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朝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都无法收回燕云十六州?

访风聊历史 2025-04-19 04:01:12

宋朝收不回燕云十六州,除了宋朝的武力不够强,以及辽国金国确实比较强大之外,燕云地区自身的历史,其实一个重要原因。

说的更直白一点,其实就是当时的燕云地区,主观上并不想被宋朝收回,而是想要保持自身独立性。

这个问题,其实还得从当年的安史之乱说起。

所谓的燕云十六州,指的是以今天的北京和大同为中心的一块区域。而当年在唐朝的时候,这一带再加上其周围幅散的区域,其实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做‘河朔三镇’。

当年安禄山刚开始造反的时候,起兵的老巢,就是这块区域。

所以,当年在唐朝的时候,这个区域对于唐朝中央的控制,就不太满意。而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以后,这场叛乱持续了整整十年。最后,唐朝中央为了平定叛乱,许诺给叛军将领高度自治权,拉拢几位叛军将领,这才彻底终结了叛乱。

后来,唐德宗在位时期,也曾尝试过解决这个问题。但结果,唐德宗刚刚出手,河朔三镇便集体造反了。最后逼得唐德宗下了罪己诏,这才将河朔三镇安抚了下来。

此后,一直到唐朝末年,河朔三镇一共出了57位节度使,但这其中只有四位,是唐朝中央任命的。其他的五十多位,都是三镇自己任命的。

这就导致河朔三镇的人,后来对于唐朝中央朝廷的归属感,越来越弱。

而到了唐朝末年的时候,这里开始陆续出现了几个关键人物,继续强化了这种独立性。

第一个人,就是唐末节度使刘仁恭。

刘仁恭本人出生于今天的河北深州,后来又追随卢龙节度使李可举。此后,刘仁恭一路攀爬,先后投奔了李克用和朱温,一步步走到了巅峰。

这样的刘仁恭,出身在幽州、成长在幽州,后来幽州地区的人,自然也支持他掌权。

所以,等到唐朝灭亡之后,刘仁恭已经雄踞幽州,成了五代十国初期的一个割据势力。

再后来,在中原混战当中,晋王李存勖逐渐崛起,后来更是消灭了刘仁恭,吞并了幽州。此后,李存勖又横扫北方,建立了五代十国中的第二个朝代‘后唐’。

可是到了后唐建立之后,幽州地区在后唐内部,依然保持了高度独立性。当年唐朝没能解决的问题,后唐依旧没能解决。就在后唐刚刚开国三年之后,河朔三镇之一的魏博军镇,就直接造反了。

在这之后,李存勖一度亲自带兵前去征讨。但还没等到前线,麾下的士兵就跑了个七七八八。最后,李存勖只能自己回到洛阳,然后没过多久,就死在了兴教门之变当中。

在五代十国的历史上,后唐一度是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政权。但恰恰就是河朔三镇之一的魏博军镇叛乱,直接引发了后唐的全面崩溃。

而接下来,由河朔三镇推举出来的李嗣源,返回洛阳,夺取了后唐的皇位。这样一来,幽州这边才暂时安稳了一些。但此后没过多久,李嗣源身死,随后后唐高层再次发生内乱。

再之后,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就以山西地区为基础,起兵造反了。

而当时的石敬瑭,为了造反成功,就只能联系了北方的契丹。最后,石敬瑭许诺,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同时每年上交大量财物,对契丹自称为儿皇帝,这才换来了契丹的成功。

就这样,靠着契丹的支持,石敬瑭成功灭了后唐,自己建立了后晋政权。但同时,燕云十六州这块地方,也就此落入到了契丹的手里。

但接下来的事情,却超乎了很多人的预料。

接下来,当燕云十六州被割让给辽国之后,燕云地区对于辽国的统治,也不买账!很快,这个区域就再次起兵。后来,在辽国南下的过程当中,更是一度在辽军的后方造反,对辽国形成了巨大的牵制。

面对这个问题,后来,辽国方面也不得不妥协,开始推行‘南北面官’策略。北方的契丹故地,继续由契丹人管理。而燕云十六州及其以南的地区,则是由汉官汉制来管理。

简单来说,就是在辽国这边,燕云十六州往南的地区,继续相对独立。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二十多年以后,随着赵匡胤黄袍加身,北宋开国。后来,因为赵匡胤在进攻燕云十六州之前,忽然去世了。而他去世之后,接替他的宋太宗赵光义,军事能力又不是特别强。

于是再后来,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高粱河之战。赵光义尝试收复燕云,但却迅速惨败了。

所以,历史上的宋朝,之所以一直没能收回燕云十六州,自身实力不足,确实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但另一方面,燕云地区之前复杂的历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了。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