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自然》期刊杂志发布了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其中位列榜首的是一个中国少年,他叫曹原,是发现石墨烯超导角度的“神童”,我们的骄傲。
《自然》杂志是世界顶级期刊,能在这方面发表论文已经是不容易了,能得到认可更是难上加难。
曹原当时只有22岁,在众多科研人员中脱颖而出,足见他有多优秀了。
13岁紧中科大,18岁成为麻省理工的博士,22岁就成为了世界级的科学人物,几乎没人能复制得了这样的人生。
从小,曹原就不一般。
他出生在四川成都,3岁的时候,和父母一起搬到了深圳生活,一上学就表现出了非人哉的天赋。
11岁的时候,他就读完了小初高的所有课程,不过用时三年而已,这别说让别人尝试了,光听就觉得不可思议,14岁到了高考限制的最小年龄,他果断去参加了考试。
总分669分,比很多十八岁的高三学子都高,成功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了。
可是在别人眼里的超常表现,在曹原眼里不过是正常行为,他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跳级不过是跳过了自己觉得无聊的东西而已。
真是人和人不能比呀,我们绞尽脑汁都过不去的坎,在曹原的眼里全是“无聊的东西”,先让我们哭三分钟为自己的青春默哀吧。
到了大学,他老老实实读完了四年本科,扎实了自己的实验技巧,连他的麻省理工的导师都说,他的实验技巧在在研究中至关重要。
天才最怕的就是心浮气躁,但是曹原显然不是那种天才。
18岁,曹原本科毕业前往美国麻省理工读博士,21岁就发表了震惊物理界的两两篇震惊世界物理学界的论文。
在曹原加入实验室的时候,他的实验技巧发挥了重要作用,靠着自己的技巧,在很短时间里就完成了实验项目搭建,而且曹原开创了一种撕出单层石墨烯的方法,让实验数据更充实,研究更加多样化。
经过实验曹原发现了超导体的一个新特性,在一定条件下,石墨烯可以变成超导体,这对我们的电力发展有着改变世界的作用。
电力在传输过程中有损耗,这就是线损率。
中国因为地形复杂,又是长途远距离传输,线损率在6.5%左右,日本、德国比较低也要4.5%左右,但是巴西超过15%,印度超过21%,线损率非常高,资源浪费非常严重。
但是石墨烯将大大降低这种损耗,每年可以节约200亿美元,而且以后还会每年递增十分之一左右,想想这以后会创造多大的一笔财富。
而且这只是其中一种应用。
为了突出曹原的成就,《自然》杂志的封面都是用的石墨烯的碳环结构,这应该就是一种无形的表扬吧。
那这么厉害的人才,现在去哪儿了呢,不会又被美国诱拐了吧。
其实大家多虑了,曹原这点就更让人骄傲了。
美国确实想要把他留在美国,多次派人游说,用高昂的薪水待遇,高配置的实验室,自由的研究环境,对他进行诱惑,还那之前留在美国的中国天才来打感情牌。
可是这些都没有让曹原动心,他的回答是:“绿卡算什么?我是中国人,我要回中国!”
这简单的回答就是最有力的拒绝,一颗赤子心,只为了祖国。
其实天才背后也有可爱的一面,在研究上严肃的曹原,私下里也有“乱糟糟”的一面,喜欢拆望远镜和计算机,还喜欢用自己的零件自制相机。
有时候他的导师走进他的办公室,看到那堆零件都感觉头疼,和实验室里的他一点都不一样。
平时的曹原不喜欢说话,还会害羞,但是他把自己的热情都给了星空,经常用自制的望远镜,看着不知多远的星星,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回国后的曹原并没有停止自己的研究,2020年他又在,《自然》杂志上连发了两篇论文,2021年又发了一篇论文,他的高产让人佩服,也因此被大家成为“海啸级后浪”。
现在,就算是曹原自己也无法预测自己以后的研究会走到何种地步,但是面对未来,他已经做好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准备。
我们期待着,这个后浪终究会引起怎样的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