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认为“见性成佛”,既然“成佛”这么容易,现实为何会这么难

文化小楼 2024-11-02 14:44:51

“见性成佛” 是佛教禅宗的一个重要理念。“见性” 即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也就是佛性。禅宗认为每个人内心都具有佛性,一旦觉悟到自己的本性,就能够成就佛道。

“见性成佛” 出自宋・释惟白《续传灯录》。见性成佛的 “性” 指的是法身,是所有相中的本质。相是性中之相,性相一如,二而不二。迷之者流转生死,悟之者成正等觉。

这个 “性” 也就是众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及 “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从修行的角度来看,“性” 是我们需要去体悟和认识的关键。

它不是通过逻辑思维能够理解的,而是需要放下逻辑思维,通过行动去实修实证。比如在禅修和内观中,直接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即佛性。这就如同宋代大诗人苏轼的短诗 “柳是绿,花是红,真面目。” 这里的真面目就是说事务的本性。每个事物及人内心都有一个本性,这也是佛家所言的 “如来本性”。要实现觉悟不能靠外界的力量,关键是要自己去发现它,自己去觉悟。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按道理来讲,一切众生本具如来德相,都能大彻大悟见性成佛,可为什么修行的人多,成佛的人少之又少呢?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一切众生习惯了着相,有一个自以为是的我,妄想用自我的意思来见性成佛。就如同用沙子来蒸饭,万劫也蒸不成美味可口的饭食。

放不下自私自利自由自傲自大的我,用错误的思想心态妄想成佛,只能是自己欺骗自己,自己耍着自己玩。另外,很多人着急得到大圆满的口诀,想走捷径,但时机不到再着急也没有用。

学佛的过程不能耍小聪明,不能总是半信半疑。莲花生大士讲过:具有信心得加持,远离疑心所愿成。当你信心具足,毫不怀疑的时候,容易得到加持,容易成就。若总是耍小聪明总是半信半疑,很难见性,很难成佛。因为自性与佛对我们来说太近了,太简单了,太单纯了,反而让我们无法相信。正因为离得太近,像眼睛和睫毛一样,反而看不见。

“见性成佛” 是佛教禅宗的重要理论之一。从理论上讲,禅宗认为一切众生都本具佛性,只要见到自己的本心本性,就可以成佛。这一理论与《涅盘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之说一脉相承。

《坛经》的中心思想是 “见性成佛”,即所谓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众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然而,在实际修行中,见性成佛并非易事。

现代人往往离开当下向过去、向未来寻求;离开了当处向他处寻求;离开了当机向他事寻求,这些都是枉法,都是有心而求,偏离了无心证道的法门。

现代人的思想在物欲横流之中,被外缘攀依,习气难以祛除,贪嗔痴疑慢深植于心,见相生疑,坚守本心十分艰难,坚信参禅修行可出离痛苦的程度大打折扣,难以痛下生死了断的决心,遑论开悟入道。

而且,见性成佛需要真正放下自我、放手执念,在纷扰中保持一个中立的态度,这在复杂多变的时代具有莫大的挑战。

见性成佛的修行方法在佛教中有多种说法。一种是通过禅修和内观,直接认识到自己的本性。禅宗祖师达摩在其所著《悟性论》中,将禅宗的特点概括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这意味着要靠自己觉悟,不需要有文字,即使非宗教、非佛门中人,也能凭借自己的顿悟,而获得心灵的彻底解放。比如百丈道恒禅师对自己的开悟,写下一首诗偈作为经验总结:“百丈有三诀,吃茶珍重歇。直下便承当,敢保君未彻。” 强调参禅修定需要 “安住当下,无心而照”。

另一种方法是放下执念,首先要 “屏息诸缘”,让自己的心境安静下来,对外界的种种不再反应,就能够逐渐接近清净的自性。在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困扰时,只需洞见到每一个事件背后的本质,都能让我们心灵得到释放。

还可以运用有效的冥想方法,帮助心灵回归本真。简简单单地闭上双眼,关注呼吸,便能慢慢引导自己释放压力,清理内心的杂念。

“见性成佛” 这一理念在佛教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为修行者提供了一种追求精神觉醒和内心解脱的途径。

然而,在实际修行中,由于众生的习气、执念和对自我的执着等原因,使得见性成佛成为一件困难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法实现,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和坚定的信念,仍然可以朝着见性成佛的目标努力。

1 阅读:1

文化小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