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弗吉尼亚小镇的宁静,与伊拉克沙漠的烽火,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然而,对于年仅20岁的美国陆军女兵杰西卡·林奇来说,命运的轨迹却在2003年3月发生了剧烈的偏转。
一场突如其来的伏击,让她从一名普通的机修兵,瞬间沦为战火中的俘虏。
黄沙、爆炸、战友的尖叫,是她昏迷前最后的记忆。

当她在充满消毒水味的陌生医院醒来,墙上的阿拉伯语日历无情地宣告着她的处境——身陷敌营。
关于她被俘初期的遭遇,流传着截然不同的版本。是得到了伊拉克医护人员的基本照料,还是经历了更为黑暗的时刻?

杰西卡·林奇的人生轨迹,始于西弗吉尼亚州一个名为巴勒斯丁的小镇。这个地方打上了鲜明的“铁锈地带”烙印,曾经赖以生存的矿业走向衰败,留给当地居民的是高达14%的失业率和一片黯淡的前景。

对于在世纪之交的2001年刚刚高中毕业的林奇而言,摆在她面前的似乎是两条早已被预设好的道路:要么像许多当地年轻人一样,穿上军装,寻求一份稳定的收入和离开小镇的机会;要么留在本地,在快餐店找一份服务员的工作,重复着日复一日的单调劳动。
巴勒斯丁镇所能提供的机遇极其有限,经济的萧条限制了个人发展的想象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则张贴在橱窗里的征兵广告进入了林奇的视野。
广告上清晰地标注着加入海军陆战队的待遇——年薪3.6万美元。
家庭的经济负担是现实的,特别是弟弟长期患有哮喘,需要持续的药物治疗,这笔开销对于收入不稳定的家庭而言压力巨大。
为了获得稳定的收入,更具体地说,是为了能够确保弟弟的哮喘药费有着落,林奇最终做出了决定。她在海军陆战队的入伍合同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最初,她曾有过一个服役地点的个人期望——夏威夷。
那里的阳光沙滩和相对安逸的环境是许多新兵向往的。
当她了解到,如果选择前往潜在的战区,例如伊拉克,每月可以额外获得300美元的战场补贴时,这个数字成为了关键的考量因素。
每月多出的300美元,直接关系到弟弟能否按时用上必需的药物。

为了这笔额外的补贴,为了解决家庭最紧迫的经济难题,林奇私下里申请更换了服役地点,将目标从太平洋上的度假胜地转向了中东那个充满未知风险和潜在冲突的地区。

2003年3月23日,伊拉克战争的初期阶段。
地点位于伊拉克南部城市纳西里耶附近的一片沙漠地带。
杰西卡·林奇当时服役于美国陆军第507机修连(507th Maintenance Company),这是一支以后勤保障和车辆维修为主要任务的非一线战斗部队。

当天,该连队正在执行一项补给运输任务,其中包括油罐车的维修和护送。对于一支机修连来说,这本应是一次相对常规的行动。
行进过程中,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席卷了车队,漫天的黄沙不仅严重影响了能见度,更关键的是干扰了车辆导航系统的信号。
车队使用的GPS设备在恶劣天气下失效,导致整个车队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预定的安全路线,误入了伊拉克军队的控制区域,偏离距离长达15公里。

当时,车队内部的气氛或许并未达到高度紧张的状态,车载电台里甚至还在播放着美国流行歌手玛丽亚·凯莉演唱的歌曲《Hero》。
上等兵爱德华·安圭亚诺驾驶着车辆,或许还在跟着音乐哼唱。没有人意识到,危险已经近在咫尺。

当车队驶入伏击圈后,伊拉克武装人员发射的第一枚RPG火箭弹便准确地击中了车队的头车。
爆炸的火光和巨响瞬间打破了沙漠的寂静。就在火箭弹击中车辆的那一刻,根据事后林奇本人的回忆及相关调查,她当时正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她正握着一把扳手,试图拧紧车辆油泵上的一个螺栓。

剧烈的爆炸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将坐在车内的林奇猛地向前抛去,她的额头重重地撞在了车辆的仪表盘上。巨大的撞击力使她立刻失去了知觉。
在她陷入昏迷前的最后一刻,她隐约听到了来自副驾驶座位上战友的呼喊——那是她的室友,来自亚利桑那州霍皮族的第一位女兵,洛蕊·皮耶斯特瓦上等兵(Pfc. Lori Piestewa)发出的尖叫声。

这场发生在纳西里耶郊外的伏击战异常惨烈,第507机修连伤亡惨重,共有11名美军士兵在这次事件中丧生,包括洛蕊·皮耶斯特瓦,另有多人受伤或被俘。
杰西卡·林奇是幸存者之一,但身负重伤,并在这场混乱的战斗后落入了伊拉克军队的手中,开始了她作为战俘的经历。

杰西卡·林奇从伏击后的昏迷中恢复意识时,首先感知到的是一股浓烈的消毒水气味。
这种环境让她最初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可能身处美军设立的战地医疗设施内。
当她的视线逐渐清晰,并注意到病房墙壁上悬挂的物品时,现实便不容置疑地呈现在眼前——那是一份阿拉伯语书写的日历,上面的日期清晰地指向2003年3月24日。

结合周围环境中的其他迹象,她确认自己所在的地点并非美军医院,而是位于伊拉克纳西里耶市的萨达姆医院,当时这家医院正处于伊拉克方面的控制之下。
在林奇后来与记者里克·布拉格(Rick Bragg)合作出版的自传《我也是一名士兵:杰西卡·林奇的故事》中披露的细节,则描述了她在被送往医院之前,曾遭受了伊拉克军官的审讯和残酷虐待。

林奇在被俘后、进入萨达姆医院接受正式治疗之前,经历了一段可怕的审讯和虐待过程。
书中写道,她被带到伊拉克军官面前,对方直接就美军的部署、计划等军事机密问题对她进行盘问。
林奇作为一名级别较低的机修兵,对于高层级的军事秘密自然无从知晓。

几次审问下来,她都无法提供任何有价值的情报。这显然激怒了主持审讯的军官。
在与其他士兵低声交谈后,几样据称是刑具的物品被拿了上来。林奇被强行用绳子捆绑在一把椅子上。
随后,多种“刑具”被施加在她本已受伤的身体上。

由于伤势严重,加上无法承受的折磨,林奇最终昏迷了过去。
根据这个版本的叙述,她再次醒来时,才发现自己身处医院的病床上。
这种说法将林奇描绘成一个遭受了残酷虐待的受害者,其在医院得到的救治是在经历了严酷折磨之后才发生的。
直到后来,美军特种部队发动突袭,将她从萨达姆医院中“救出”,这段被俘经历才告一段落。

4月1日凌晨,美军特种部队(海豹突击队)对萨达姆医院发动了突袭营救行动。
事后发布的影像资料充满了戏剧张力:士兵们“英勇”地踹开大门,对着空无一人的走廊扫射了大量空包弹,破窗而入……摄像机忠实地记录了这些“英勇”瞬间。
伊拉克医护人员提前撤离以及医院内几乎没有抵抗的镜头,则被刻意剪辑掉了。

被抬上担架的林奇,身体虚弱,意识或许也不甚清晰。她那凌乱的金发和被血染红的绷带,构成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她当时不会知道,这个形象很快将登上《时代》杂志的封面,并被冠以“战争玫瑰”的美誉。
她更不会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五角大楼剪辑室里,工作人员正在为记录她被“救出”的画面,配上子虚乌有的激烈枪战音效。
一场将她塑造为“孤胆女英雄”的宣传行动,已悄然拉开大幕。

回国后,林奇被迅速推上了国家英雄的神坛。她的形象出现在限量版纪念币上,她的“光辉事迹”(尽管是虚构的)被编入西点军校的教材,甚至有人提议以她的名字命名俄亥俄州的一座山峰。
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她受邀参加敲钟仪式,在闪光灯和欢呼声中,她僵硬地握着木槌,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国防部官员的低语:“记住,你说过要为祖国献身。”

这种“献身”很快超越了荣誉层面,演变成了席卷全国的商业狂欢。
某运动品牌推出了所谓的“林奇同款战术靴”,尽管她被俘时穿的只是普通的制式军靴。
一家化妆品公司甚至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口红系列,广告词煽情地写着:“像女兵一样绽放”。

荣誉和光环并未能抚平林奇内心的创伤和不安。被塑造的英雄形象与她亲身经历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个秘密,她背负了四年。
2007年4月27日,美国国会举行了一场关于伊拉克战争信息误导问题的听证会。拄着钛合金拐杖的杰西卡·林奇走上了证人席。
面对着无数闪烁的镁光灯和全国的目光,她平静而清晰地陈述了真相:“我从未开过一枪,我的步枪在那天(指被俘当天)全程卡壳了……所谓浴血奋战都是谎言。”

这份迟到了四年的证词,让些曾依靠“拯救林奇”的故事捞取政治资本、赢得连任的政客们,颜面扫地。
曾为她撰写传记的记者也在专栏中不无讥讽地评论:“战地玫瑰原来是塑料花。”
公众的愤怒更是指向了政府和军方,他们不仅编造了英雄故事,还被指用50万美元的“封口费”试图买断林奇的沉默。
参考资料:[1]田文林.美国在伊拉克的战略困境[J].现代国际关系,2005(10):40-45

证明了英雄都是要靠塑造,想塑造你一般人都可以成为英雄,不想塑造你再牛逼也没用,时代需要
呵呵,所有的一切宣传,都是政治投机分子的需要。
好赖让说又能发表出来。
战争都是为政治服务的,理由都冠冕堂皇!
洗衣粉都能成为化学武器,美国还有什么不能吗,白头盔事件,叙利亚扶持恐怖分子,美国就是反人类恐布主义的纳粹国家。
不是犹太种就是斯拉夫种
当一个人穿上军装时,就不要可怜卖惨,你想打死别人,别人也想你死
对美军雇佣兵杀无赦!
当英雄容易做英雄难啊
美国也会造假
日本要是干的过欧美,用对待中国那样,各种杀戮方式,713部队那样对待他们,他们立马投降! 一个个没吃过最残酷的最残忍的折磨,天天满世界喊他们多么惨,欧美永远不相信中国承受过的超越地狱的痛苦!所以对他们而已是不可能的事!
只能说 老美太烂,别往中国身上扯
为啥不去保护自己的国家,却去侵略别的国家?
至少有机会说出真相
拿别人的痛处取悦有意识吗?也能通过审查
她要是知道机密会说出来吧
伊军都死的太多了,扯什么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