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德双方士兵都在寻找哪些战利品?

胡侃杂史 2024-12-16 09:15:34

需要提到的是,苏军和德军的物质技术装备存在差异。人们常有一种说法,认为德国人在各方面都领先于苏军:他们出征时装备齐全,而苏军却连三个人共用一支莫辛纳甘步枪,甚至鞋子都不足。

这是无稽之谈!

事实上,从物质技术的角度来看,苏军并不逊色于德国国防军。然而,问题在于,苏联的大部分物质技术装备都集中在西部地区,因此在1941年要么被摧毁,要么落入敌人之手。这就造成了装备上的严重短缺,一时半刻不能弥补。而反观德军,战争前期装备精良。但是随着战争的深入时间上的消耗。德军的装备补给成了问题,由原来的不缺补给成为急需补给的状态。这就造成了一段时期内,双方都在争夺各自需求的物资装备。谁能获取更多资源,谁就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实际上,德国军队和苏联军队在装备方面存在某种程度的平衡。双方都有一些装备和武器在性能上优于对方,而某些装备对方甚至完全没有。

比如,可以提到“喀秋莎”。德国人实际上从未研制出同等水平的装备。而另一方面,德国拥有“铁拳”火箭筒,这种一次性榴弹发射器配备聚能战斗部,而苏联却未能实现这类武器的大规模生产。

正因如此,当对方拥有更优秀的装备时,总会有人想要“缴获战利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几个例子,看看有哪些装备是苏联红军优于德国国防军的,并且德国士兵为此追逐不已的。

T-34坦克

在战争初期,T-34是东线最强的坦克。德国人几乎没有什么能够与之抗衡的装备。后来,德国人才开始在看到了苏军的T-34后,发展出了一系列坦克,如豹式、虎式、重型虎王坦克。

而在战争初期,德国人竭尽全力想要捕捉到苏军的坦克,并将其反过来用于对抗苏军。

此外,还需要提到的是双方在保护装备方面的不同做法。大家知道,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系统装备有自毁装置,以防敌人获取这类武器。德国的坦克也装有类似的自毁装置,每辆坦克里会安装约70公斤的爆炸物,坦克乘员需要引爆炸药以摧毁战车。而在苏联,坦克也没有这样的自毁装置。根据规定,坦克员必须留在坦克附近并尽力进行修理。丢弃坦克撤离是严重的违纪行为,可能会面临军事法庭审判。

因此,德国人努力捕获、修复并继续使用T-34坦克。尤其是在他们占领了哈尔科夫后,那里有一座工厂(183号工厂)专门生产T-34。在该工厂,他们不仅继续生产T-34,还修复了大量战利品坦克。

鲜为人知的是,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在著名的普罗霍罗夫卡战役上的坦克大战中,德国一方参战的有25辆T-34坦克。这些坦克的外部四面都被标上了交叉铁十字,甚至连舱盖也标有铁十字,以避免在混乱的战斗中被自家人误击。

注:普罗霍罗夫卡战役(Сражение под Прохоровкой)是一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库尔斯克会战进行期间于库尔斯克东南方87公里的普罗霍罗夫卡爆发的战斗,由苏军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与德军党卫队第2装甲军交战,此战役也是军事史迄今规模最大的一场单日坦克对战。

自动武器,PPSh

人们通常是怎样想象德国士兵的形象的?穿着飞行员帽,嘴里吹着口琴,卷起袖子,胸前挂着冲锋枪。这样的形象是由电影塑造出来的。

然而,实际上,苏联红军在自动武器数量上超过了德国国防军。德国的MP38/40冲锋枪数量并不多,通常只有每十个德国士兵中有一个装备了自动武器。实际上,直到战争结束,德国国防军的主力武器仍然是步枪,主要是毛瑟K98步枪,显而易见,这是一种与苏联的“三线枪”相同类别的武器。

而苏联红军则更注重自动武器的使用,这里可以提到PPSh、PPS、PPD,甚至我们的自动步枪(德国人没有制造类似的装备)。是的,在战争初期,由于1941年的灾难,红军不得不重新使用老旧的“三线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动武器的比例逐渐增加。尤其是在城市战斗阶段,冲锋枪在特定的环境中比步枪更为有效。在斯大林格勒、柯尼斯堡和柏林的战斗中,必须使用高密度火力的武器,在这种情况下,射程远近并不重要。

自然,德国人也渴望得到我们的PPSh冲锋枪。大量的PPSh在1941年被他们缴获,据不同的统计数据,到12月,德国人已经缴获了70,000到80,000支这种冲锋枪。

随后,德国人开始将缴获的PPSh改造为适应他们自己标准的弹药,并将其纳入军队装备。

甚至在他们的一家工厂,德国人开始了PPSh的批量生产,在他们的武器目录中,这款冲锋枪被命名为MP 717(r),其中字母r代表“俄国”(Русиш)。同时,他们还制作了一个特殊的适配器,使其可以使用标准的箱式弹匣,而不是圆盘弹匣。

毛靴、飞行员帽、保暖衣物

这次我们再次谈到战争初期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小胡子的计划之一是到1941年11月就让德军在莫斯科过冬,住进冬季住所。但是闪电战并没有按计划进行,1941年冬天,德国人有些“冻得受不了”,可以说是相当严重。

事实上,在德军中,根本没有“冬季制服”这个概念。德军的外套是大衣,但这种大衣是为“欧洲冬季”设计的。头饰是飞行员帽,脖子上有一条管状围巾,士兵们将它拉到耳朵上。脚上是皮靴。

到了1941年12月初,当气温已经降到-30°C时,德国人开始为保暖衣物争夺资源。首先,所有占领区民众的冬季衣物都会被没收,供德军使用。其次,德国人尽量获取苏联的毛靴和加厚的冬季靴子,常常是从死去的士兵身上抢夺。此外,冬季大衣和飞行员帽的需求也非常大。

更重要的是,苏联的严寒促使德国在后方启动了“冬季援助”计划,德国民众开始大规模为前线的士兵编织袜子和毛衣。顺便提一下,这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德军“不可战胜”的形象。德国人自己开始对这种“不可战胜”的信念产生怀疑,毕竟此前,德国军队是不需要他们亲自参与就能取得胜利的,而现在却变得如此依赖他们编织的袜子和毛衣,这一切显得不再那么简单明了。

0 阅读:63

胡侃杂史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