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有句民谣“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榆林的寡妇金不换”,是夸米脂的女子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能干,绥德的汉子高大威猛又坚韧不拔。榆林的寡妇就更悲壮了,李自成在潼关杀死孙传庭后各地望风而降,榆林总兵王定也带着家丁跑了。
榆林的百姓却不服,他们是大明九边重镇之延绥镇,自古就不缺带兵打仗的。现任总兵跑了,他们就找来了十几个退休的总兵、副总兵,并推举曾经的山海关总兵官尤世威,跟李自成干!
李自成出身米脂,用同乡之谊加5万两白银劝降,榆林人都不服软。依靠民兵、百姓抵挡抵挡李自成大军12天,拼到最后妇女都上城了,退休的总兵、副总兵们也没有怂:
总兵侯世禄带着儿子侯拱极在巷战中战死;总兵王世钦与弟弟王世国力战被俘,拒降被杀;总兵尤世威被俘押往西安,李自成亲自劝降,尤世威不下跪、不投降,最终被杀。
榆林城男丁几乎死伤殆尽,女子守寡把孩子抚养成人,榆林城很多年才恢复元气。这种情况还不是一次,宋朝时他们是西军打金人;明朝时是明军跟李自成玩命;清朝时三藩之乱他们又守城3个月;他/她们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忠贞精神是金子都无法换来的。
榆林卫天下雄镇,兵最精,将材最多,然其地最瘠,饷又最乏。——《明史》
所以明史评价陕北的兵是地方最穷、粮饷最少,当兵的却最能打,也最出将才。这片地方的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天生就有股子劲头,是出精兵的地方。他们不仅当官兵能打,造反一样能打。
盗贼之祸,历代恒有,至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极矣。史册所载,未有若斯之酷者也。——《明史》
明史说民间起义历朝历代都有,但到李自成、张献忠造成的死伤,是前所未有的残酷。很大原因就是明末造反的主力是陕兵,官军的主力也是陕兵,双方碰一起火星撞地球,把战争的烈度拉高了。
李自成还稍微好些,明史评价他“有大略”,就是这个人有统一天下的大志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想得天下就要得人心,所以李自成比较在意军纪。他讲究论功行赏,不让手下劫掠百姓,自己都衣着朴素,是个想长期经营的主。
惟献忠最狡黠骁勍。 ——《明史》
张献忠就不一样了,明史对他的评价是狡猾、骁勇、狠毒,所以前期的张献忠比李自成发展还快。因为他会琢磨,明军一般是三马七步,他就宁可兵少些,也要全军骡马化,在运动战中来开时间差。
及是遂相颉颃,与俱东掠,连破河南、江北诸县,焚皇陵。 ——《明史》
甩开明军步兵,有针对性的直扑凤阳,把朱家皇陵和朱元璋出家的皇觉寺都给烧了。逼得崇祯连夜去太庙请罪,立誓诸贼皆可赦,唯有张献忠不可赦!气得把兵部尚书都查办了,明军一乱张献忠就又有了喘息的机会。
这就是张献忠的狡猾,类似的还有杨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把张献忠追得逃到四川,只剩下几千人。杨嗣昌带着明军一到四川,他一个回马枪攻陷襄阳,杀了襄王让杨嗣昌被迫自杀。
贼据山拒敌,良玉先登,贺人龙、李国奇夹击,大败之,斩首千三百余级,擒献忠妻妾。——《明史》
但张献忠狡猾归狡猾,他也有失败的时候。玛瑙山之战,左良玉玩命先登,贺人龙、李国奇一起夹击,张献忠丢下妻子、儿女就跑了。这样的逃跑不止一次,他为了不让别人得到自己妻子、儿女,甚至会自己先动手杀!
尽杀其妻妾,一子尚幼,亦扑杀之。 ——《明史》
比如打下成都站不稳脚,要继续运动战时,张献忠就嫌弃妻子、儿女带着行动不便。自己先杀了妻妾,连年幼的儿子也不放过,亲自扑上去斩杀。
献忠系粗才,一味好杀,自成则颇有大略。——吕思勉
所以吕思勉对张献忠的评价是,有才干但太嗜杀,不如李自成有大的才略。川蜀有名的《七杀碑》: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就是张献忠的杰作。
相传张献忠攻打重庆时,由于山城险峻,加上城中军民抵挡激烈。大西军死伤惨重,张献忠愤怒之下说道:破城之后,要尽屠重庆百姓。
当时张献忠住在城外一处寺庙,僧人为其提供斋饭,双方关系还算融洽。方丈得到消息心急如焚,就向张献忠求情,问能不能放过重庆百姓、少造杀孽。
张献忠也没有翻脸,而是狡猾地反问道:“我是造反的,打仗见惯了生死,我不杀别人别人就杀我,我杀人就和你吃斋念佛一样天经地义。你不让我造反的杀人,就跟我不让你这和尚吃斋一样没有道理。如果你能不吃斋,我就能不杀人”!
说着张献忠就拿起桌上的肉块,递到方丈面前:“和尚,你能吃了这块肉,我就放过城中所有人”。在张献忠的戏谑下,破山和尚拿起肉块,含着眼泪将它吞下,并嘶哑地说了十个字:“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这十个字也成了千古名言,并被运用到了《济公》等影视作品中,成了妇孺皆知的名言。
张献忠见破山和尚真吃了肉块,也没有继续为难,真的放过了重庆百姓。张献忠走后,面对同门的戒律质问,破山和尚只是回答了一句:
一城百姓性命故,老僧何惜如来一戒!
整个重庆城的百姓性命在他手中,我吃肉为了救千万人是大慈悲,又何必在乎如来的一条戒律呢!不吃肉是为了少杀生,而一城百姓是万千生灵,吃一肉就能救万千人为什么要死守戒律呢?
破山和尚的忍辱负重,是将慈悲经书真的读到了心里。数十年后,他成了西南禅宗奠基人,在他的传播下西南佛教进入鼎盛,当时的人称赞“天山衣钵在破山”!