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不要再折腾农民了,不让建房不让搞副业,农民已经很难了

粤城时刻 2025-04-23 09:02:52

温铁军,这位常年为农民发声的学者,最近又抛出了一句让人深思的话:别再折腾农民了,不让建房,不让搞副业,农民的日子已经够艰难了。

这话听起来简单,却戳中了农村的痛点。农民为国家扛了多少重担,可如今连盖个房、搞点副业都处处受限,生活怎么过?农民的出路到底在哪儿?

温铁军是谁?温铁军,1951年5月生在北京,祖籍河北昌黎,算是地道的北方人。他的人生轨迹跟“三农”问题绑得死死的,从年轻时下乡插队,到后来成为国内顶尖的农村问题专家,几十年来没离开过这片土地。

1968年,17岁的温铁军响应号召,去了山西插队。那会儿他跟农民一块儿下地干活,住土坯房,吃杂粮,切身体会了农民的苦。

1977年恢复高考,他考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3年拿下法学学士学位,后来又在中国农业大学读了管理学博士,1999年毕业。这一路学下来,他没把自己框在书本里,而是把农村当成了最大的课堂。

1985年到1990年,温铁军在国务院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工作,直接参与农村政策调研。那时候,改革开放刚起步,农村政策千头万绪,他跑遍了大江南北的村子,调研土地承包、乡镇企业、农村金融,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1990年,试验区办公室并入农业部,他继续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做研究员,主持过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比如“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经济社会变迁”。

2000年,他跳槽到中国体改研究会,负责刊物和政策调研,还搞了不少社会活动,比如组织农村合作社的试点。

2004年,温铁军被中国人民大学挖过去,担任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一干就是九年。他在这儿建了乡村建设中心、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还当过农村金融研究所的头儿。

2012年,他在西南大学重启了晏阳初1936年创办的“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担任执行院长。2013年,他又被福建省列入“百人计划”,兼任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建学院执行院长。

温铁军还拿过国务院特殊津贴,当过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发表了《八次危机》《去依附》等重磅著作。他的研究领域很广,涵盖发展中国家比较研究、乡村治理、农村金融,但核心始终是“三农”问题。

温铁军有个绰号叫“温三农”,不是因为他姓温,而是因为他把“三农”看得比啥都重。他常说,中国不是农业大国,是农民大国。

这话听着简单,却点出了中国农村的本质:农民不仅是种地的人,更是承载国家发展的基石。他反对照搬西方农业模式,认为欧美的大农场、大资本那一套在中国行不通,容易毁了小农经济。

2000年代,他在媒体上公开批评“公司化农业”,说这会导致农民失去土地,得不偿失。2014年,他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直言,如果新农村建设还学西方,准会“一地鸡毛”。

温铁军的观点不是没争议。2024年,有YouTube视频批评他“赶走资本、回归农村”的主张,说这忽略了工业化对农业的正面作用,把他贴上“耻辱柱”的标签。

温铁军没直接回应这些批评,但他一贯的风格是用数据和调研说话。他跑过上千个村子,访谈过无数农民,调研笔记摞起来比人还高。他的研究不光是写论文,还推动了不少实际项目,比如乡村合作社、生态农业试点。

这些经历让他在学界和民间都有影响力,但也因为太直白,惹过不少争议。比如,他批评过地方政府圈地运动,说这是“以地套现”,害了农民的利益。

到了2025年,温铁军已经74岁,依然活跃在“三农”领域。他不再是大学院长,但还在西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地方做研究,偶尔接受媒体采访,谈乡村振兴和农民的出路。他的声音,依然是农村政策讨论里绕不开的一股力量。

为啥温铁军会这么说?

温铁军那句“不要再折腾农民了,不让建房不让搞副业,农民已经很难了”一出,网上炸了锅,网友纷纷留言,说他讲出了农民的心声。

农民为啥难?温铁军点出了两大痛点:建房受限和副业受阻。这两个问题,听着是小事,背后却牵扯到农村的生存逻辑和政策设计。

先说建房。农民盖房,本来是为了有个安身的地方,可现在想在村里建房,比登天还难。2018年,国家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农村宅基地管理要规范化。

这本是好事,可落实到地方,问题就来了。很多地方要求农民建房得走繁琐的审批流程,得先申请宅基地使用权,再提交建房设计图,层层审批下来,少则半年,多则一两年。

2020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格落实“一户一宅”,禁止城镇居民到农村买宅基地。这政策是为了保护农民权益,可在执行中,不少地方直接“一刀切”,连农民自己盖房都被卡得死死的。

更麻烦的是,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2021年,温铁军在《观察者网》采访中提到,城镇化进程中,有些地方为了搞房地产开发,强拆农民的自建房,逼他们进城买商品房。

可城里的房价,动辄几千上万一平米,农民哪买得起?2022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133元,而城镇居民是49283元,差距两倍多。农民攒一辈子钱,也未必能在城里买套房。

温铁军还提到,城市为了消化过剩商品房,把教育、医疗资源跟房产绑定。2023年,他在凤凰卫视节目中说,农村小学几乎全被关了,想让孩子上学,只能进城,但进城得先买房。这等于把农民逼到了死胡同:村里不让盖房,城里买不起房,住哪儿?

再说副业。农民光靠种地,收入低得可怜。2023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农业收入占农村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不到30%,大部分钱得靠打工或副业挣。

可现在,副业也越来越不好搞。2020年,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环境整治的指导意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这政策出发点是好的,可落实到地方,变成了禁止农民搞传统养殖。

温铁军在采访中提到,很多地方不让农民养鸡、鸭、鹅,说这污染环境。确实,传统养殖有粪便、臭味的问题,但“一刀切”禁养,直接断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2022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规模化养殖场占比超过60%,但小农户的养殖活动被严格限制。温铁军认为,这等于把农民的副业空间挤没了。

他在2024年《观察者网》采访中说,农民不像城里人,有技术、有资源,他们的副业往往就是养点家禽、种点果树,简单但实用。可现在这些都不让搞,农民还能干啥?

更别说,农村的教育水平低,技术培训少,农民想学点高技术含量的副业,比如电商、加工,根本没门路。

2023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66.7%,远低于城镇的86.3%。没网、没技术,农民的副业路子被堵得严严实实。

温铁军还提到,农村的“空心化”加剧了这些问题。2023年,他在凤凰卫视节目中说,农村空心化不是自然现象,是人为造成的。教育、医疗资源全往城里集中,年轻人跑去打工,村里只剩老人和小孩。

2022年,全国农村常住人口4.91亿,占总人口的34.8%,比十年前少了1.3亿人。村里没人,地荒了,副业也没人搞。温铁军认为,政策设计得再好,执行时不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就是“折腾”。他呼吁,政府得给农民留条活路,别把他们逼得进退两难。

这些问题背后,还有个深层原因:资本的力量。温铁军在2024年《腾讯新闻》采访中说,资本下乡不是为了帮农民,而是为了低价抢资源。

2010年代,全国掀起过三次圈地高潮,地方政府以“以地生财”“以地套现”为名,征占农地,搞工业园区、房地产。2020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8.4万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0%以上。

农民的土地被征了,补偿却少得可怜。温铁军认为,这种模式让农民既丢了地,又没得利,建房、副业的限制不过是这种逻辑的延续。

温铁军的话说出了农民的苦,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农村的困境。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强调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致富渠道。这算是对温铁军呼吁的某种回应,但具体效果还得看执行。

2024年2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政策听起来挺好,可落实到村里,依然面临老问题: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

202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突破2.2万元,比2023年涨了8%左右,但跟城镇居民的差距还是没缩小。

温铁军在2024年《观察者网》采访中说,农民增收不能光靠种地,得靠二三产业的增值收益。

他举了日本综合农协的例子,说日本99%的农民都加入农协,分享加工、销售、金融的收益,收入比城里人还高。他建议中国也得建类似的综合性组织,把农业、加工业、服务业打包,让农民多分一杯羹。

可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2024年,全国农村合作社数量超220万个,但大部分规模小、效益差,真正能让农民致富的没几个。

温铁军还提到,乡村振兴得让市民下乡,跟农民一块儿创业。2024年,重庆南岸区放牛村搞了个分红大会,村民靠集体经济分到了几千到上万元不等的红利。这事儿上了新闻,温铁军在采访中点赞,说这就是城乡融合的好例子。

可全国范围看,这样的案例太少。2023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66.2%,但农村人口回流的速度慢得像蜗牛。温铁军认为,政策得给市民下乡开绿灯,比如放宽宅基地流转限制,简化创业审批,不然光喊口号没用。

2025年,温铁军74岁,身体还硬朗,但公开露面少了。他把更多精力放在研究和教学上,带学生跑村子,做县域经济的比较研究。

他在西南大学的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组织了不少调研,重点研究怎么盘活农村的沉淀资产,比如闲置的宅基地、荒废的农田。

他还在福建农林大学推动乡建项目,帮当地村子搞生态农业、乡村旅游。2024年,他在采访中说,乡村振兴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但得真刀真枪地干,不能老停在文件上。

温铁军的观点依然有争议。2024年,有学者在学术论坛上批评他过于强调小农经济,忽视了规模化农业的效率。

温铁军没直接反驳,但他用数据说话:2021年,中国农业GDP是美国的5.8倍,但农民的收入却远低于美国农场主,说明光靠规模化解决不了增收问题。他还是那句话:中国是农民大国,政策得向农民倾斜。

未来几年,乡村振兴的政策会怎么走,农民的日子能不能好过点,还得看实际行动。2025年,中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居民收入要大幅提高。

可温铁军提醒,现代化不能只看数字,得看农民的获得感。他认为,建房、副业这些小事,恰恰是农民生活的命脉,政策得接地气,别老让农民为别人的目标买单。

温铁军的故事,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国农村几十年变迁的缩影。他从插队知青到三农专家,一路走来,见证了农民的苦与盼。

他的呼吁,也许不能立刻改变现状,但至少让更多人听到了农民的声音。农村的路还长,农民的日子还得慢慢熬,但有了温铁军这样的学者在,农民至少不孤单。

0 阅读:0

粤城时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