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报任安书》被称为千古一文

文化小楼 2024-12-24 15:08:35

《报任安书》的作者为汉代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有 “太史公” 之称的司马迁。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职位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说情而受宫刑,却忍辱负重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公元前91年,当时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的任安因巫蛊之祸获罪入狱,面临腰斩,他写信给身为中书令的司马迁,希望其营救。司马迁接信后,深知无法相救,且自身曾因李陵之祸受宫刑,内心痛苦、纠结,于是写下这封回信,向任安倾诉自己的遭遇和内心的愤懑。

司马迁在信中首先解释了回信迟的原因,接着诉说自己因李陵之祸受宫刑的经过和内心的痛苦挣扎。他表明自己身受宫刑,已不具备推贤进士的身份和条件,也讲述了忍辱苟活是为了完成《史记》的编撰,实现成一家之言的理想。

《报任安书》全文约 2800 多字,全文充满了司马迁的悲愤、痛苦、无奈以及坚定的信念。

全文情感浓烈,作者将自己因李陵之祸遭受宫刑的悲愤、痛苦,以及忍辱负重著书的复杂心境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如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生动真切地展现出内心的极度痛苦与煎熬,这种真挚强烈的情感极易引发读者共鸣。

文中大量运用历史典故,如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等。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化底蕴,还以古圣先贤身处困境却奋发有为的事迹自比,表明自己忍辱著书的志向与决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文中多运排比手法增强文章气势,如 “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通过一连串的描述,营造出强大的语势,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者对残酷现实的深刻认识与强烈感慨,使文章具有雄辩的力量。

作者善于运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场景与表达情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以 “九牛一毛”“蝼蚁” 等形象比喻,突出自己生命的渺小与微不足道,深刻表达出遭受宫刑后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悲愤。

文章开篇说明回信延迟原因,接着叙述自己因李陵之祸获罪受刑的经过,进而阐述忍辱苟活的原因是为完成《史记》,最后表明自己坚定的决心。全文环环相扣,脉络清晰,结构完整,逻辑严谨。

文中经典名句,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司马迁对生死价值的理解,强调了死的意义因人而异,激励着人们要让生命更有价值。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列举了诸多圣贤在逆境中创作伟大作品的例子,说明困境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智慧,也表达了司马迁以古圣先贤为榜样,忍辱负重著书的决心。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反映了司马迁著《史记》的宏大志向,体现了他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学术理想的执着追求。

全文融议论、抒情、叙事于一体,情理相融,运用大量铺排、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气势磅礴、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体现了司马迁对生死、荣辱、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崇高的人生追求,其 “发愤著书” 的思想激励着后世无数文人在困境中坚守理想、奋发创作。

《报任安书》与《史记・太史公自序》互为表里,是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有助于后人深入了解司马迁的创作动机和历史观。

《报任安书》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为后世散文创作提供了范例,在情感表达、叙事技巧、修辞手法运用等方面,都成为后世文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文中所体现的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激励了无数后世文人。其 “发愤著书” 的观点,成为中国文学理论中的重要思想,影响了后世对文学创作与人生境遇关系的认识,鼓励人们在困境中坚守理想,追求卓越。

31 阅读:5448
评论列表
  • 2025-01-10 20:27

    于是忍垢著书,夹带私愤!此所谓儒家士大夫!

    123456 回复: 用户88xxx67
    两汉时期春秋公羊学派是儒家主流
    用户88xxx67 回复:
    你说的是公羊派,讲究大复仇!但是司马迁不是公羊派![并不简单]
  • 信仰 13
    2025-01-10 17:02

    写史记很好,但是替一个投降的汉奸张目,受刑还觉得冤屈愤懑?活该!

    123456 回复:
    别扯了,李陵从来不是汉奸,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当权后,还派人想接李陵回去,李陵因为全家无辜被杀而心灰意冷,才选择自我放逐于大漠。
    123456 回复:
    李陵跟洪有本质不同,洪后来力助满清。李是一生未給匈奴出一力一策,而且还杀了为匈奴训练士兵的汉奸李绪。因为杀了单于阏氏的亲信李绪,被单于打发到北海荒凉之地避风头。那个单于倒是因为李陵当时力战匈奴主力居然以少打多且几乎打回边境,欣赏大汉的这个武将名门之后,不仅给了封了个低级王,嫁了个公主给李,还保了李。
  • 2025-01-10 22:36

    如果《报任安书》算千古一文的话,那《洛神赋》《滕王阁序》算什么???

    开水不能直接喝 回复:
    各不相同吧,我最欣赏的是《出师表》,但你要拿《出师表》的用词和那几篇比,那《出师表》完败
    濯颈清胃 回复:
    你这比的就不对!大概就相当于外国文学作品里拿简奥斯汀和莎士比亚或者托尔斯泰的作品比较,根本没可比性,虽然我特别喜欢奥斯汀的作品,但也不能说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超过了那两位。
  • qwe 8
    2025-01-10 23:06

    当年司马迁被判受宫刑,其实是可以用钱顶罪的,那时候任安在哪里?可曾出手相助,现在自己出事了,反而想起了司马迁。这是把司马迁当傻子耍吗?还以为司马迁是当年的那个讲义气的书呆子吗?你任安当年不讲义气,出手相助,现在又有什么脸,写信向司马迁求助呢?他有那么大的能力,还至于承受宫刑吗?任安把司马迁当成傻子了。

  • 鱼1 7
    2025-01-23 06:58

    任安也是一个老滑头和势利鬼,当初司马迁被下狱和阉割时,他当时在干了什么?有没有出面拉司马迁一把?反正史书上是看不见的,司马迁自己也没提过,那应该是没有了。还有汉武帝和太子恶战,他按兵不动、首鼠两端、企图两边都下注,这样一来,无论是汉武帝或太子取胜,都不可能放过他的。

  • 2025-01-10 17:58

    别的大汉儿郎都可以战死,李陵为什么不能?投敌与投降需要什么去区分?因为关系很好就可以为投敌之人辩护,那以后大汉将军出征是不是都可以打不过就投降以求生?太史公或许是站在朋友角度考虑,可是皇帝是站在惩前毖后的角度考虑,汉武帝也是在充分了解事情经过得到确认后才下狱其家属,或许罪不及家人,但是投敌叛国在什么时代都是应该严惩不贷的!太史公文章写的很好,可是廷尉用法办事不徇私情毫无问题,至于汉武帝针对太史公多少也带些个人情绪!

    1111 回复:
    八百壮士的谢晋元又怎么说?敲键盘倒是简单,美帝日寇都在,也没见你去消灭两个。
    123456 回复:
    别扯了,汉武帝舅子李广利,是汉军几乎级别最高的贰师将军,带着汉军主力和精锐,都能战败,而且投降,最后下场被匈奴单于杀了祭天。这种才是可耻。另外,鲜明对比的是,带五千步兵却杀得匈奴胆战心惊的李陵,却被匈奴单于欣赏且封王,哪怕李陵不为匈奴出力还把阏氏身边的汉奸亲信杀了也只是打发到边远地方而已,不想想这是为什么吗?
  • 2025-01-10 11:02

    李陵投敌,无论什么原因,都要处理。打不过就投敌,极度危害国家,必须灭族。

    123456 回复:
    李陵是被十倍于己的匈奴主力围困,力战后才被俘,并没有投降,而且一直想逃回大汉,只是后来小人作梗谎称李投降,汉武帝大怒诛了李全家,李才彻底放弃回到大汉的想法,终其一生也没有为匈奴出一策一力。就算后来被派去劝苏武,也是出工不出力。
    123456 回复:
    无知小儿,李陵以五千步兵先后力战8万匈奴主力,且杀死上万敌军,被匈奴认为是汉军精锐,最后差一点打回大汉,要不是有个被俘的董姓软骨头告诉匈奴李陵即无援军也装备基本打光,匈奴都不敢有信心吃掉李陵的残军。而且最后李陵的残军全军突围,居然最后还跑出去400人回到大汉。李陵带领的五千并非主力的汉军,展现出了一汉敌十胡的恐怖战力,李陵带兵练兵包括战术指挥,绝对是西汉步兵的巅峰。
  • 2025-01-12 15:57

    刘彻先把支持太子的通通杀光,回过头又把反对太子的一扫而光,最后又把中立的也杀绝,几十万人命,被这老匹夫一通乱杀,基本上长安一半人丧命,大汉也几乎亡国

    竹风 回复:
    刘彻狗屁雄才大略,打击匈奴是必然的,做了哪件提高人民生活的事情呢
    123456 回复:
    汉武帝晚年是有点过头了,否则去世前不会下罪己诏,以求维稳的。
  • 2025-01-18 10:10

    乾隆爷也差不多

  • 2025-01-10 20:40

    将军百战声名裂,回头万里故人绝

    息灭贪瞋痴 回复:
    好一个“裂”字[点赞]
  • 2025-01-09 21:00

    [作揖][作揖][作揖]

  • 2025-01-25 01:18

    李陵和司马迁的悲剧,其实是晚年汉武帝的昏聩造成,加上一些小人作梗,以及朝堂政治斗争。比如要用李陵事件来打击武将及世家,同时替汉武帝舅子李广利带主力却战败掩盖。

  • 2025-01-12 13:43

    任安这种投机主义者活该被杀

  • 2025-01-25 01:38

    汉武帝舅子李广利,是汉军几乎级别最高的贰师将军,带着汉军主力和精锐,不仅战败,而且投降,最后下场是被匈奴单于杀了祭天。 鲜明对比的是,只带五千步兵就杀得匈奴胆战心惊的李陵,却被匈奴单于欣赏且封王,哪怕李陵不为匈奴出力还把阏氏身边的汉奸亲信杀了也只是打发到边远地方而已,不想想这是为什么吗?再结合司马迁的遭遇,不想想晚年的汉武帝出了什么问题吗。

文化小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