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古时期,天地初开不久,人神共居。那时,黄河决堤,长江泛滥,九州大地尽成泽国。滔天洪水冲垮茅舍,淹没良田,百姓们扶老携幼逃往高山,以野果充饥,与野兽争食。
尧帝在简陋的茅屋中召集众臣,白发在油灯下泛着银光。"诸位爱卿,洪水肆虐已有三载,百姓流离失所,可有良策?"
四岳之首的羲仲上前一步,宽大的衣袖沾满泥水:"陛下,鲧氏一族世代治水,可命其治水安民。"
尧帝眉头紧锁:"鲧性格刚愎,恐难当此重任。"
"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人。"羲仲坚持道,"鲧虽桀骜,却有治水之才。"
就这样,鲧领了帝命。他站在汹涌的黄河岸边,九尺高的身躯如铁塔般矗立,浓眉下双目炯炯有神。"水来土掩,我要筑起比山还高的堤坝!"
九年光阴转瞬即逝。鲧带着数万民众,从昆仑山盗来天帝的息壤。这神土见风就长,筑起的堤坝确实挡住了洪水。然而雨季来临,积蓄的洪水冲垮堤坝,造成更大的灾难。
舜帝此时已继位,在朝堂上拍案而起:"鲧治水九年,耗费民力无数,却使灾情更甚!按律当诛!"
那日秋雨绵绵,鲧被押往羽山。临刑前,他对独子禹说:"为父之法有误,堵不如疏..."话未说完,青铜斧已落下。鲜血染红了羽山的土地,也染红了二十三岁禹的双眼。
禹跪在舜帝面前,额头抵着冰冷的石板:"臣愿继承父志,继续治水。"
舜帝打量着这个年轻人。禹身材不高却筋骨强健,手掌宽大布满老茧,眼神中既有父亲的坚毅,又多了几分沉稳。"你待如何治水?"
"改堵为疏。"禹抬起头,目光灼灼,"水之性,避高而趋下。当凿山开渠,引洪入海。"
朝堂上一片哗然。老臣皋陶冷笑:"黄口小儿,也敢妄议治水?你父亲筑坝九年尚不能成,你凭什么?"
禹不卑不亢:"凭我走遍九州,亲见百川归海之理。凭我愿以性命担保!"
舜帝沉吟良久,终于点头:"朕给你三年,若不见效,与你父同罪!"
离家的前夜,禹与新婚仅四日的妻子涂山氏在茅屋中对坐。油灯如豆,映照着妻子梨花带雨的面容。"此去经年,凶险万分..."涂山氏声音哽咽。
禹轻抚妻子隆起的腹部:"若生男儿,取名'启',要他记住,治水事业需要代代相继。"说罢,背上简陋的行囊,手持测量水位的准绳和规矩,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第一年,禹带着伯益、后稷等助手,走遍九州。他们脚穿草鞋,腿上的汗毛都被磨光。每到一处,禹就登高观察水势,与当地老者商议。他发明了"随山刊木"之法,在山上砍伐树木作为标记,规划水道走向。
在黄河壶口,湍急的水流被两山夹峙,形成巨大漩涡。禹和民工们凿了三个月,岩石纹丝不动。民工们灰心了,连伯益也劝道:"不如绕道吧?"
禹站在悬崖边,狂风吹乱了他的头发。忽然,天空乌云翻滚,一条金龙破云而出,龙须飞扬,金鳞闪耀。"吾乃应龙,奉天帝之命助你治水!"巨龙说着,用尾巴在群山间划出一道深痕,洪水立刻顺痕而下。
民工们纷纷跪拜,禹却拱手道:"多谢神龙相助,但治水乃人事,还请指点而非代劳。"
应龙大笑:"好个有志气的凡人!"它教禹观测星象定节气,又留下几片龙鳞,"危急时焚鳞可唤我。"说罢腾空而去。
第五年秋,禹率众疏导洛水。一日,忽见河中浮出一只巨龟,龟甲上布满神秘图案。"洛书!"伯益惊呼。相传这是天帝赐予人间的治水方略。
玄龟口吐人言:"禹王,此图可助你规划九州水道。"禹拜谢,连夜研读,终于明白天下水系如人体血脉,需整体疏导。他据此将天下分为九州,每州开凿主河道,再分支流,形成完整水系。
这年冬天,治水队伍路过禹的家乡。茅屋近在咫尺,炊烟袅袅,隐约可闻婴儿啼哭。民工们劝道:"大人,回家看看吧,您儿子出生都未见过。"
禹握紧手中的准绳,指节发白。他听见屋内妻子哄孩子的声音:"启儿不哭,你爹爹在治水,为天下人谋福..."禹的眼眶湿润了,却转身对队伍说:"继续前进,前面梁州还有三万灾民等着我们!"
第二次过家门是在第七年。启已经会跑会跳,正在门前玩耍。看见路过的治水队伍,孩子好奇地张望。民工们忍不住告诉孩子:"那是你爹爹!"
启追着队伍跑,摔倒在泥泞中。禹听见儿子哭喊"爹爹",浑身颤抖,却对伯益说:"兖州堤坝今晚可能决口..."头也不回地向前走去。
第三次,启已是个少年,扶着母亲站在路边。涂山氏鬓角已生白发,手中捧着一双新编的草鞋。禹远远望见,让队伍暂停,独自走到妻儿面前。
"夫君..."涂山氏刚开口,禹就跪下磕了三个响头:"家中有你,我无后顾之忧。但梁州洪水未治,我不能留。"说罢,拿起草鞋转身离去,只听身后儿子大喊:"爹爹,我长大后也要治水!"
最艰难的工程在轩辕山。两山对峙,需打通水道。民工们凿了半年,进展缓慢。一日暴雨,临时堤坝即将崩溃,下游数万百姓危在旦夕。
危急关头,禹取出龙鳞焚烧。应龙现身却摇头:"此处山石乃女娲补天所留,神力难破。"
禹仰天长叹,忽然想起玄龟所言:"至诚可感天地。"他跪在雨中三天三夜,终于梦见黄帝:"欲通此山,需化熊破石。"
次日,禹独自上山,嘱托伯益:"无论听到什么声音,三日内不许任何人上山。"伯益疑惑应下。
第一天,山上传来巨响如雷鸣;第二天,野兽四散奔逃;第三天,伯益忍不住上山查看,只见一头巨熊正以利爪劈开山石。那熊看见人来,竟口吐人言:"是我..."
伯益吓得滚下山去。原来禹已化身为熊,正以神力开山。恰在此时,前来送饭的涂山氏看见丈夫半人半熊的模样,惊叫一声,化作石头。禹恢复人形,抱着石妻痛哭。
应龙再次现身:"她因惊惧而石化,待你治水功成之日,自会恢复。"禹含泪继续开山,终于打通了水道。
十三年后,九州水患平息。百姓们在原本的沼泽上建起房屋,荒芜的土地变成良田。舜帝在会稽山大会诸侯,将帝位禅让给禹。
大禹即位后,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划分行政区域,制定《禹贡》作为治国法典。他依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常说:"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晚年时,禹在洛水边又见到了那只玄龟。龟甲上的图案更加清晰,形成了后世所称的"洛书"。禹据此创立了"洪范九畴"的治国大纲。
临终前,禹将帝位传给益,但百姓们怀念禹的功德,拥戴其子启继位,开启了夏朝。而涂山氏也如应龙所言,在禹去世那日恢复了人形,与丈夫合葬在会稽山下。
每逢雨季,黄河两岸的百姓仍会讲述禹王治水的故事。他们说,在狂风暴雨中,偶尔能看见一条金龙和一头巨熊的影子,守护着江河堤岸,而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则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