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军校共办九期,没有哪两期的入学资格是完全相同的

荣迪看历史 2023-06-11 02:38:02

保定军校创建于清末,而开办于民初。最先所拟名曰陆军兵官学堂,是陆军军官教育四级中的一级。

清光绪三十年八月初三(1904年9月12日),由袁世凯实际把持的练兵处,拟定并经清皇颁布了《陆军学堂办法》。《办法》规定,军官教育分为层级递进的四级: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陆军兵官学堂、陆军大学堂。

陆军小学堂,每省一所(实际各地驻防旗兵营中也有开办),招收具备高小学历的少年,“教以普通课及军事初级学,并养成忠爱武勇机敏驯扰之性质,以植军人根本”。陆军小学堂三年毕业。

陆军中学堂,全国开办四所。第一中学堂设直隶清河,第二中学堂设陕西西安,第三中学堂设湖北武昌,第四中学堂设江苏南京。陆军中学堂招收陆军小学堂毕业者,“教以高级普通课及紧要军事学,并作成立志节守纪律勤服习的实际,以扩军人知能”。陆军中学堂二年毕业。

陆军中学堂毕业后,需进入部队当兵半年,体验士兵生活,名曰入伍生。

陆军兵官学堂,全国仅设一所,招收经陆军中学堂毕业并在部队当兵半年后的入伍生,“教以实行兵学,分讲堂校场野外教授演习,以造就初级武官”。陆军兵官学堂两年毕业,合格者成为陆军初级军官。

陆军大学堂,是培养高级指挥与参谋人才的机构。这个与本文无关,略去不说。

按这个《办法》,培养一名初级军官,需陆小三年,陆中二年,当兵半年,官校二年,总共要七年半的时间才能完成。

至清亡,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都已成功开办并已毕业了数期学生,唯独陆军兵官学堂,筹建数年仍不能行,直到进入民国后的的1912年,才终于建成开学。但这时的名称已经不再是原拟的陆军兵官学堂,而改称陆军军官学校。因该校位于保定,故而俗称作保定军校。

自1912年建成到1923年停办,保定军校一共开办九期。由于军事教育思想的改变,也由于政局的始料不及,保定军校这九期生源呈现出各不相同的资历。

第一期

保定军校开办时,陆军第一、三、四中学堂的第一期学生已经毕业并进入部队当兵,成为入伍生。这批入伍生本早该升入陆军兵官学堂的,但因该学堂迟迟没有开办,因而延误。陆军第二中学堂因开办较晚,故到军官学校开学时,第一期才刚刚毕业。而此时,陆军第一、三、四中学堂第二期又已毕业。军校开学时,便将四所陆军中学堂已经毕业的学生一并招录。

如此说来,保定军校第一期的生源,便含有陆军第一、三、四中学堂第一、二期毕业生,和陆军第二中学堂第一期毕业生。

第一期共毕业军官学生1114人,比较著名者,有唐生智、万耀煌、王天培、魏益三、杨爱源、孙楚、周玳、蒋光鼐、苏炳文、门炳岳、邓锡侯、田颂尧、孙震、李品仙、李兴中、晏道刚、左世允、郑大章、门致中等。

第二期

第二期的生源,绝大多数是陆军第一预备学校第一期毕业的学生,极少部分则是原本该进入军官学校第一期,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进入的入伍生。

进入民国后,原来的四所陆军中学堂改建成二所陆军预备学校。陆军第一预备学校设在北京,招收北方各省的陆小学生,陆军第二预备学校设在武昌,招收南方各省的陆小学生。因第二预校建成比第一预校稍晚,而南方各省陆小学生又到了升级入学的时候,故而第一预校第一期招生时,便打破原拟的南北方招生划定,而将全国各省陆军小学堂毕业生及各陆中在读的学生不分南北全部录入。这批学生经预校毕业后,到部队当兵半年,便成为军官学校的第二期学生。

第二期共毕业956人,比较著名者,有刘文辉、刘峙、刘兴、秦德纯、陈继承、陈铭枢、祝绍周、陶峙岳、熊式辉、赖世璜、廖磊、项致庄、鲍文樾等。

以上第一、第二两期的学生,囊括了四所陆军中学堂和由陆军中学堂改建的陆军第一预备学校的学生,因而学生的籍贯便是五湖四海,哪的都有。

第三期

第三期的情况与前两期不同。辛亥革命时,南方各省许多青年学生从军参加革命,名曰学生军。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南京陆军军官学校亦开始筹办,并在学生军中进行了考试甄选,录取并组建了入伍生团,只等军校办成就入校。但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取消,筹建中的南京陆军军官学校也留产了。这批军校的准学生没了去处,于是南京方面要求将其并入保定军校就读。北京政府因教育体制的关系,则要求其必须经过陆军预备学校毕业,方能进入军官学校。恰好这时位于武昌的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建成,这批南京军官学校的入伍生,便成为该校第一期学生。两年毕业后,升入保定军官学校,为第三期。

保定三期中,还有一小部分是由陆军第一预备学校第一期中的附课班入学的。这附课班,是原贵胄学堂的学生,人数不多,仅124人。

该期学生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与前两期生源来自五湖四海的情况相比,其绝大多数是南方人,那极少一部分北方人,即全部是原贵胄学堂的学生。第二个特点,即他们当中,有的是读过陆军小学的,也有的是没读过的,而没读过的反而占多数。

第三期共毕业801人,比较著名者,有白崇禧、黄绍纮、何健、刘建绪、徐庭瑶、张治中、赵观涛、俞作柏、萧山令、夏威、刘和鼎、陈安宝、毛炳文、陈焯、蔡忠笏、陈时骥、张义纯、徐祖贻等。

第四期

第四期更特别。该期学生是陆军第二预备学校第一期的附课生升入的。这批附课生,是湖北陆军中学堂的学生并入第二预校的。这是一批十分特殊的学生。

特别容易混淆所以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湖北陆军中学堂,虽然校址也在武昌,但它并非原来设于武昌的陆军第三中学堂。陆军第三中学堂系清末全国四所陆军中学堂中的一所,所收学生有湖南、湖北、广西、云南、贵州等数省,是国家级陆军中学堂,该中学堂已于民国建成后停办,在此基础上改建为陆军第二预备学校。而这个湖北陆军中学堂,只是湖北省的陆军中学堂,招生亦仅限于湖北一省,全部是从湖北学生军中录取的。

省办陆军中学堂,只有湖北一例,其他各省不曾有过。为什么单单湖北有此一例,这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上讲,作为首义之省,又率先建有独立政权的湖北军政府,难免有些许特殊化的思想。客观上讲,是因为起义后湖北是革命军与清军的主战场,湖北的学生军参加作战和执勤,多数没能参加南京陆军军官学校的招考,所以才在南京临时政府的默许下自行开办军校以容纳。其实,湖北不仅仅办了陆军中学堂,还正在筹办军官学校,只是没能建成便被取缔了。

南北合议成功后,原来南京临时政府对湖北独立开办军校的默许并不为北京政府所承认,这所陆军中学堂被勒令停办了。已经招收的四百多名学生,又进行一次严格的考试筛选,淘汰一半,剩余二百多人并入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作为该校第一期的附课班。正规班升入保定军校成为第三期后,又过了半年,该附课班进入军官学校,成为第四期。

因为这个特殊的原由,该期学生的特点:一是与第三期入学时间相差甚短,只有半年;二是人数很少,仅209人;三是学生的籍贯单一,几乎清一色的湖北佬。

这批学生,和第三期的经历一样,有的是陆军小学堂毕业的,也有的是普通文学堂的学生。

第四期军官学生较著名的,是北伐时曾经红极一时却又昙花一现的新桂系中的小鄂系首领胡宗铎、陶均二人,另有朱怀冰、尹呈辅,程汝怀等。

第五期

第五期学生的来源由两部分组成。其中的绝大多数,是陆军第一预备学校第二期毕业生经入伍后入学的。和军官学校第二期的生源一样,是经过陆军小学堂、陆军预备学校、入伍生,然后升入军官学校的。与军官学校第二期所不同的,是陆军第一预备学校第二期招生时,负责招收南方各省学生的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已经开办,故第一预校这一期按原定的招生区域划分只在北方各省招生。因为这个原因,保定五期极少南方人。

该期另有一小部分,是原来陆军军士学校毕业生,共53人,也进入陆军第一预备学校第二期,然后又一同进入军官学校的。所以说,保定五期中,也有极小一部分并未进过陆军小学堂,即这53名军士学校出身者。

第五期共毕业630人,其中的佼佼者,有傅作义、张荫梧、赵承绶、楚溪春、乔明礼、王靖国、李服膺、吴克仁、刘翼飞、郭恩霖、曾延毅、严重、蓝腾蛟、牛元峰等。

第六期

第六期学生的主要来源也由两部分组成。其中的绝大多数,是陆军第一预备学校第三期毕业生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第二期毕业生。另有一小部分是袁世凯模范团第二期的学兵,模范团解散后也并入该期就读。和前一部分不同的是,这批学兵,是既没读过陆军小学,也没进过陆军预备学校。

保定第六期因为招收了陆军第一、第二两所预校的学生,所以南方人北方人都有。

这一期人数最多,共毕业1333人,成为名将者也最多,而尤以广东省籍的学生突出。邓演达、叶挺、余汉谋、黄琪翔、黄镇球、李振球、李汉魂、吴奇伟、叶肇、欧阳驹、缪培南、朱晖日、李扬敬、邓龙光等,均来自广东。其他如郝梦龄、刘家琪、顾祝同、上官云相、赵博生、刘茂恩、李文田、周浑元、韩德勤、阮玄武、郭忏、樊崧甫等,也是一时将帅之选。

第七期

第七期学生系由前边各期中因各种原因休学、因故应该入学而没能入学和留级的学生所组成,因而前边各期所具有的情况在第七期中都可能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这期学生中,有两个省籍的学生特别集中,一是福建籍,一是河南籍,这是有原因的。

福建籍学生集中,是因为辛亥革命中的福建省北伐学生军,本来应该进入第三期就读,但因故没能入学,于是才补录入第七期就读。

河南籍学生集中,则和袁世凯的模范团有关。模范团的兵源,河南子弟占了很大的比重。后来袁死,模范团解散,学兵中的一部进入军校第六期,余下的则全部进入到了第七期。

该期学生是各期中人数最少的,仅191人,著名者有陈长捷、黄维刚、刘尧宸等。

第八、九两期学生来源与前七期又有不同。因为两期特殊的招收与入学经历,这里要先说第九期。

第九期

进入民国后,北京政府仿效德国陆军教育体制,取消了陆军小学堂的教育,改变为直接在普通中学毕业生中招生,经过陆军预备学校毕业并到部队当兵半年后,进入军官学校,是为陆军三级教育体制。

1917年,原陆军小学堂毕业的学生,或已经升级,或已遭淘汰,打这年起,军官学校开始从普通中学招收军官学生,进入陆军预校学习,待学习两年期满合格后进入军官学校。

这个时候,陆军第二预校已经停办。没了第二,第一预校的第一冠名也便取消,就改叫陆军预备学校了。

这批预校的学生,按出身学历,又分成三种情况:其一,也是占多数者,是从普通中学招收的学生;其二,是前期预校学生中少数因参加讨袁战争而缀学者,经争取,复学继续就读;其三,是冯国璋在南京所办的学兵营的学兵,因学兵营解散,也并入预校就读。

按招生时间排序,他们本来应该是军校第八期,但因为学制上的原因,阴错阳差,却成了第九期。至于怎么个阴错阳差,后面再说。

第九期共毕业702人,比较著名者, 有董振堂、张克侠、何基沣、边章五、郭寄峤、刘多荃、施中诚、周福成、李觉、牟中珩、汤尧、陈宝仓等。

第八期

第八期的生源十分的单纯。为了尽快地向陆军军官教育的二级体制过度,1918年,北京当局取消了陆军预备学校的教育,从而彻底完成了军官教育体制的变革。改革后,军校直接从普通中学毕业生或具备相当学历的青年中招生,经录取后,先在部队当兵九个月,然后直接进入军官学校就读。

因为少了两年陆军预备学校的环节,这批1918年招收的学生,当他们走完了当兵九个月的过程,正式进入军官学校时,早于他们一年招录的学生,此时却还在预校学习。因为走了捷径,后来者居先,反到比先来者更早进入官校,成为第八期。

第八期共毕业638人,著名者有陈诚、罗卓英、周至柔、王东原、王以哲、刘珍年、刘春荣、裴昌会、郜子举、史泽波、马法五、宋肯堂等。

保定军校前后九期学生中,第一、二、五、六期的绝大多数是进过陆军小学堂的,第三、四、七期有的进过,有的没进过;第一至七期、第九期的绝大多数是进过陆军中学堂或陆军预备学校的;唯独第八期,是既没进过陆军小学堂,也没进过陆军中学堂或陆军预备学校,全都是从普通中学毕业生中招录,直接进入军官学校的。

搜集整理得不一定准确和全面,欢迎批评指正。

(搜集整理不易,转载请注明原作者)

0 阅读:17

荣迪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