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历史连载630-新中国第一所无线电大学-源自3校-电子科技大学

我是通信人时游 2024-07-14 19:32:45
通信历史连载630-新中国第一所无线电大学-源自3校-电子科技大学

1952年-1953年:院系调整,四川省(包括重庆市)仅有高等院校18所,其中工科院校4所,没有一所专门承担无线电专业高级人才培养的院校。

1955年:国务院《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提出:“高等学校尤其是高等工业学校过分地集中在沿海城市的状况,在今后的发展计划中,应该逐步地加以改变…内地的高等学校应该按照合理的部署,逐步地建设起来。”

1955年3月30日:高等教育部向周恩来总理呈送《关于沿海城市高等学校1955年建设任务处理方案的报告》中提出:“将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交通大学等校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调出,在成都建立无线电工程学院。”

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交通大学的电讯系:1952年-1953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大调整时,从同济大学、中山大学、 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广西大学、厦门大学、金陵大学、湖南大学、岭南大学、南昌大学、山东工学院等全国许多高校的电讯系合并而成的,所以集中了全国电讯方面的大部分专家。

七位中央领导人审阅的故事:

1955年4月2日:主管文教工作的陈毅副总理审阅后作了批示,并送陈云副总理审核。1955年4月7日:陈云表示同意高教部党组意见,并请刘少奇、朱德、彭真、邓小平四位书记处书记审阅后退周恩来。1955年5月:周恩来主持国务院会议,正式决定在四川成都建立中国第一所无线电大学,并确定由高等教育部与第二机械工业部负责新院的筹建,由高教部负责配备师资,二机部负责行政干部。1955年6月29日:高等教育部发布《关于成立成都无线电工程学院的通知》指出,根据中央指示:高等教育建设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及国防建设的要求,必须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计划相配合。全国高等工业学校的院系、专业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1955年7月21-28日:北京第二机械工业部会议室,召开成都无线电工程学院的筹备会议;会议决定,成立“成都无线电工程学院筹备委员会”以及下属秘书、基建、教务三个组,并从即日起开始办公。

1955年9月14日:高等教育部和第二机械工业部联合发出“关于筹建成都无线电工程学院方案”的通知。该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1)校名及领导关系:校名定为成都无线电工程学院,由第二机械工业部负责管理。

(2)建校基础: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建立,以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及华南工学院、交通大学两校的电讯系为基础。将①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学、电气真空技术两个专业,②华南工学院电话电报通讯、无线电通讯及广播两个专业,③交通大学电话电报通讯专业调整出来并入新校。各校各有关专业学生一律调入新校,1953及1954两年级各班仍按原教学计划执行;1955年招收新生全部按新校所设电讯制造各专业教学计划培养。

(3)专业设置:1956年先设下列四个专业:无线电工学、电气真空技术、无线电零件和绝缘材料制造、有线电通讯机制造。

(4)学制:自1955年起,所招各班学制一律为5年,其余原有各班仍按旧学制执行……

(5)调入学生与招生计划:由各校调入学生计901人,1956年招收750人。

(6)师资来源:专业课师资由各有关学校原有专业课师资(除其中一部分支援北京邮电学院外)调入新校;公共必修课、基础课、基础技术课讲课教师(包括已开课的助教)除由华南工学院负责支援一部分外,其余所缺讲课师资,由高等教育部与第二机械工业部共同研究另行解决。

(7)干部来源:行政干部均由第二机械工业部负责配备;各校有关系办公室职员、系所属教研组及实验室内教辅人员与技术员工均随系调入新校。

(8)设备和图书:各校调到新校去的系或该专业用设备和图书,应随专业调整到新校。

1955年10月:教育部批准,成都无线电工程学院更名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1955年11月: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七局局长吴立人被任命为学院筹委会主任及首任院长兼党委书记。要求在一年内将上海、南京、广州三地的三个系的师生、物资、图书、设备迁到成都,合并重建成为新学院,并要求必须在1956年秋季按时招收新生开学。吴立人毅然接下了“军令状”。

1956年2月4日:中共四川省委常委会议正式决定,学院院址设在成都市东北郊府青路以东、沙河以西的保和乡地区。随后开始大规模基建工作。

1956年4月11日:主楼破土动工。

三院校西迁组建成电差点失败的故事:

1956年6月:南京工学院在给江苏省委的报告中提到:“集中西迁成都将不利于全国电子工业和电子教育的发展与布局。”1956年6月:南京无线电厂等大工厂向江苏省委反映:“西迁对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厂校合作以及教育、工业的发展不利。”1956年7月:周恩来根据南京工学院教授的联名电报意见,在听取了江苏省委的汇报后,返京主持会议。高等教育部会同第二机械工业部邀请三校院长聚焦北京讨论,最终做出3条决定:①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留南京停迁;②调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15名教师去成都支援新校;③南京工学院已运入川的设备,除有线电部分外,其余全部运回南京。上海市委根据交通大学师生的意见,在给中央的特急电报中强调:“专家以交大西迁将影响学生质量、科学研究、特别是培养无线电人才的任务,要求改变部署,停止迁校。”“……交大电讯系原定今夏调整至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师资,是否可以留下一部分……,南京工学院原定调整至成都的亦可留下部分师资……把各校无线电师资过多集中在一、二所学校里,对将来发展不一定有利……”高等教育部在报周恩来的呈文中提到:“从上海的角度考虑,的确还需要一所机电性质的高等工业学校……在上海留一个机械电机方面的摊子。”1956年6月:周恩来花费大量精力听取各方面对于交通大学迁校问题的意见。1956年6月4日:周恩来在交通大学迁校会议上讲话:“工业的布局,教育的部署是不平衡的,不合理的……院系调整的必要性就在这里,必须肯定,否则会否定一切,引起思想混乱……”,“如别的学校都要回老家,如果我们从哪里来回哪里去,那就是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就不可能有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院系调整的缺点要克服,但不能否定院系调整正确的方针……”。周恩来专门就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讲到:“……无线电调整到成都,因为西南是无线电工业基地,不是调整早了,而是调整晚了,注意的晚了……”,“无线电搞迟了,必须抓紧搞,骨干师资必须加强,其他学校有人应调动,交大也是一样,包括交大的力量,必须支援。”

1956年8月:一艘3000吨的大轮船载着交通大学和南京工学院的师生、家属、仪器设备、图书,逆流而上,经武汉、宜昌、到达重庆,弃船换车,经过半个月的跋涉,来到成都。

1956年9月初:沙河校区电子通信大楼、教学主楼两翼和4幢教职工眷属宿舍15639平方米、3幢教职工单身宿舍15505平方米、教职工食堂1329平方米竣工。成电主楼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该楼建成于1957年,建筑雄伟庄重,楼体长223米、宽75米,是当时成都体量最大的单体建筑。

1956年9月17日:在还未装上楼梯栏杆和座椅的主楼,成电学子迎来了第一堂课。学院仅有2个系:有线电系和无线电系。原定的电真空器件专业和无线电零件与绝缘材料制造专业由于建校计划的调整而推迟建系。

1956年9月25日:成电创办首张报纸

1956年9月29日下午3时:全校3000多名师生员工和来宾,在主楼东边体育场隆重举行了新中国第一所无线电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首届开学典礼;郭沫若题写“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校名。学校定位为中国培养无线电工业干部(人才)的主要基地,重点为中国无线电工业部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吴立人院长说:

“把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办成我国乃至整个亚洲第一流的无线电大学!”“我们的学院是经过院系调整组成的,教职工同学来自四面八方,因此,必须注意做好团结工作。” “培养电讯制造方面的高级技术干部,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发展的需要”

1956年10月:成电聘任的第一批苏联专家罗金斯基和列别捷夫到校,学院成立电子器件系。

1956年11月16日:周恩来总理签署命令,任命吴立人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院长。在周恩来的支持和时任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同志的直接帮助下,聘请了一批苏联专家做学院顾问。吴立人在回忆成电建院的往事时说:“这些教授都是成电无线电和有线电学术和学科的奠基人,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是成电的功臣。”

1956年底:学校在校生1835人,包括:来自华南工学院无线电通讯及广播专业90人(1953、1954、1955年招生各30人)、电话电报通讯专业120人(1953、1955年各招生30人、1954年招生60人),交通大学电话电报通讯专业180人(1953、1954、1955年招生各60人),1956年实际招收的新生1445人。

1957年: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概况介绍、招生简章。

1957年2月:无线电零件系成立。

1957年6月:金工实习工厂厂房建成,当年购进各种机床设备104台,组建3个车间:木、铸、锻、焊车间,教学实习和生产车间,科研教工车间。

1957年8月:学校第一届毕业生。

1957年:

1957年底:学校在电讯工程教育方面有教授18位、副教授8位、讲师30余位。

1958年:设夜校部,创办夜大学。

1958年:三系第一届毕业生。

吴立人陪同苏联专家。

1958年:大量教师接受审查,当时有48个班,一千多名学生,本来就不足的师资力量更加捉襟见肘。学校决定从一部分优秀的学生中抽一部分出来边学边教。

1958年:反右时期,吴立人院长坚决反对把那么多教授、学生定为右派,并拍案奋起说:“没有这些优秀的老师,怎么培养国家尖端人才。”。工作组说:“他们不是右派,你就是右派。你连香花、毒草都分不清,你就是右派。”。周恩来没有同意,反对把吴立人定成右派,而只是定性为“严重右倾”。

1959年:吴立人因为“严重右倾“的问题被撤销了党内外一切职务,由七级降到八级,被悄然调离成电。副院长谢立惠接任院长。

1959年:学校食堂开始使用饭菜票,到1997年,取消饭菜票。

1959年底:成电从最初的2个系2个专业增加为6个系18个专业。其中有的专业在国内高校中属于最早建立,部分专业也走在国内大学的前列,在国际上也属尖端学科。来校的苏联专家们-布拉金(无线电设备元件、零件专业)、沃捷列夫斯基(陶瓷专业)、罗金斯基(无线电测量)、列别捷夫(超高频电子学)、波列沃布拉仁斯基(磁性材料)、沙波斯柯夫(计算技术)、哈斯宾(无线电定位)和日喀略夫(电子束管)分别在他们所擅长的无线电测量技术及设备、电真空器件、无线电通讯设备、绝缘材料与器件、半导体器件、无线电遥控与遥测、雷达等7个专业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60年3月:学院召开第一次科学讨论会。

1960年10月: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老师缺乏的故事:

1960年:学生数达到7000余人。青年助教的比例占到90%以上,老教师数量特别少。为了解决师资困难,院党委会提出“在三年内建立一支相应的师资队伍,是办好学校的关键”,计划从在校三、四年级学生中抽调680人培养做师资,并确定了对他们的培养方法:派外进修115人,在校培养565人。1961年:在校学生数超过10000人,教师需求数大幅增加。最后实际只抽调了397名学生,但这批学生的选留,有效地缓解了当时师资的严重缺乏。1965年:成电的教师总数达到892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7人,讲师84人,不仅师资数量得到充实,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1961年:划归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被确定为七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

60年代:学校的体育运动会。

文革期间:

1970年:划归四机部和解放军总参通信兵部共同管理。

1971年: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3年:实习工厂更名为国营永红机械厂(4200厂),各系管辖的一、二、三、五车间也划归工厂。

1974年:校医院。

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陈湖教授为文革后首届大学生上课。

1978年:王甲纲担任第三任院长,学校恢复研究生教育。沙河畔晨读的学生

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当年电子工业部唯一招收博士生的单位。3个博士学科点:“信号、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和“电子物理与器件”。

1983年11月25日: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授予以硕士研究生身份申请博士论文答辩的曾令儒博士学位,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电子工业部备案。这是学院授予的第一个博士学位,曾令儒成为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个工科电子学博士。随后,学院首批招收的7名博士研究生陆续被授予博士学位。

1985年3月21日:学院举行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大会,向8名博士(曾令儒、阮成礼、刘跃武、吴正德、王俊毅、杨中海、徐孔义、彭仲秋)授予博士学位证书。

1985年:学院授出博士学位8个、硕士学位288个,博士研究生的人数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二。

1986年:建院30周年

1988年5月: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

1988年9月16日:学校召开更名暨校庆大会。

1989年:成为全国16所工科重点大学科技工作研讨会成员。

1992年:成立电子工程学院、信息材料工程学院。

1994年:成立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1994年12月:建成3300平方米的简易室内体育馆(风雨操场)。

1997年10月: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1998年:冶金工业部所属的成都冶金干部管理学院并入电子科技大学。

1999年前后:宿舍12栋诞生了学生自组的网络BBS“动力无限”,是全国高校内最早的一批校园BBS之一。

2000年4月:电子科技大学由信息产业部主管划归教育部主管。

2000年6月:获批建立研究生院。

2001年:教育部和四川省政府签约共建学校。

2001年9月: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成立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物理电子学院、光电信息学院、自动化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应用数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示范性软件学院、体育部。

2001年11月:学校对主楼进行大规模的装修改造,形成了一座独特的欧式风格建筑

2003年:成立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

2004年:成立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1956年-2005年:校报

2006年: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签署共建电子科技大学协议。

2007年9月:清水河校区投入使用,是学校的主校区。

2014年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成为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正式开始医学院的建设。

2014年7月:确定校训为:“求实求真 大气大为”。

2016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教育部决定共建电子科技大学。

2017年:入选双一流A类高校。

2019年:教育部和四川省签约推进电子科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2020年:学校主楼。

2022年2月:学校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3年1月11日:电子科技大学与四川省教育厅、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航(成都)无人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四川省无人机学院在电子科技大学正式成立。

2024年6月:学校的官网

设有清水河、沙河、九里堤三个校区,校舍总建筑面积149万余平方米设有40余个教学科研单位、研究机构,65个本科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8个。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科为A+,A+学科数并列西部高校第一。

0 阅读:0

我是通信人时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