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葛亮三次北伐之后,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三国又迎来了一段短暂的停战期。

而在经过一年半的休整之后,到了公元230年年中,势力最雄厚的魏国,首先恢复了战争实力。于是,此时的魏国高层,终于有人提出,要主动进攻蜀汉了!
首先提出要进攻的人,正是魏国的西线主帅,曹真。
不过,当曹真提出要出兵伐蜀的时候,魏国高层,却瞬间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以陈群为首的很多士族大臣,都主张不能出兵。但是以曹真为首的魏国宗室,却坚决主张必须出兵。

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就意味着,魏国的宗室和士族,此时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利益分歧。双方的利益诉求,其实已经开始变得完全不同了!
不过对此,不管是之前的曹丕,还是此时的曹叡,其实都乐于见到。因为对于一个皇帝而言,很多时候,下面的官员太过团结,并不是好事。反倒是他们在一定限度内斗起来,更有利于皇帝掌权。

而最终,曹叡的态度,则是更倾向于打!
来而不往非礼也。
难道只许你诸葛亮北伐,就不许我们魏国伐蜀?

于是,公元230年七月,曹叡正式下令:以曹真为主帅,领兵走子午道;司马懿领荆州兵团,沿汉水进攻;张郃走斜谷方向,三路大军,同时杀向汉中!
这是一场声势非常浩大的军事行动。
但结果,当魏军出动之后,这场伐蜀行动,却显得有些虎头蛇尾。因为接下来,当几路大军出动之后,他们很快遇上了连日的大雨。

这场大雨,直接导致魏军的行军速度,被大大拖慢!尤其是曹真这边,走了整整一个月,愣是连一半的路程都没走完!
这仗还怎么打啊?
且不说此时的魏军,粮草补给还是否充足。就算魏军继续行进,等到了汉中之后,他们面对的,恐怕也是坚壁清野的蜀军。整整几个月的时间,足够诸葛亮布置出一个超强的防御圈。

十多年前,汉中之战的时候,曹操面对的就是这种局面。
难道此时的曹真和司马懿,真的就比当年的曹操更能打?亦或者他们两个,能想出比曹操更好的办法?
于是最后,这场声势浩大的军事行动,只能是无疾而终。此后不久,曹叡正式下令,让魏军诸部撤了回来。这一战,曹真和司马懿,愣是连诸葛亮的影子都没见着,就被一场大雨给挡了回来。

但这还没完。
可能是因为这场仗打的太过憋屈,也有可能是连日的大雨,让曹真生了病。此后,曹真返回洛阳休养,但身体情况却越来越差。最终,在回到洛阳几个月之后,曹真便一命呜呼,就此离世了!
在短短不到三年时间里,曹休和曹真先后去世。到了这个时候,当年由曹操一手带出来的那些宗亲将军,基本上就已经死绝了。而曹家的二代乃至三代将领,普遍又缺乏战场经验,无法接父辈的班。

这倒不是说他们不想,而是真的没有这个能力。
就比如说一家公司,老爹在创业时期,基本上都得干脏活累活,这才能把公司搞起来。可是等到公司真正走上正轨,二代开始接班之后,哪个二代愿意继续去干这些脏活累活?天天待在办公室里吹空调,指挥其他人去干活,这不香吗?
可问题是,很多时候,那些脏活累活,恰恰是一家公司最大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在曹休和曹真先后离世之后,曹氏宗亲在军方的控制力,大打折扣。反倒是文官出身的司马懿,逐渐后来居上,开始成为魏国军方的头面人物。同时,很多士族出身的官员,开始逐渐掌握兵权。而这些士族官员,作为士族的身份,又让他们更倾向于支持司马懿!
接下来,属于司马懿的时代,逐渐到来了。
……
在得知曹真病重的消息之后,诸葛亮知道,自己的机会又来了。

于是,公元231年年初,诸葛亮再次出兵。趁着曹真病重,魏国关中兵团群龙无首的机会,诸葛亮进行了第四次北伐。
这一次,诸葛亮选择了出兵祁山。
在《三国演义》当中,诸葛亮曾经六出祁山。但是在正史上,诸葛亮的几次北伐,其实只有两次是以祁山一带作为主战场。

顺便说一句,就是在这一次北伐的时候,历史上著名的‘木牛流马’,第一次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可能是因为之前三次北伐过程当中,诸葛亮都因为粮草补给问题,而受到了掣肘。所以,在这一次北伐之前,诸葛亮特意发明出了木牛流马,以此来运送补给。
但对于木牛流马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后世存在极大的争议!有人认为,木牛流马其实就是独轮车。也有人认为,木牛流马是很高级的机械。
而这一次,当诸葛亮再次带兵北伐之后,魏国这边,唯一有资格带兵过去阻击诸葛亮的,就只剩下司马懿了。

这倒不是说,魏国此时真的就没人了。而是到了这个时候,除了司马懿之外,没人更适合去对付诸葛亮。
想要对付诸葛亮,这个人的地位首先要足够高,他必须得有能力管得住下面的几万大军。在当时的魏国高层,符合这个标准的人,已经是寥寥无几。而除此之外,这个人必须得相对熟悉关中的情况,得对诸葛亮有一定的了解。
这样算下来,真的就只有司马懿最合适了。而在他之外,同样智谋超群的蒋济,对蜀汉这边的情况并不熟悉。蒋济所熟悉的,还是东吴那边的情况。老一辈将领当中,硕果仅存的张郃,倒是也可以用一下。但张郃是纯粹武将出身,他是典型的将才,而不是帅才,很难通盘指挥一个战区。

当然,除了这些人之外,其实还有一个人,更适合去阻击诸葛亮。
这个人,就是曹叡。
如果曹叡懂怎么打仗,并且有能力和诸葛亮正面抗衡的话,由曹叡亲自带兵过去,其实是最佳的选择。因为这不光有助于曹叡树立自己的威望,抓稳军权,也不会导致下面的某个大臣彻底做大。

但问题是,曹叡不是开国皇帝,他并不擅长打仗,更打不过诸葛亮。
所以最后,曹叡只能无奈下令,将司马懿从荆州军区,调往关中,应对诸葛亮的这次进攻。
而随着司马懿抵达关中,正史上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第一次正面对决,也就此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