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人渣啸西风
字数:3964,阅读时间:约10分钟
编者按:对于冷兵器来说,绝大部分人的审美就是大就是美,尺寸大就看起来很厉害。所以在各种文艺作品中,巨型双手刀剑都是人气颇高的武器。抛开那些艺术夸张的仿佛门板一般大的巨剑大刀外,现实中也确实有尺寸颇为惊人的巨型双手刀剑,比如德国双手巨剑、日本的野太刀,中国的明长刀等等,尺寸大多都是在一米五以上。但是这些巨型双手刀剑在它们的时代大多都不怎么广泛装备,或者仅仅昙花一现,很快就没人用了。这些现在人气颇高的武器,又是为什么在冷兵器时代没有广泛流行呢?
首先虽然巨型双手刀剑看起来十分拉风,但是这些武器需要施展的空间的较大,想要挥的开,身边是没法站其他队友的,这就造成了这些巨型双手刀剑没有办法组成密集阵型作战。而在冷兵器战场上战阵里士兵的投放密度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一个人再能打,也难以对抗数个敌人一起的密集攻击。
而一把巨型双手刀剑的造价,完全可以武装一整个小队的长枪兵,一个训练有素的小队长枪兵是可以吊打一个使用巨型双手刀剑的老兵的。同时长枪兵的训练难度也远低于使用巨型双手刀剑的战士,投入和产出实在是不成比例。
而另一方面,巨型双手刀剑因为需要双手握持,又没法持盾,面对远程武器缺乏防御,没法担任正面冲阵的战术作用,往往需要穿重甲才能保证面对远程打击不至于让这些训练难度更高的精锐一波就阵亡,这就导致了训练和武装成本再次飙升。
但是这些精锐面对盾牌也很无力,难以冲破盾牌的防御杀伤敌人,反而容易被密集盾阵挤到难以动弹,被盾牌缝隙里伸出的单手刀剑捅甲缝阵亡。所以这些手持巨型双手刀剑往往还穿一身盔甲看起来十分拉风的精锐战士,投入十分之高,但是难以产生符合投入价值的战果。
然而如果巨型双手刀剑真的一无是处,那么也不会出现了,这些巨型双手刀剑,虽然活跃的时间都很短,但确实的出现过战场上,那么这些造型十分拉风的巨型双手刀剑,在战场上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虽然这些巨型双手刀剑的尺寸看起来都差不多,但是任何冷兵器只要改动一点,技术就得改变。包括不限于刃型、刃厚、重心、护手、柄长、柄型……所以这些巨型双手刀剑因为形制不同,在战场上的定位也不尽相同。因为不同国家的战争形态也不尽相同,导致这些巨型双手刀剑的使用方式和技法也大有不同,我们一样一样的来讲。
首先是德国双手巨剑,这种武器主要活跃在15世纪到16世纪这段时间,实际上在16世纪后期,这种德国双手巨剑就已经开始退出战场,而转变为出现在仪式典礼和阅兵式上了。
这种双手巨剑虽然名为德国双手巨剑,但实际上最早是瑞士雇佣兵开始使用的,由于瑞士雇佣兵不和其他瑞士雇佣兵作战,而法国人大量雇佣瑞士雇佣兵作战,所以当时与法国不断作战的神圣罗马帝国在15世纪末组建了自己雇佣兵,一切都是对标瑞士雇佣兵,所以也理所当然的使用起了这种双手巨剑。
但是因为这些神圣罗马雇佣兵在1522年的比柯卡战役中大败瑞士雇佣兵,直接导致瑞士人因为死伤过于惨重,心灰意冷回到瑞士老家,不再做雇佣兵,并声明永保中立,导致神圣罗马雇佣兵名声大噪,而这种双手巨剑也因此被称为德国双手巨剑。
在当时的战争中,主要的战争形态还是长枪阵互相冲,因为双方都是用长枪,以瑞士雇佣兵为例,当时的瑞士雇佣兵使用的长枪长达六米,而大家为了长枪阵互冲的时候不吃亏,也只能纷纷把长枪加长。这种情况下,当时两边长枪阵接敌之后就变成超长的长枪互相拍打搅在一起,很难造成多大伤害。
这种时候就有人干脆拔出短剑从长枪杆子下面钻过去杀伤对方长枪兵,破坏对方阵型,被称为鼠战。而不管是瑞士雇佣兵还是神圣罗马雇佣兵,其中的精锐老兵就会手持双手巨剑砍死那些只有短剑的地鼠,然后趁双方长枪搅在一起,直接冲进敌方的方阵中抡开双手巨剑大肆砍杀被近身的长枪手。
这种德国双手巨剑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两段护手,在大护手的前面还伸出来一对月牙形的小枝,这种两段护手的设计,也是为了方便架起敌方的长枪,如果用普通护手,就嫌离手太近,一方面不好发力,另一方面也架不了太高,不好冲进去。所以就有了两段护手,可以改变握距来适应不同的攻击距离,以及更好的把敌人的枪杆架起,方便冲阵。
在当时的雇佣兵中,主力是长枪手组成方阵,方阵四角有火枪手进行射击,方阵其中夹杂了双手剑士和斧戟手,这些和德国双手巨剑同等定位的斧戟也是一样,斧刃上部的U型结构可以把对方长枪架起来,这样方便冲近身。
实在不行也可以给双手剑士顶起一片空隙,方便双手剑士冲进敌方阵型内。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对方长枪被己方长枪干扰住的状态。不然所以这两种兵器的尺寸相对长枪来说太短,如果单独成军,根本没法冲进去就会被长枪捅死。
但是因为16世纪火枪的飞速发展,火枪手在方阵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同时火枪的威力也越来越大,盔甲难以抵挡火枪的射击,直接导致16世纪下半叶双手剑士就不得不退出战争舞台,因为双手巨剑的拉风外表,转而成为仪式典礼以及阅兵式上的仪仗器。
但是活跃在东方的巨型双手刀出现的时间久更早,日本的野太刀大约在14世纪就开始流行,到15世纪慢慢的开始退出战场。这个时间段中,日本当时战争流行的战术还是武士老爷进行一骑讨单挑,等武士老爷分出胜负了,足轻们再上前掩杀。
因为这种战法的流行,武士的作用被武士阶级人为地抬高,导致了看起来卖相厉害的武士更容易拿到更高的俸禄。于是超长的野太刀就应运而生。当时的武士们,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厉害,纷纷把自己的佩刀加长,使用更长的大刀看起来卖相就更威武。
武士们为了抬高自己的重要性,所以拒绝使用盾牌,宣扬使用盾牌是懦夫的表现,对自己武艺不自信才使用盾牌,纷纷把自己的佩刀加长。
而这些加长的的超大野太刀因为弧度大,刃长也长,其实很难进行捅刺,更适合挥砍,这就保证了武士老爷们的死亡率变得更低,因为挥砍是很难砍破盔甲的真要命那得靠捅甲缝,但是长刃巨型双手刀挥砍缺少盔甲的杂兵又很爽快,大家纷纷打默契仗,武士老爷们一骑讨伤而不死,只分高下不分生死,想要战功就玩命砍那些足轻杂兵。
而这种默契仗的状态,也因为一些不讲规矩的下级武士把野太刀越做越长,往往做到自己其实根本无法自如使用的长度,就为了显示自己很厉害能用很长的刀,他们又没钱定制好刀,于是开始拿根本都没淬火的铁片货蒙事,彻底搅乱了市场,领主们不在看谁刀长就给谁更高的俸禄,于是打默契仗的美好时光开始过去,武士老爷们纷纷放弃不用这种华而不实的武器,野太刀开始退出战场序列。
而在海的另一边,大明帝国却开始引进并改造这种野太刀。这也是因为在野太刀的战场经济泡沫开始被戳破后,很多混不下去的流浪武士为了生计,只能转而带着自己已经过时的野太刀跑去寻找海贼王的梦想,当上了海贼,开始劫掠大明帝国的沿海地区。
而大明帝国的沿海地区因为承平已久,军户们早已沦为长官的农奴,只是被拉去给长官种地,缺乏训练。在面对倭寇里的那些脱产流浪武士时,很容易便被这些靠武力吃饭的精锐近身冲乱阵型。然后哄堂大散一溃千里。毕竟这些军户往往饭都吃不饱,缺乏训练只会劳作,凭什么还要跟那些拿着巨大长刀看起来凶神恶煞的倭寇拼命啊!
抗倭名将戚继光也在他写的兵书《纪效新书》中这么记载那些怀揣海贼王梦想拿着在本国已经过时的野太刀的流浪武士的战术:“倭喜跃,一并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丈五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断。缘器利而双手使用,力重故也。”然后引进并改进了倭寇们的野太刀,称之为长刀。
但是戚继光作为一代名将,自然很容易就看出这种巨型双手刀的缺点,所以他虽然改进了日本的野太刀,但只是拿来装备鸟铳手,作为近战刺刀一样的副武器,并没有装备近战部队。而是改进了鸳鸯阵,前排放盾牌手顶住,后面还有镗钯手可以叉对方武器,然后长枪手去捅死那些敢于冲阵的倭寇。这种不同尺寸武器的多层配合,往往直接打出破敌数千伤亡个位数甚至零伤亡的战绩。
日本的野太刀在被明帝国引进后做了不少改进,首先弯柄被改成直柄,弧度也大大的降低,因为中国没有武士老爷一骑讨,不需要打默契仗,弧度减小的明长刀更方便刺击。同时因为巨型双手刀劈砍难以伤害重甲对手,对重甲对手的捅刺又不如长枪、破甲锥一类武器,所以在明代,明长刀主要还是针对无甲或是有限护甲的杂兵。
所以明长刀和野太刀的另一个区别就是明长刀大多并不起脊,相对野太刀来说更为轻薄锋利。戚继光的鸟铳手大多在后排,要都被重甲敌人近身,那说明前排肉搏部队已经彻底溃败了,那只剩鸟铳手也无力回天。鸟铳手更多的还是面对跑得更快更灵活的无甲或是轻甲的零星杂兵。更加轻薄可以减轻鸟铳手的负重,面对无甲或是轻甲的杂兵轻轻一挥就能砍出很大的伤口,效果更好。
在戚继光之后,明代著名武术家程冲斗,字宗猷,也组建过亲族子弟兵保卫乡里,面对的也是无甲的盗匪之流,使用的战术也类似倭寇里的流浪武士,组织少量精锐依靠更好的技术突进敌方阵型大肆砍杀杂兵,直接击溃敌方乌合之众。
当时的县令侯安国赞道:"宗猷所携子弟兵,虽不及数十人,然可当数千之用。"就是因为少量精锐拿着看着吓人的巨大长刀一旦冲进人堆里开始砍杀杂兵,敌方的阵型也好,士兵的士气也好,很快就会彻底崩溃,从而达到以少胜多以一当千的效果。
虽然这些巨型双手刀剑战场定位也好、使用技法和战术也好,大多并不相同,但是也有相同的点,就是主要是训练有素的精锐用来砍杀训练不足的杂兵,以此来打乱地方阵型,击溃敌方士气。
但是终究精锐难得,阵亡风险又过大,一旦像戚继光一样看破这种巨型刀剑的劣势,使用不同长度的武器层层狙击,以多打少,就能让辛苦训练的精锐白送人头。所以终究这些看起来十分帅气拉风的巨型双手刀剑,只能在战场上昙花一现,留下非主流的传说。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人渣啸西风,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