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自费上班”四个大字登上热搜,在常被“捆绑提及”的一众新能源造车新势力里,极越是独一份。
其实早在10天前,极越就已经被曝出拖欠供应商款项、拖欠工资、停缴社保、业务陷入停滞的负面消息。
只是当时,已经处于“贴钱打工”状态的极越公关和法务,还在全网各大平台积极发文辟谣,最终艰难地把舆情走向把握在了品牌自己手里。
这批工作人员或许也没想到,自己一周多之前还在竭力捍卫的公司,真的会调转刀锋指向自己。
问世短短三年就倒闭,极越坐实“最短命的新势力”称号,倒也实在很让人意外。
作为百度和吉利“联姻”生下的富二代,欠款倒闭这种掉面子的事儿,按说怎么着也轮不到他。
2014年,政府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并实施了城市限号政策,一片蓝海呼之欲出。
所谓的【新能源造车新势力】,指的是那些半路出家创业,依托互联网和传统汽车制造业创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代表角色正是同样在2014年创立的小鹏和蔚来。
此后整整10年间,跨界造车成了互联网企业的“时尚单品”,仿佛谁不做新能源车,谁就赶不上潮流。
然而,这股热潮如今却显得有些后劲不足。
今年初,威马、高合这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品牌接连官宣停产,最近哪吒也爆出财务危机,风雨飘摇。
昨天极越更是在员工被迫自行缴纳社保、CEO被围堵的情况下上了热搜,在全国网友的见证下“风光大葬”。
背靠一对这么有钱的爹妈,极越何至于此啊?百度吉利为什么不再输血了呢?
卖不动、不挣钱呗……
你知道极越上个月交付了几台车吗?才2485台,比动辄月销几万台的蔚小理差了一个零,连比亚迪的1%都够不上。
就这,甚至已经是2024年以来第三高的成绩了。
真当百度和吉利是你爹你妈啊?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淘汰赛,不成气候的品牌,久养无益。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内消费市场也不似从前那样热闹。
新能源车虽然是未来的趋势,但车可不是随便能卖得出去的。
尤其在疫情的长期影响下,消费者的钱袋子捂得更紧了,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的新能源车变成了“高档消费品”。
不少人宁可多开几年燃油车,也不急着换新能源车,这对本就资金压力巨大的新势力车企来说,是个沉重打击。
再加上新能源车行业高度依赖资本输血,这个模式本身就很危险。
初期大量资本进入,是因为市场看好新能源车的前景。
但资本并不是无底洞,眼看不少车企几年都烧不出一款爆款车型,投资人自然要收紧钱包。
极越、高合等品牌在市场上存在感低,销售表现差,资本一撤,资金链问题就暴露得一清二楚。
成长期过后,国内新能源车的竞争现在已经到了“地狱模式”,淘汰赛进程一轮快过一轮。
特斯拉这个全球霸主我们就不提了,国内还有蔚来、小鹏、理想这些头部玩家牢牢霸占着主要市场。
连比亚迪这样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的“后浪”,现在都已经冲到了前排制霸,何况还有长城、吉利、上汽这些老牌劲旅压阵。
面对这么多强敌,新势力车企要想突围,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和产品实力,还有超强的营销能力和品牌号召力。
然而,极越等品牌在这些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
车型研发周期长,更新换代慢,产品定位也不够清晰……拿啥比?
夏一平的最后一条微博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花6位数买车无疑是大事,车的品牌、口碑、售后服务都是重要考量。
后起的几家新势力车企,显然在这方面积累不足。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新能源车政策的变化。
早期,政府对新能源车的大力补贴,是很多车企活下去的重要支柱。
但随着补贴逐步退坡,新能源车企必须依靠自身造血能力生存。
这对资金实力不强、技术储备不足的品牌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烧光了资金,耗尽了期待,回头看,背后只剩一地鸡毛。
除此之外,新能源车还面临供应链压力。
动力电池、芯片等关键零部件的价格波动大,供应链断供的风险也时有发生。
大品牌可以凭借规模效应和议价能力压缩成本,而小品牌在这方面基本没有话语权,只能被动承受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
极越的危机,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供应链成本居高不下,车子造出来却卖不出去。
企业要做大做强,离不开高效的管理和稳健的运营。
然而,一些造车新势力为了快速抢占市场,内部管理混乱,烧钱速度远超资金流入,导致危机不断积累。
以极越为例,11月的工资已经发到账,但社保需要员工自缴,导致CEO都被自家情绪激动的员工围堵,闻所未闻。
这种情况,直接暴露了极越管理层对财务和员工问题的处理能力存在严重短板。
说句题外话,雷军这段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总的来说,新能源车行业的问题,是经济环境、市场竞争和企业自身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消费者来说,虽然新能源车的选择越来越多,但大家更看重的是品牌可靠性和产品价值。
而对于这些新势力车企来说,如果不能尽快找到突围的办法,就可能像极越一样,走到“崩盘”的边缘。
行业洗牌已经开始,接下来能留在场上的,只会是那些真正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