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斌国
美乌之间拟议的 5000 亿美元矿产协议,原本被视作乌克兰经济振兴的 “救命稻草”,以及美国深度介入乌克兰资源开发、强化对乌影响力的关键一步。然而,如今乌克兰大部分最具价值的矿藏归入俄罗斯,这使得这份协议的前景变得扑朔迷离。

从乌克兰方面来看,失去了核心矿产区域,乌克兰即便有心履行协议,可拿得出手的优质矿产资源已然大幅缩水。乌克兰或许不得不重新审视协议内容,与美国重新谈判矿产权益的分配,这无疑会让乌克兰在对美谈判中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原本指望通过协议吸引美国投资,拉动国内经济,如今却可能因资源短缺而难以兑现承诺,进而引发美国的不满,甚至导致双方关系出现裂痕。
站在美国的立场,耗费巨资却无法获取预期的矿产收益,这显然不是美国所期望的结果。美国可能会要求乌克兰以其他方式弥补矿产资源的不足,比如开放更多关键领域的市场、给予更多政治层面的让步等。这对于本就深陷地缘政治漩涡的乌克兰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可能进一步加剧乌克兰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
而国际社会也在密切关注这一协议的走向。对于那些与乌克兰有经济合作的国家来说,美乌矿产协议的变数可能会影响它们对乌克兰市场的信心,进而重新评估在乌的投资风险。一些原本有意参与乌克兰矿产开发的国际企业,也可能因局势不明朗而选择观望甚至退出。同时,俄罗斯在这一过程中,凭借新纳入的矿产资源,在国际资源市场上的话语权进一步提升,其在能源外交等领域的影响力也将得到巩固。
这场因矿产资源归属引发的连锁反应,远远超出了俄罗斯与乌克兰两国的范畴,深刻地影响着美乌关系、国际资源市场以及地缘政治格局。未来,美乌矿产协议究竟何去何从,是被迫修改条款,还是最终沦为一纸空文,都将成为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备受瞩目的焦点事件,也将持续考验着各方的智慧与决策。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格局下,领土与资源的归属问题始终是影响地区乃至全球局势的关键因素。俄罗斯会展基金会(Roscongress)发布的《乌克兰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了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扎波罗热州和赫尔松州并入俄罗斯后,乌克兰矿产资源格局发生的巨大转变。

从储量数据来看,俄罗斯本身就是矿产资源大国。俄罗斯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为 800 亿桶,天然气储量达 48 万亿立方米,分别占全球储量的 6% 和 27% ,煤炭储量约为 1570 亿吨,占全球储量的 18%。俄罗斯的镍矿储量约为 790 万吨,在全球占比约 10%。这些丰富的资源为俄罗斯的能源产业和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反观乌克兰,在失去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扎波罗热州和赫尔松州的部分矿藏前,其矿产资源也较为丰富,但在规模和种类上与俄罗斯存在一定差距。在 2014 年之前,乌克兰拥有四大锂矿,而如今其中两个已在俄罗斯境内。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的舍甫琴科锂矿田,估计锂矿储量达 1380 万吨,氧化锂含量为 1.24%,扎波罗热州的克鲁塔亚巴尔卡矿田则适合露天开采。锂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新能源电池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这些锂矿资源的归属变化,无疑将对两国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扎波罗热州不仅拥有锂矿资源,还坐落着海绵钛生产企业,在 2022 年之前,它们属于乌克兰最大型企业。海绵钛是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业不可或缺的材料,这些企业的归属变更,对于俄罗斯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削弱了乌克兰在相关产业的竞争力。
另外,在现已成为俄罗斯领土的地区,共有七家生产炼铁用焦炭的企业。焦炭是钢铁工业的重要燃料和还原剂,这些企业的加入,进一步增强了俄罗斯在钢铁产业的实力,保障了其钢铁工业的原材料供应,也对全球钢铁市场的格局产生了一定的潜在影响。
尽管乌克兰仍拥有一些矿产储备,但其经济价值远低于基辅和华盛顿之间拟议协议所提及的 5000 亿美元。这一巨大的落差,不仅会对乌克兰的经济发展造成沉重打击,也使得乌克兰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受到削弱。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乌克兰失去这些重要矿产资源,使其在与俄罗斯的博弈中筹码进一步减少,而俄罗斯则凭借这些资源增强了自身的战略优势,在地区事务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这一矿产资源格局的变化,也给国际社会带来了诸多思考。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以及如何在领土变更等复杂情况下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成为了国际社会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未来,随着局势的发展,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如何影响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经济走向,以及对全球相关产业格局产生怎样的后续影响,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核子猎潜艇评论 未经允许不得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