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一轮的关税政策,是近日半导体市场关注的焦点。作为全球芯片供应链的关键一环,中美关税政策的变化将直接影响CPU、GPU、手机SoC、存储芯片等核心元器件的价格。关税政策调整,尤其是针对半导体及相关电子产品的措施,将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将为大家浅析当下关税政策对半导体产业带来的几大影响:
一、 回暖趋势或被打断,全球半导体产业迎来压力测试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关税就成为美国对外“挥舞大棒”的一项重要工具。今年4月之前,美国宣布的对华关税累计达到20%。如果再算上此次的加征,已经超过54%。可以说,远超正常范围。

从市场层面的间接影响分析,美国挥舞关税大棒,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压力激增,芯片产品的需求也难逃衰减命运,原本有所回暖的消费电子市场也将再次下滑。对此有IC设计公司表示,关税问题终究还是要考虑会不会影响到终端市场的销售情况,如果产品因为附加高额关税,导致消费者紧缩采购力度,需求下滑,上游芯片势必也会受到影响。
如果从产业链角度分析,关税对半导体行业的影响将更加深远。华芯金通半导体智库&资本创始合伙人吴全就指出,这或许将是一次全球半导体加快向中国大陆转移的契机。
二、国产化进程加速,高端领域压力与奋进并存我国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半导体设备及零部件等半导体产品对美出口的总计金额并不大。根据北京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朱晶撰文中引用的数据,2024年我国半导体产品对美国出口合计231.41亿元。仅占我国半导体产品出口总金额(1.5万亿元)的不足2%。而此次加征34%关税中半导体行业又暂时被豁免,因此短期内对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影响有限。
近年来,中国也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CPU、GPU、AI芯片等高端芯片,以及半导体设备材料等领域的发展。但相对国际先进水平而言,上述领域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国际巨头在相关市场的垄断地位依然稳固,国产产品在性能、功耗以及软件生态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近年来国产半导体设备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国内对于应用材料、泛林集团、科磊等美国头部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商的设备依然有着相对较高的需求。中国海关数据也显示,半导体设备及零部件的进口以前道制造设备为主,从美国进口的比例达到12.7%。如果国内制造厂商进口应用材料的成熟半导体设备,由美国原产地制造,产品将会被加征34%的关税。考虑到很多产品在短期内很难找到替代,这就有可能会影响部分尚未完成半导体设备购置的国内代工厂,以及经营美国半导体设备业务的二手设备厂商。
我国的关税反制措施目前未对半导体行业进行豁免,且措施规定此次加征的关税不享受税收减免政策。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推动下游用户更多采用国产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半导体设备及零部件产品,加快国产替代的进程。
三、供应链重构与国际合作变化中国加速与非美供应商合作,降低对美国技术依赖。例如,部分企业通过海外建厂(如东南亚、欧洲)规避关税,或与欧洲车企签订长期协议,减少对美市场依赖。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特朗普对等关税清单中,东南亚地区无疑成为了重灾区。越南将被征收46%的对等关税,这是特朗普等关税清单中最高的税率之一。研究机构Bespoke甚至吐槽,如果有公司此前将生产线从中国转移到越南,那么恭喜你——你的对等关税税率如今为46%。

其中果链企业无疑是最“受伤”的。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对中国半导体行业的短期冲击显著,但长期可能加速国产替代和技术自主化进程。企业需在供应链灵活性、技术研发和国际合作中寻找平衡点,而政策制定者需通过多边谈判和产业扶持降低外部风险。这一次特朗普卷土重来会对中国半导体施加更大压力,中国半导体要练好负重前行的内功,要高质量发展才能克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