河含沙量是世界首位,这种情况持续了2500年。西周时期,黄河年均输沙量仅1亿吨,到了汉代增加到3亿吨,明清时期突破10亿吨。主要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导致的,战国时期铁器普及导致黄土高原大规模垦荒,宋代人口南迁加速植被破坏,至明清时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已不足5%。

现在不少报道是“黄河变清”,2000-2024年黄河年均输沙量从16亿吨降至3亿吨,小浪底水库以下河段在非汛期可见清水。这种情况主要是1999年启动的退耕还林工程,让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从31%提升至63%,减少入黄泥沙12亿吨/年。小浪底水库通过“调水调沙”模式,累计冲刷下游河道泥沙28亿吨,主河槽过流能力从1800m³/s提升至4200m³/s。 宁夏河套灌区推广滴灌技术,减少灌溉引沙量40%。

不过去年一场暴雨,让潼关站含沙量瞬时值达300kg/m³。黄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先秦时期叫它“河”,汉代叫“黄河”。《诗经》中还描写是“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唐宋时期突破50%,河道淤积导致开封城地面在300年间抬升7米,形成“城摞城”奇观。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