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野的“二号人物”,1955年只获得上将军衔,下属却成了大将

粤城时刻 2025-04-23 09:05:54

说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大家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那些耳熟能详的元帅和大将,比如彭德怀、林帅、刘伯承等。但今天咱们要聊的,是一个稍微低调点的人物——张宗逊。

他是一野,也就是第一野战军的“二号人物”,地位仅次于彭德怀。可到了1955年解放军第一次评军衔的时候,他只拿到了上将军衔,而他的下属许光达却成了大将。

这事儿听起来有点反常,对吧?一个“二把手”居然不如自己的下属军衔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从农村娃到一野副司令员

张宗逊这个人,出身挺普通的,1908年2月7日生在湖南湘潭一个穷苦农民家里。那年头,能吃饱饭就不错了,更别提啥文化教育了。可他命硬,1927年赶上了秋收起义,跟着队伍闹革命,第二年就入了共产党,从此走上了打仗的路。

张宗逊在红军时期那真是从基层干起来的,连长、团参谋长、军参谋长,一步一个脚印。长征的时候,他跟着中央红军走了那条九死一生的路,中间还打过不少硬仗。别看他年纪不大,脑子活,指挥部队也有一套,算是红军里比较靠谱的中层干部。

到了抗日战争,张宗逊跟着八路军120师上了前线,当了358旅的旅长。这支部队在贺龙领导下,主要在华北敌后搞游击战。他带兵打过雁门关伏击战,那一仗干得漂亮,把日军的运输线砸了个稀巴烂。

后来百团大战,他也没闲着,带着部队到处破坏日军的铁路和据点,弄得鬼子头疼不已。这段时间,他打仗的风格挺灵活,游击战那套玩得溜得很。

解放战争一开始,张宗逊被派去指挥大同战役。这仗是个硬骨头,他带着10多万部队想啃下来,结果没啃动。敌人是傅作义,狡猾得很。

张宗逊这边情报没跟上,兵力也没用对地方,最后打了个败仗,部队损失不小,晋察冀根据地还跟着遭了殃。这一下,他算是栽了个跟头,指挥权也被收了回去。

不过,他运气还不赖,后来调到西北野战军给彭德怀当副手,跟着彭总打仗特别卖力。延安保卫战、沙家店战役,他都出了大力气,尤其是1949年的兰州战役,跟彭德怀配合得天衣无缝,把兰州拿下来,算是给西北解放立了大功。

1949年以后,张宗逊继续干大事。先是当了一野兼西北军区的副司令员,带着部队剿匪、搞建设,把西北那块收拾得服服帖帖。

1952年,他升了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管军事训练和战略规划。后来还当过军事学院院长、总后勤部部长,一直到1978年退下来。这几十年,他没啥惊天动地的新闻,但工作踏实,算是军队里的老黄牛。

1998年张宗逊在北京去世,活了91岁。他拿过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还有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功劳簿上写得满满当当。他的儿子张又侠后来也当了上将,还进了中央军委,这家子算是把军人传统传下去了。

1955年评军衔,为啥张宗逊没当大将?

1955年解放军评军衔,这可是新中国头一回给将领们论功行赏。

张宗逊作为一野的副司令员,按理说怎么也得是大将吧?可结果出来,他是上将,而他手下的许光达成了大将。

先说个大背景,第一野战军在解放战争里主要打西北,敌人是胡宗南那帮人。西北那地方穷,地广人稀,部队规模一直不算大。1949年5月,一野也就17.6万人。别的野战军呢?二野28万,三野42万,四野更是80多万。

评军衔这事儿,不光看你职位高低,还得看你部队的贡献和实力。一野这点家底,摊子铺不开,高级军衔的名额自然少得可怜。彭德怀是元帅,这没得说,可一野再出大将就得掂量掂量了。

全国就10个大将名额,各野战军都得照顾到,要是给一野分多了,二野、三野、四野那边不得有意见?所以,张宗逊虽然是“二号人物”,但名额这块儿卡得死死的,他挤不上去也就不奇怪了。

再看看许光达为啥能当大将。这家伙的资历跟张宗逊不太一样,他是红二方面军的人,早年在贺龙手下干过红三军第八师师长。

红二方面军那段历史挺惨的,“肃反”搞得乌烟瘴气,好多将领都没活下来,许光达算是少数幸存的骨干。到了1955年评军衔,中央得考虑各支部队的历史代表性,不能光盯着中央红军那一拨。

张宗逊呢,他的红军经历主要在中央红军,长征、反“围剿”都参加了,资历很硬,但没啥特别的“标签”。许光达就不一样了,他代表的是红二方面军的历史,评个大将既是给他个人功劳,也是给红二方面军撑脸面。

前面提过,他打大同战役那会儿失手了。这仗本来是想拿下大同,给晋察冀根据地开个好头。

结果傅作义玩了一手声东击西,张宗逊没看透,兵力分散,最后攻城没成,打援也没捞着好处,部队折了不少。这事儿影响挺大,上面估计对他指挥能力打了问号。

还有1947年的西华池战役,他带着优势兵力打胡宗南,本来能全歼敌人,结果又没打好,跑了不少漏网之鱼。这两次失误,让他从前线指挥官变成了彭德怀的副手。

虽然后来在西北战场表现不错,但评军衔这种大事,肯定得翻旧账。1955年1月的时候,张宗逊其实进了大将候选名单,可中央开会讨论时,有人提了他的失误,最后名额给了许光达,他就被挤到上将那一档了。

把这几点加起来看,张宗逊没当上大将还真不是运气不好。一野规模小,名额有限;许光达有红二方面军的代表性,占了先天优势;张宗逊自己又有失误,评价打了折扣。

评军衔这事儿,不是单纯看职位高低,得综合资历、战绩、部队贡献,还得平衡各方利益。张宗逊卡在这几条线上,差了那么一口气。

张宗逊后来的路:低调但不平凡

没当上大将,张宗逊也没啥怨言,照样干活卖力。新中国成立后,他先是帮着彭德怀收拾西北,剿匪、修路、建基地,忙得不亦乐乎。

1952年当了副总参谋长,管军事训练,搞得有声有色。后来又去了军事学院当院长,给部队培养了不少人才。1973年,他干到总后勤部部长,管全军的吃喝拉撒,直到1978年退下来。

退了以后,他也没闲着,写回忆录、跟军校学生聊经验,把自己的故事留下来。2008年他出了书,叫《张宗逊回忆录》,里头全是干货,对研究解放战争挺有帮助。他还当过几届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国家大事讨论,一直忙到晚年。

1998年9月14日,张宗逊在北京去世,91岁的高龄也算长寿了。他这一辈子,从农村娃走到将军,经历了北伐、长征、抗日、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啥苦都吃过,啥功都立过。虽然没拿大将军衔,可他的贡献谁也抹不掉。

0 阅读:576

粤城时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