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哪!小学生居然在厕所搞“社交”?

今西安 2023-11-28 10:55:38

11月26日,关于“学生厕所社交”的话题冲上热搜,带动了“消失的十分钟”开始再度受到舆论界的关注和讨论。

所谓“厕所社交”,其实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指很多地方的中小学生在下课后跑到厕所去聊天、玩闹,完全把厕所当成了繁重课业压力之下的喘息之地,以及与同学朋友维系关系的“社交圈子”。至于为什么要去厕所而不是其他地方社交,本质上还是现在“两点一线”式课堂管束教育带来的直观后果。

学校搞“连贯式课堂”,压缩课间时间,要求学生下课后除上厕所外不能擅自离开教室,学生的课后活动被严重限制,自然只能靠着去厕所的几分钟来“放松”了——但即使上厕所也需要向老师打报告,次数还是有限制的,甚至已经有学校开始在厕所设立“所长”,专门负责监督。

说实话,听到这样的新闻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非常震惊的:孩子们上了快一个小时的课,好不容易有10分钟的时间来活动一下筋骨,结果连这点微小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1

黑子是我的高中同学,去年9月,他刚刚费劲儿把自己的女儿送入西安一所知名度颇高的小学。我跟他聊了聊最近很火的“厕所社交”,他立刻如同革命时期处于黑暗中的广大人民群众听到毛委员讲话时一样,冲着我大倒苦水:

“别提咧,课间别说下楼,连出教室门都要先跟老师或者班干部打招呼,而且还不让大声说话。”

“学校里还有戴着红袖章的安全员到处巡查,就是抓在校园里吵闹或者跑跑跳跳的,抓住一个,全班扣分。上礼拜我家闺女回来就说:他们班有个男同学,因为下课在走廊里跑了几步,就被点名批评了,还取消了班级的评优资格,班主任让全班都写检查,回来还让我签字。”

“课间圈养”

黑子接着又给我讲了个故事:他女儿的老师有一回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人观察一种动物或者植物,然后把它的特征、生活习性之类的记下来,写一篇观察日记。他回家后发现女儿在照着抄百科全书上的内容,就批评了她。结果孩子委屈地噘着嘴说:平时连出去玩的时间都没有,你叫我去哪儿观察真实的动物植物?

说到这里,黑子叹了口气说:本来只觉得成年人的字典里没有“容易”二字,没想到孩子一样也没有。

是啊,成年人一天工作8小时,还不是也要千方百计钻空子摸鱼,何况孩子呢?

被“圈养”在教室里,只有在厕所才能找到朋友的孩子,日后又如何撑起一个民族的脊梁?

2

“厕所社交”引发热议后,舆论界普遍把矛头集中到了学校身上,认为这是管理层的失职与“懒政”。

但仔细想想,“厕所社交”真的就得学校或者老师们来背锅吗?

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是这样:一个课间总共就休息十分钟,张老师给拖上几分钟的堂,李老师再给提前上课几分钟,给孩子们剩下用来“活动”与“社交”的时间,还能有多少?

但平心而论,老师们也很委屈:你以为我们就不想休息吗?

“厕所社交”的根源在于“课间圈养”,而“课间圈养”的本质,则是现今越发畸形的教育体制:为了学业,为了成绩,其他什么都可以不管的“分数至上”的体制。

2019年2月,湖南郴州一位父亲用菜刀砍断了8岁儿子的左腿,原因只是因为孩子没做完寒假作业;

2019年3月,河南洛阳一个男孩因为考试没有达到家长要求的95分,被他妈妈扔在高速路口,扬言“我就是坐牢,也不要你了”;

2022年,四川绵阳一位13岁的男孩因为考试只得了18分,被愤怒的父亲用武士刀刺死。

......

孩子由于未完成寒假作业,被父亲用刀砍伤左腿

为了成绩,家长们连亲生孩子的命都可以不顾了,难道他们还会在乎孩子“被剥夺了休息时间”、“只能去厕所社交”吗?

这就是教育界的现状,它已经完全功利化了——教育竞争的风气愈演愈烈,老师家长都恨不得学生把一天掰成48个小时用来学习。只要能从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上挤过去,没有人在乎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即使这代价是孩子无法健康茁壮地成长。

黑子说:他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从小就在漫画书、游戏机、电脑、手机的包围圈中成长起来的他,直到现在视力还是接近巅峰的5.1;而压根就没怎么接触过这些东西的他的女儿,却才上二年级就戴上了厚厚的“酒瓶底”?

或许正如凭借《本巴》获得第十六届茅盾文学奖的著名作家刘亮程所言:“现在的孩子最大的问题,不是读书太少,而是读书太多。”

3

那么,是学校的责任吗?

确实,很多学校都有学生不得“无故”出教室或者教学楼、不许嬉戏打闹、一旦发现就要严肃处理的规定,但这种看起来毫无人性化的制度,背后也有着校方的诸多无奈。

允许学生自由活动,那么学校就必然要承担学生可能会因嬉戏打闹受伤的风险——自家孩子在学校里受了伤,应该追究谁的责任呢?那当然是学校的责任了。

这可不是哗众取宠或者耸人听闻,但凡有学生在学校受了点伤,学校就会被无穷的麻烦缠住,这就是现状。

2018年11月,北京某大学一男生在参加学校的国旗护卫队训练时不慎头部着地摔倒,造成颅骨骨折,同时出现脑疝、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症状。家长因此把学校告上法庭,索赔151万;

2021年9月,天津某中学一男生在体育课踢球时滑倒摔伤,诊断为“右胫腓骨远端骨折,累及骨骺”,学校因此赔付了3.2万余元的医疗费。但家长仍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学校赔偿损失共计20余万元;

2023年11月,湖南通道某小学一女生在操场玩耍时,不慎摔倒磕伤面部。后经伤情鉴定后被认定“不构成伤残”,但其家属仍起诉至法院,最终学校被判决赔偿18269元。

......

类似的案例越来越多,学校也被搞怕了,索性来个一刀切,采用“课间圈养”这种釜底抽薪的手段,直接从根源上规避学生因为课后活动出现受伤的风险,并美其名曰“出于安全考虑”,一劳永逸。

家长要成绩,学校怕出事,于是孩子们的“社交时间”,就只能从上厕所的那寥寥几分钟里去“抠”了。

然而,作为社会性的生物,正常的社交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人想要获取资源、增进人际关系、提高信任度和信赖度、提升心理健康、智力和知识水平等等,都需要通过社交来实现。而在“厕所社交”这种非常规的社交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在日后就变成了挤满医院的“脆皮大学生”。很多孩子“脆”的地方,不只限于生理,还有心理——《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其中18岁以下占30%。

这不奇怪,现在的孩子连最起码的休息时间都得不到保证,哪还有多余的时间用来运动和社交呢?

4

黑子最后给我说:他其实挺怀念我们小时候那个年代的。

虽然那时候物质条件非常有限,但是80后、90后的课间十分钟却非常快乐:没有足球,找几张废纸团成一个球就能踢;没有乒乓球拍,随手捡起半块砖头就上阵了;就算什么运动都不会,叠个纸飞机扔着玩也能找到乐趣......那样的“课间”用现在的眼光看来非常简陋单调,可是它真的可以满足我们“放松”和“社交”的目的。

当然,受点小伤什么的也是难免的。但没人会去找学校的麻烦,甚至自己都不会当一回事儿,回去涂点紫药水、贴个创可贴,第二天又是一条好汉,照样跟“肇事者”勾肩搭背、称兄道弟。

曾经是大家共同成长的回忆,如今却变成了下课后孩子们挤在厕所里共同“盘串”的局面,让人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哭。

学校这个场所,究竟应该承担怎样的意义与责任呢?

我百思不得其解,只能陪着黑子一起长吁短叹。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